摘要: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要求我們黨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加強自身建設。新世紀新階段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就要研究新形勢下思想建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把重點鎖定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以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就要深入分析執政黨黨群關系矛盾產生的原因。透視黨的作風建設的現狀;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制度建設必須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抓住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切實排除各種干擾,扎實推進黨內民主制度建設。
關鍵詞:改革創新;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11—0019—04
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執政黨建設,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性質決定的,更是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根本性變化所要求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黨已經成立八十六年,在全國執政五十八年,擁有七千多萬黨員,黨的自身建設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黨領導的改革開放既給黨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使黨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課題新考驗。”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要求我們黨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加強自身建設,那么如何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呢?本文圍繞改革創新精神側重從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等三個方面談一些認識和思考。
一、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思想建設
黨的思想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建設,隨著實踐的發展、環境的變化,要不斷推進黨的思想建設。在新世紀新階段,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必須適應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把思想建設的重點鎖定在堅定理想信念上。
當今中國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這個社會轉型期帶來的許多新變化新矛盾會使一些黨員干部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在社會轉型期中,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臣民社會向公民社會的轉型,出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東方與西方的矛盾、經濟與文化的矛盾、一元與多元的矛盾,再加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一方面帶來了新的文化和文明,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一些地方的泛濫。總之,社會轉型期是一個矛盾多發期、易發期、高發期,是一個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的沖突期。在這個時期,正確與謬誤、文明與愚昧、進步與落后、真善美與假惡丑同時并存。在這個特殊的社會轉型期,全社會需要普遍認同的思想理論和價值觀念來統一人們的思想意識,整合人們的價值取向,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達成共識從而形成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這個特殊的社會轉型期,全黨急需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什么樣的目標前進上達成一致,上下同心。列寧曾經指出:“沒有思想上的統一,組織上的統一是沒有意義的;這種組織上的統一我們從來沒有尋求過。而且也不可能去尋求。……我們不應該忘記,沒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根本談不上統一的問題。”理想信念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前進的方向、旗幟。失去了方向和旗幟。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等一切都無從談起。
社會轉型期的新變化在呼喚理想信念教育的加強,黨的新變化更在直接要求全黨要進一步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中國共產黨經過八十多年的發展,歷史方位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黨的隊伍和思想狀態更發生了新的變化。在這些變化中,一些黨員干部出現理想信念危機,必須引起高度關注。如果把今天的黨員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黨員對比,從一方面看。文化素質、知識水平、創新觀念等都有大幅度提高。從另一方面看,我們會發現存在三個區別:一是兩個時代黨員的經歷不同。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黨員,都有在解放前、在舊社會生活的經歷。新舊社會、解放前后的鮮明對比,使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不僅有理性認識,更有感性認識,使他們自發地產生對黨、對社會主義的由衷熱愛,廣大黨員堅定的理想信念成為新中國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支撐和不竭動力。在今天的黨員隊伍中,越來越多的黨員不再有新舊社會的經歷和對比,對黨和社會主義的認識,沒有老黨員那樣深刻。二是兩個時代黨員的感受不同。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主義事業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蒸蒸日上。資本主義世界則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這樣的世界形勢為堅定理想信念提供了良好氛圍。今天的黨員在經歷了蘇東劇變之后,看到的是三分之二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復存在,相反資本主義世界則進入相對穩定發展的新時期。這一切不能不對今天黨員的理想信念產生影響。三是兩個時代黨員的眼界不同。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封閉半封閉的計劃經濟,使中國處于相對封閉之中,廣大黨員對世界的直接了解十分有限。今天的黨員則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對外開放代替了相對封閉,西方的各種政治思潮、文化思潮也必然沖擊和影響一些黨員的思想。從以上三個區別中,完全可以想象新世紀新階段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艱巨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必須毫不猶豫地把思想建設的重點鎖定在理想信念上。
