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玫瑰有著接近凋零的糜爛氣質,卻又美得不可思議,有種世紀末的微帶寂寞的華麗感。
巴黎生活里,我最喜歡逛巴黎的各種花店,巴黎有家很著名的花店叫——au nom de la rose(以玫瑰之名),聽說在上海也已經開有分店,回國后也曾第一時間趕去看,結果發現不知何故,整個店感覺面目全非。
這家直接以玫瑰命名的花店,最早是開在巴黎左岸充滿文藝氣質的第六區,曾經店內只賣17世紀的玫瑰,而前臺的一個小柜上永遠放著一本白朗寧的詩集,并且永遠停留在同一頁,標題是——You will love me yet。走入其中讓人有種不真切的動人心情,好像被吸入這樣的場景,時間凝固在了過去的某個時刻,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這里永遠地定格。
我經常去的另一家花店則是開在巴黎瑪德蓮娜廣場附近的RosemarieSchulz,發現這里完全是因為掛在櫥窗里的一排小花神玩偶,那些趣意盎然的小人們帶著我走進店內,各種顏色的玫瑰花瓣在店主的細心設計下,變成形狀各異的干花束、花球或女裝人臺等等,創意和種類繁多,讓人大開眼界。
那樣的心情,電影《Marie Antoinette》的導演索非亞#8226;卡波拉也許可以體會。她在巴黎拍攝時,某日閑逛中忽然推開Saint Germain大街附近的一家名為“Odorantes”的小花店,她說:“當你走進一家店時,你可以看到真正的巴黎。”那家店里的花都以香氛的種類而不是以顏色來搭配顧客所要的花束,整個店有著老舊的氣息,連帶那些玫瑰都有些接近凋零的糜爛氣質,卻又美得不可思議,有種世紀末的微帶寂寞的華麗感。
這樣隨意地在路上偶遇一家小花店,于索非亞或者是像我這樣的過客來說,可以完全改變自己的心情,也是發現巴黎浪漫氣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好像眼前隨意的一朵玫瑰,即使有一日萎謝干枯,也可以在這個城市的這樣一家花店里,繼續延續它的美麗人生。就像那首由法國小鳥歌后Edith Piaf演唱的《La Vie en Rose》中所謂的“玫瑰色的人生”一樣,那種在我們的憧憬中擁有法國式生活的玫瑰,也許在忙碌的現代都市生活里已日漸絕種,那是一種Romantic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