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國內外研究差異比較的基礎上,探討了居民環境偏好的科學內涵;基于居民環境偏好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將其劃分為通過消費和投資兩種方式表現的居民環境偏好;居民環境偏好通過產品(或服務)和外部性兩種媒介向企業傳導,通過環境政策(或法規)和環保投資項目兩種媒介向政府傳導,居民環境偏好是政府和企業實施積極環境行為的動力源泉。
關鍵詞:居民;環境偏好;傳導機制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11-0084-03
近半個世紀以來。伴隨經濟發展而形成的環境問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西方發達國家政府和學術界進行了長期的有益探索,并且形成了一整套以外部性理論為基礎的環境政策法規體系,即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將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使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的企業被動地保護和治理環境。這種基于外部性理論的政策體系和治理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果,但忽視了居民和企業的積極環境意識和責任。公眾參與是解決環境問題必需的手段,社會的清潔程度、生態狀況和生態文明發展趨勢從根本上取決于其居民的環境偏好。居民的環境偏好是政府和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動力源泉。通過對居民環境偏好問題的探討,可以促使以“外部性”理論為核心的政策法規體系向以每個居民、每個家庭的積極環境行為為基礎的政策法規體系轉變,進而推動企業積極承擔環境責任,更有效地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
一、居民環境偏好的內涵
偏好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重要基本概念之一。以其為基礎的效用理論及消費者理論是構成微觀經濟學的重要基石。然而,居民環境偏好卻還不是環境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甚至國內外學者還未對這一概念加以嚴格界定,相關研究所體現出的內涵也不盡相同。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實驗測試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隨機募集的志愿者經受強烈精神刺激后,其注意力和情緒的不同恢復情況,即研究環境偏好與環境恢復功能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大多表明自然環境更有利于注意力和情緒的恢復,即人們更偏好于自然環境而非人造環境。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測度居民對提高環境質量所表現出的支付意愿,包括大氣環境、水環境的質量改善及調水、修路等工程的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等的支付意愿,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居民具有支付意愿,支付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有正影響的家庭年收入、教育程度等和產生負影響的年齡、家庭人口數等。因此,國外研究側重于生物人所表現出的環境偏好,而國內研究則強調社會人表現出的環境偏好,這種偏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及其環境問題的演變而存在不同的外在表現。
從改進環境政策法規體系的角度出發。國內研究更具現實意義。筆者認為,居民環境偏好就是居民對環境服務及其改進所表現出的支付意愿。首先,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居民開始表現出強烈的環境偏好,比如對大氣質量和水環境的改善,生物多樣性維持和生態林的保護等等都具有支付意愿;其次,環境為人類提供了資源基礎、廢物匯、友好服務基礎和生命支撐系統四大服務功能,因此居民在食品安全、人居環境和居住區位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環境偏好也應納入居民環境偏好的研究視野,而且這些環境偏好的提高將逐步使居民成為引導企業生產環境產品和政府實施環保投資的主導力量。

二、居民環境偏好的構成
環境服務的多樣性和支付意愿形式的復雜性決定了每個居民的環境偏好具有豐富的內涵,他既希望所處的大氣環境和水環境的質量能有所改善,也愿意為擁有西湖美景和購買有機食品、生態標識商品而付出更多。因此,居民環境偏好也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然而,為了研究的方便,必須將居民在多個方面表現出來的環境偏好進行歸納和分類,根據偏好外在表現形式的差異,居民的環境偏好大致由兩個部分構成。