理想信念本身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也在要求加強思想建設必須重點突出理想信念問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與主題。這個靈魂和主題在共產黨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理想信念具有凝聚功能,在共同的價值認同中使黨成為一個緊密團結、有序運轉的統一體。理想信念具有激勵功能,可以激勵每一個黨員在任何情況下,不為各種風險所懼,愈挫愈奮,勇往直前。理想信念具有導向功能,在日趨激烈的文化沖突和價值碰撞中,使每一個黨員明確方向,不被各種干擾所惑。因此,以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既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優良傳統決定的,又是新世紀新階段各種新情況新變化要求的,更是理想信念在共產黨人精神世界中的特殊地位所決定的。
二、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話題。回顧我們黨八十多年的奮斗歷程,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始終抓住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這個關鍵推進黨的作風建設。在長期執政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保持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問題更加重要和緊迫。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各項任務也更加艱巨,必須深入分析執政黨黨群關系產生矛盾的深層原因,認真研究黨的作風建設的現狀,以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一)執政黨黨群關系矛盾的原因分析
馬克思主義政黨最大的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列寧曾經指出,執政黨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鄧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執政黨的地位很容易使我們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義酌習氣。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對于黨的組織和黨員來說,不是比過去減少而是比過去增加了。而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結果,必然發展主觀主義,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這種錯誤在我們黨內也不是比前幾年減少而是比前幾年增加了。那么,為什么執政時間越長越容易脫離群眾呢?應該說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從主觀來講,一部分黨員干部發生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問題是誘發黨群關系矛盾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從客觀來講。位置和環境變化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具體來說,可以從四個方面分析:一是黨和人民群眾各自的位置變化會誘發脫離群眾。我們黨在執政之前,處于被“圍剿”的地位。黨與人民群眾處在同一個位置和角色上,共同的敵人是三座大山,共同的目標是推翻反動統治,共同的命運使黨與人民群眾患難與共、血肉相聯。我們黨在執政以后,許多黨員干部手中開始掌握大大小小的權力,擔負著管理國家和社會的職能。在這種情況下,權力這把雙刃劍既為我們黨提供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平臺和機會,又有可能割裂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一些群眾的眼中,黨的干部可能成為凌駕于群眾之上的“官員”。在一些黨的干部的心中,也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看成為凌駕于群眾之上的特殊人物。權力的介入引發了黨與人民群眾各自位置的變化,增加了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性。二是物質待遇和生活條件的提高會誘發一些黨員干部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從而脫離群眾。中國共產黨的黨章明確規定,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員個人的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隨著執政地位的不斷鞏固,隨著拭政時間的不斷增長,特別是生活條件、工作條件的不斷改善,有些黨員干部開始更多地追逐個人的利益,最終墮落為紙醉金迷、以權謀私的腐敗分子。三是政黨環境的變化會誘發脫離群眾。執政之前、執政之初和長期執政,三個歷史時期會造成三個不同的政黨環境。執政之前,我們黨處于殘酷的戰爭環境中,面對強大的外在壓力,黨絲毫不敢離開群眾的支持。如果脫離了群眾,不僅黨的事業不能發展,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生存就是問題。執政之初,雖然黨同人民群眾的各自位置、角色發生了變化,黨開始執掌政權,但是在這個時期,絕大部分黨員干部在親身經歷中都深知政權來之不易,深知人民群眾在我們黨奪取政權、執掌政權中的重大意義。因此,執政之初,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也會得以保持。進入長期執政以后,新入黨的同志不再擁有執政之前、執政之初等特殊時期的重要經歷,在新的政黨環境中,入黨、當干部不僅不會有什么風險,而且還能享受到各種待遇,帶來不少實惠。