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連史書都鮮有記載的百工桌,對汪光榮有何非比尋常的意義?
汪光榮的家在高淳縣東壩鎮一個小村子里。他家不難找,緊靠村口的那棟白色樓房便是了。穿過大大的院子,走進客廳就看到了那兩張百工桌,一塵不染,隱隱透出油漆的光亮。最近汪家進進出出來了不少客人,大多沖它而來。
百工桌的桌面由小圓心和四塊相同大小的三角面板拼接而成,四面雕有八仙過海、牛郎織女,最特別的是桌腿,雕著獅子滾繡球的圖案,桌子四腳還各踩著一只金元寶。
汪光榮今年57歲,就這桌子花了他11年的時間。11年,意味著他1/5個人生。一張吃飯的桌子,雕刻如此復雜的圖案意義何在?
18歲時,汪光榮開始跟著鎮上的鄭姓木工學手藝,第一次去師傅家,看著屋里那張破爛的飯桌他心里直犯嘀咕,木工世家怎么沒個像樣的飯桌?祖師爺告訴他,那原是縣長家的百工桌,文革時和貴重的工藝品一起被抄,砸了個稀爛。祖師爺覺得可惜,便從破爛堆里揀回個桌面,修修補補,勉強做成一張可用來吃飯的桌子。祖師爺常對著桌子念叨:多好的工藝呀,如果有一天,門下弟子能做出一張百工桌,我死也瞑目了。
祖師爺臨終時,慎重地將任務交給手藝出眾的汪光榮。可除了從祖師爺口里聽過一些零碎的關于百工桌的描述,汪光榮對百工桌可謂一無所知。為了找尋更多線索,他一邊為村里、鎮里人家做家具,一邊還不時地走南闖北,到各地打工。
有一次到了皖南徽州,那里有精湛的石雕和木雕技藝,卻依然沒有汪光榮向往的關于百工桌的記錄。后來,他終于從工藝美術專家王抗生教授口中聽得,“百工桌腿上有雕龍鳳獅,面子有大圓心和小圓心……”百工桌的形象在汪光榮腦海里慢慢現出了輪廓。
2000年,他從南京買來8000多元材料,一門心思做百工桌。打那以后,汪光榮很少出外接木工活,成天就在自家木工房里打磨、雕刻。
“最難的就是桌面圓心的拼接和桌腿獅子滾繡球的雕刻。我就是一民間藝人,手藝有限,雕錯一點,就前功盡棄了。光這獅子滾繡球的工藝,我就研究了好幾年。”
那些年,汪光榮不只沒掙錢,反而把掙的錢大把大把賠了進去,幾乎用光了家里全部積蓄。老婆反對,兒子反對,可汪光榮義無返顧。
一次,電視里講述一位做茶藝的臺灣女人,經歷傾家蕩產的磨練最終成功。汪光榮拉著老婆的手說:“你看,別人能行,我也一定能成功的。”老婆眼里噙著淚花,默默地點了點頭。
為了讓老伴安心在家研制百工桌,老婆出外打工了。那時候,兒子在外念大學,老婆在外當保姆,汪光榮一個人在家雕獅子。醒了就雕,餓了就吃,累了就睡。很多時候,汪光榮雕得忘了吃飯,電飯鍋里煮一鍋飯,能吃好幾天。
“我想把這失傳的工藝保留在世上,流芳百世。”汪光榮堅定地說。流芳百世,是這個民間藝人質樸的心愿。
終于,第一張小圓心百工桌制成。不久,第二張更精致的百工桌完工。消息傳開,村民、工友、行家絡繹不絕地前來,電視臺的人也來了。汪光榮為申遺忙碌起來,他想把這門沉寂的手工技藝傳承下去。在他心里,只有手藝傳開,祖師爺的遺愿才算真正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