1.通過消費表現的居民環境偏好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也隨之大幅提高。收入提高的必然結果是消費的增長,這種增長不但表現為消費結構的升級。還反映在居民消費方式的轉變。人們的消費需求由以吃、穿、用為主的傳統生存型消費向包括吃、穿、用、住、行、文化娛樂等在內的發展型消費過渡,并且越來越多的居民消費行為體現出強烈的居民環境偏好。
(1)有機食品的興起與基因食品的排斥。民以食為天,食物是生命的基礎。人們在解決“裹腹”問題之后,開始追求食品消費的安全、營養和健康。自工業革命以來,為承載爆炸性增長的人口,化肥和農藥被大規模使用,這些白色農業技術在有效增加糧食產量的同時,也給居民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甚至形成卡爾遜夫人所描述的“寂靜的春天”。隨著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和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無公害食品成為人們的共識,在國際貿易中還逐步形成“綠色貿易壁壘”。目前。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把食品消費和健康聯系在一起,更加關注食品的品質和安全,有機食品已逐步進入百姓的餐桌,城鎮居民則有著更高的支付意愿。然而。在解決糧食問題方面被寄予厚望的基因食品卻并未得到居民的認可,人們對于食品領域的基因技術還心存疑慮。這充分表明在食品消費方面的居民環境偏好更加成熟。
(2)天然纖維的回歸與皮草制_品的抵制。在遠古時代,人們僅能用樹葉和獸皮遮蔽身體、抵御風寒,但隨著紡織技藝的提高,逐步開始穿著天然的棉、麻、毛、絲服裝。到了現代社會,人們開始追求服裝的美觀耐用,科技進步又使化學纖維進入居民的日常生活,“的確良”就曾經是我國居民的最愛。但是,化纖服裝雖然挺括,卻難以對皮膚親和,其生產還要耗費大量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目前,人們希望服裝既要呵護自己。還要保護環境,于是又重新選擇了天然纖維。現在人們容易接受的服裝面料是以“生態為基礎”的環保型纖維,“生態”是指服裝在加工過程中對環境友好,在穿著時呵護人體的皮膚。在回歸自然的過程中。居民還開始抵制以珍稀動物的生命為代價的皮草制品消費。這種動物保護意識的提高更體現了居民環境偏好的日漸強烈。
(3)環保、節能型家庭用品的青睞。隨著環境知識的普及環保意識的逐步提高。無磷洗衣粉和無氟冰箱等環境友好產品已逐步為普通大眾所接受。甚至逐步成為一種時尚。居民在營造舒適、健康的家居環境之時。不但盡量選用綠色建材和節能燈具、節水馬桶、變頻空調及太陽能熱水器等家庭用品,還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響應‘‘盡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夏季空調提高一攝氏度”等資源節約活動,逐步樹立起以資源環境保護為核心理念的生活方式。
(4)住宅與居住區環境質量的追求。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等級已達萬元級甚至十萬元級,人們的居住需求由簡單的“棲居之所”向“健康型、環保型、享受型”住宅轉變,更加注重對住宅環境質量的追求。一方面,居民會更多地考慮房屋本身的采光、通風等環境條件能否滿足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對居住區周邊的自然環境頗為關注,既要遠離廢氣、廢水、噪音及電磁輻射等各類污染源,又要接近有利于人類健康和休閑活動的山水等自然景觀。居民的環境偏好直接影響著其對住宅的選擇,并愿意為居住區環境質量的改善承擔額外開支。
(5)出行方式的低碳化趨勢。在油價高企和政策調控的雙重作用下,有更多的居民選擇有利于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小排量家用汽車,體現出被動形成的居民環境偏好。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許多國家紛紛把發展新能源作為實現經濟增長的新支點之一,在“節能減排”方面更具有優勢的電動汽車正逐步成為汽車工業的“熱點”。不久的將來也會成為居民消費的“熱點”。隨著低碳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選擇公共交通出行,自行車重又成為他們的“新寵”,有的城市還出臺了“公共自行車”等相關制度安排。
(6)旅游消費的生態化趨勢。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們對精神享受的追求日趨強烈,旅游消費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不斷升溫。人們已‘飫倦”了以高樓大廈為代表的城市風光,更偏好于對自然環境的審美欣賞。尤其是將自然的異質性作為精神享受所追求的首要因素。近年來,不但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要求的生態旅游得到蓬勃發展,還興起了抵減碳排放的“碳中和旅游”,體現出了對環境的強烈責任感。
2.通過投資表現的居民環境偏好