尤其是當我們黨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不夠的時候,更容易使一些人不能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不能深刻認識長期執政中政黨環境變遷帶來的危機,最終忘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嚴重損害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四是社會結構的變化給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提出了新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也容易造成脫離群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之前,我國的社會結構比較單一,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解放軍戰士和干部把所有的階級、階層可以囊括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新的社會階層在不斷出現,我國社會的結構也從單一走向多元。新社會階層中的廣大群眾,通過誠實勞動與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他們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指戰員團結在一起,共同構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體,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因此。我們黨在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利益的時候,應該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群眾的利益訴求。在增強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對新的社會階層的溝通與聯系。在鞏固我們黨傳統的階級基礎的同時,也要注意社會結構的新變化,不斷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更加廣泛地聯系社會各個階層,提高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整合力。總之,執政時間越長,隨著各種情況的變化越容易脫離群眾,越容易誘發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不良作風。因此,必須堅持不懈地推進黨的作風建設,從而保持和鞏固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二)黨的作風建設的現狀透視
從總體上看,黨的作風建設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現實中我們不難發現,作風建設問題在一些地方仍然久治不愈,成為頑癥。歸納起來,在黨的作風建設中有三種現象值得注意:一是有的地方至今缺少認真抓作風建設的氛圍。上邊三令五申,下邊冷冷清清,上邊熱、中間溫、下邊涼。二是有的地方用形式主義的做法對待作風建設。滿足于用文件落實文件、用會議貫徹會議、用講話對付講話。三是有的地方用官僚主義的做法對待作風建設。許多制度名存實亡,對存在問題不追究、不過問。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些地方的黨組織和干部對待作風建設存在的問題不敢抓、不想抓、不能抓、沒有信心抓等心態是重要的方面。有的同志對待作風建設存在好人主義傾向,碰到問題不敢大膽抓;有的同志片面理解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為經濟上去了。一切問題自然解決了。思想深處抓作風建設動力不足;有的同志受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主觀上想抓作風問題而實際上又不能去抓:還有的同志對作風建設失去信心,認為作風建設問題難以徹底解決。因而也失去了認真抓作風的信心和勇氣。上述不正確的心態是引發作風建設各種問題的重要根源,也是造成一些地方作風建設久治不愈的主觀因素。針對上述種種現實問題,要多管齊下,在多個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生活作風建設。
三、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制度建設
黨的制度建設是執政黨建設的根本大計。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由此可見,黨的制度具有權威性、強制性、穩定性、長期性和連續性,制度建設對于黨的其他一切建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而黨的制度又是一個復雜的網絡系統,從層次上看。有根本制度和具體制度之分;從主體上看,有實體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之別;從內容上看,又可以劃分為學習制度、組織制度、領導制度、工作制度、監督制度等等。在這個復雜的制度網絡系統,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制度建設必須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
(一)影響民主集中制貫徹落實的因素分析
自1905年列寧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制這一科學概念以來,民主集中制的理論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但是同時,各種不正確的思想認識和行為也在不斷困擾著民主集中制的貫徹執行,使民主集中制的實踐走過了一個曲折發展的歷程。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人們對民主集中制的不同認識也在激烈交鋒。概括起來,當前在影響民主集中制貫徹落實的不正確的思想認識中,有三種傾向應特別注意。一是機械論。這種傾向把民主和集中割裂開來,要么只講民主,要么只講集中,不能把民主與集中有機統一,陷入形而上學的片面論。二是替代論。這種傾向認為行政首長負責制是一種與外界接軌的領導制度,決策效率高,便于提高領導者權威,避免了黨委集體決策相互扯皮現象。因此,要用行政首長負責制代替民主集中制。三是過時論。這種傾向認為民主集中制是與戰爭年代、計劃經濟體制相配套的領導制度,在和平時期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遵循的是市場法則,崇尚的是自由平等,流行的是高效快捷,因此,再堅持民主集中制就會束縛人的手腳,就會限制黨內民主。這種觀點還認為民主集中制是家長制和一言堂的保護傘,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取消這個過時的領導制度。由于機械論、替代論、過時論的影響。在現實中有的地方出現了民主不夠、集中也不夠的問題。在民主不夠方面,表現為一言堂、家長制,民主程序簡單,民主關系倒置,民主表決偏向,片面理解行政首長負責制等等。在集中不夠方面,表現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紀律松弛、軟弱渙散,政出多門、各搞一套,內耗嚴重、凝聚力差。上述思想和行動上的種種干擾是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要障礙,必須深刻分析其產生根源,采取有力措施逐一清除。