環境問題的解決及環境質量的改善,都需要龐大的資金投人才能夠得以實現。通過投資表現的居民環境偏好既體現在環保投資總量上,也與環保投資投向有密切聯系。一般而言,隨著居民環境偏好的不斷提高,在環境領域的投資總量也呈相應增長。國際經驗表明,環保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15%,可以基本控制住環境惡化的趨勢;如果提高到2~3%,則可以實現環境質量的改善。因此。環保投資總量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可以基本反映該國居民環境偏好的總體水平及其決定的環境質量基本目標。同時,環保投資投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環境偏好的變化趨勢。這主要是因為居民所面對和關注的環境問題也處于變化之中。在經濟發展初期,產業污染問題是工業化進程的必然產物,因此居民更加關注企業環境污染及其治理。尤其是大氣和水污染的防治;但當工業化和城市化達到一定階段后。企業的環境污染及治理已趨于穩定和成熟,而過度城市化帶來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將成為居民希望優先解決的環境問題,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也就成為環保投資的重點。
三、居民環境偏好的傳導機制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環境資產的日益稀缺,居民環境偏好日漸強烈,并通過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等多種渠道向企業和政府傳遞,引導企業和政府實施積極環境行為。
1.居民環境偏好向企業的傳導機制
企業在運行過程中,一方面可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與作為消費者的居民產生聯系,另一方面也可能通過產生外部性(即環境污染)與作為利益相關者的居民發生關系。因此,居民環境偏好向企業的傳導過程一般通過兩種媒介來完成——產品(或服務)和外部性。作為消費者與企業產生聯系時,居民在家庭消費預算的約束下。通過對環境產品或服務的理性選擇來顯示其環境偏好,并引導企業采用環境友好技術或生產環境友好產品。在這一傳導過程中,居民消費行為和企業生產行為的選擇均需要大量的信息做支撐,一方面企業通過對居民消費行為的觀察,揭示其對環境產品的支付意愿,并相應抉擇自身的生產行為;另一方面,居民通過環境認證制度和環境標志來甄別環境友好企業及其產品,進而更多地購買這些企業的產品。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使居民環境偏好向企業的傳導過程存在嚴重障礙。由于隱藏在消費偏好之中,居民環境偏好的調查成本巨大、揭示方法還尚不完善,而且通過消費表現的居民環境偏好形式多樣、市場環境也是模擬的,市場信息扭曲和誤導的情況大量存在,這些都使居民環境偏好無法順暢地傳導到企業。由于環境監管成本巨大,環境認證制度運行的可靠性還無法保證,居民在進行甄別時也心存疑慮。作為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發生關系時,居民會在現有法律框架下對企業發起訴訟,訴訟成本和收益成為傳導過程的決定因素。在居民環境偏好向企業傳導的過程中,政府也常常扮演重要角色,它既可通過補貼或稅收政策來調整由企業觀測的居民環境偏好,也可通過完善環境認證制度和環境訴訟制度來降低居民獲取企業環境信息的成本和公民行使環境權利的成本,以強化居民環境偏好向企業的傳導。
2.居民環境偏好向政府的傳導機制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一方面可通過制定環境政策或法規與作為公民的居民進行民意征詢。另一方面也可能通過環保投資項目與作為納稅者和受益者的居民進行信息采集。因此,居民環境偏好向政府的傳導過程一般也是通過兩種媒介來完成——環境政策(或法規)和環境投資項目。在環境政策或法規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一方面由于存在“國家立法部門化、部門立法利益化、部門利益合法化”傾向,使公眾環保需求可能與部門利益沖突而無法得以體現,環境立法這一公共產品的供給無法滿足公眾環保需求:另一方面隨著環境問題的復雜化,環境管制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加嚴重,政府不得不將大量資源浪費在信息甄別之中,造成了環境政策或法規執行效率的嚴重損失。這些因政治利益考量或信息嚴重缺乏導致的“政府失靈”,使居民環境偏好無法有效地傳導到政府,大大地損害了公眾利益和社會福利。近年來,隨著公眾參與制度的實施,使居民環境偏好能被有效地傳導到政府,大大地增加了環境立法的科學性和環境執法的可操作性。居民環境偏好向政府的有效傳導,需要實現以下環節:政府應負責收集和提供準確而可比較的環境信息,而公眾有權自由獲取政府所掌握的環境信息;賦予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權利,尤其是要明確參與的范圍、途徑、程序和強制性的保障措施;賦予公民環境行政立法動議權,打破行政主體對立法程序啟動權的壟斷: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滿足公眾環境權益救濟的需要。在環保投資項目決策過程中,政府通過對居民環境偏好的調查估計,評價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等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為環境質量改善程度及后續環保投資項目的決策提供信息支持,避免決策試錯過程導致的效率損失。

責任編輯 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