應該說,在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過程中出現種種干擾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從歷史因素看,自秦漢以來,中國經歷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許多不民主的思維習慣已經滲透到了一些人的內心深處,根植于這塊土地上的中國共產黨也不能不受其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從現實因素看,社會變遷也會造成對許多優良傳統的沖擊。社會的轉型必然引發社會價值觀念的沖撞。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響。更誘發一些黨員干部懷疑我們黨一貫強調的組織原則。從組織因素看,有的地方黨不管黨,治黨不嚴,長期忽視開展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對執行民主集中制的情況缺少嚴格的檢查、監督和獎懲。最后再從黨員個人因素看,有的黨員干部放松學習、淡化紀律,受利益驅動,思想境界下滑。因此,必須大力加強民主集中制等黨規黨法的教育和培訓,認真學習黨章、遵守黨章、維護黨章,自覺學習《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不斷增強健全民主集中制的自覺性。同時要抓住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點和難點。切實排除各種干擾,扎實推進黨內民主制度建設。
(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點和難點
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和集中是對立的統一,不能機械割裂。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客觀環境中,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側重點則是不同的,需要突破的難點也會有差異。在改革開放、長期執政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建設則是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八十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發展黨內民主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擴大黨內民主。應當看作是鞏固黨和發展黨的必要步驟,是使黨在偉大斗爭中生動活躍,勝任愉快,生長新的力量,突破戰爭難關的一個重要武器。”鄧小平同志在建國之初也提出了堅持集體領導和反對個人崇拜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都提出要進一步疏通黨內民主渠道,保障黨員民主權利。同時也應當看到。在黨內民主建設上。我們黨也有不少沉痛的教訓,先后出現過陳獨秀的家長制作風、王明路線的獨斷專行、“十年文革”中個人崇拜的登峰造極。這些優良傳統和沉痛教訓充分證明,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什么時候黨內民主發揚得好。黨的事業就興旺發達,即使出現問題也能及時糾正;什么時候黨內民主受到破壞,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沉重打擊。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日益發展的今天,從黨內到黨外都在呼喚黨內民主建設的進一步加強,要求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以黨內和諧推動社會和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只有充分發揚黨內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黨同志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黨內形成暢所欲言、開拓創新、團結奮斗、生動活潑的良好局面。因此,無論從歷史上看還是從現實中看,以改革創新精神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點和難點都應該鎖定在黨內民主制度的建設上。
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建設,首先要充分尊重黨員的主體地位。尊重黨員的主體地位關鍵是保障黨員在民主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等各方面的民主權利。當前,一方面要不斷拓寬黨員了解黨內事務的渠道,保障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和監督權,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提高黨員發揮主體作用的能力。二是要不斷完善黨代表大會制度和地方委員會工作機制。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任期制,選擇一些縣(市、區)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充分發揮全委會對重大問題的決策作用,這一系列新的舉措必將有力推動黨內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三是要改革黨內選舉制度。如果一個黨員沒有選擇自己的領導者的權利,那么這樣的黨內民主只是徒有虛名。當前,一些地方黨內選舉不能充分體現選舉人意志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明確、具體的細則和條例。比如,如何完善選舉人的提名辦法,如何完善選舉人的介紹辦法,如何進一步擴大差額選舉的比例等等,都需要進一步細化。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改進候選人提名制度和選舉方式,推行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范圍,這些新對策為改革黨內民主選舉制度指明了方向。
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建設,也要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當前有兩個原則性的要求應當始終明確:一是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們既要看到廣大黨員民主意識的新增強。滿足他們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的新需求,也要從實際出發,不能超越階段,脫離實際。既要加速推進黨內民主建設的歷史進程,又要注意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對黨內民主的制約。二是維護統一的原則。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黨的團結統一同樣是黨的生命。民主是正確集中的前提和基礎。而集中又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歸宿。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既要防止個人專斷,也要防止極端民主化。對于一個擁有7000多萬黨員、350萬基層黨組織的超大型執政黨,維護黨的團結統一至關重要。當前我國改革開放進入關鍵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可能一帆風順,在這個嶄新的道路上探索前進必然會遇到各種風險和挑戰,每個黨員和干部都要時刻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大局。
參考文獻:
[1]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列寧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