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季定乾 劉遜
草木生活方式:上山采藥,尋蹤山間奇花異草
獨家創意分享:劉遜自制西瓜霜
藥效:清熱消腫利咽,用于咽喉腫痛。
步驟:
1.選一個稍微生點的小西瓜,不要洗皮,搽干凈;
2.將瓜蒂火燒成炭,切下瓜蒂做頂蓋,在切口處開一個約4~5厘米見方的洞,挖去部分西瓜瓤;
3.挖瓤后要晾稍干,按每公斤西瓜配芒硝200克,將芒硝充填入瓜肚內,把瓜蒂蓋上。
4.用竹簽插牢,用網眼大的網兜懸掛于陰涼通風處。10余天后,西瓜皮就會不斷析出一種白霜,就是西瓜霜。注意隨析隨收。
注:在天氣比較涼快的時候制作(一般中秋前后為宜),切瓜的刀子、挖瓤的勺子要消毒。
聞著花香,聽著鳥叫,踏著徐霞客的足跡行走山間,以尋蹤、采集奇花異草為樂,是為現代采藥人的生活方式。
天臺深山是我家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深山幽谷就好比人間仙境,參天古松下,藏著數不清的奇花異草,常有世外高人隱居于此,不問俗事,采藥為樂。正如唐詩所云:“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季定乾的外婆家就在這樣的深山里。那山名為天臺山,被稱為“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跟著外婆長大的季定乾,最愛鉆進山里玩耍。在青山綠水之間,他經常看見一些老人背著竹簍,拎著柴刀進山里采藥。有時候,他會看見他們提著一個扎著口的尼龍編織袋,里面裝著棉衣、饅頭、咸菜,那是準備在山里過夜的。有時候,他會看見他們在腰間捆著繩子或粗藤條,那是準備攀爬懸崖,采那生長在峭壁之上的鐵皮石斛的。
那時,10多歲的季定乾就跟著采藥老人們滿山跑,好玩又長知識。他知道,在山的深處有七葉一枝花;高樹上長著寄生;山崖上開著白色單瓣野牡丹……越是珍貴的草藥,越會生長在危險的地帶。
一晃,30多年過去,季定乾成了天臺山下頗有名的民間醫師。他對山里中草藥的生長分布摸得一清二楚,不僅能采到別人采不到的草藥,更對各種中草藥的使用有獨到之處,尤其擅長使用有毒的中草藥。大雷山區、九遮秀谷、龍潭山……都成了季定乾最熟悉的家。“九遮秀谷說是旅游區,其實就是沒有人管的山。這地方風景秀麗,中草藥遍地都是,真是風水寶地!不過那里山高路險、雜草叢生,又有毒蛇、野豬經常出沒,只有我深山采藥人經常去,那里有很多其他地方沒有的草藥,像三葉青、七葉一枝花、八角蓮、馬蹄細辛等都有,有時還能碰到山烏龜等珍禽異獸,這種小動物要保護。”
每逢農歷四、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季定乾都會例行上山采藥。有時候,病人要用的草藥沒了,他也會立馬上山。一次,有個病人急用三棵針,找上門來請他上山幫忙采。三棵針只有龍潭山才有,可大過年的,又天寒地凍,實在危險。季定乾二話沒說,就和幾個朋友一起上山了。“這是治病救人的本分。”他說。
愛上山,也愛上網
每天,季定乾家里總是聚集著很多人,除了前來求醫的,更多的是前來論藥的。季定乾很樂于和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
一送走這些訪客,他馬上坐到電腦前。現在的他非常迷上網,還建了個QQ群叫“民間中草藥實用交流群”。群友都是“專業人士”,普通人還加入不了。在群友的強烈要求下,季定乾決定組織一次天臺山論藥,實地交流。讓他沒想到的是,論藥前一晚,不少群友就興致勃勃沖到了他家,更讓他感動的是,一個叫“郁金”的女子,竟不遠千里從廣州飛來天臺山論藥。第二天,一干人跋山涉水,采藥、熬藥,最后把藥言歡,一切盡在不言中。
記者問及上山采藥會不會無功而返,季定乾哈哈一笑,“你知道中醫無棄物嗎?一草一木都是藥,只要你會用。比如遍地都能看見的野菊花,可以清熱解毒,在治感冒的藥方中常用,還可以跟草決明一起泡水喝,降血壓。”
“那您發現過新物種嗎?”季定乾又呵呵一笑,沒什么新發現,只是有些寫書人坐井觀天,說某種草藥不產天臺山,而我卻在這里發現了它們的蹤跡。這種發現是令人愉悅的。
季定乾戲稱,上山、上網是他兩大愛好。“采藥其實是一種很不錯的職業,高山流水,鳥語花香,盡在目中。只是,現在愿意上山采藥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有時候,在山上見到一些驢友,季定乾也很樂意帶他們一起采藥,只是驢友們身手可不及老季敏捷,也不及老季膽大,面對很多好藥都只能望而生嘆,只能等老季采來送與他們一些。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季定乾樂在其中。
最重要的不是采,而是記錄
劉遜應該算是季定乾眼里“例外”的年輕人了。1983年出生的他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藥學碩士,剛畢業的他找了個對口職業,主要負責中藥材質檢。
也許平時里泡在中藥材里研究還不夠,業余時間,劉遜也要拈花惹草。像古代采藥人一樣,挎個背包、戴頂竹帽,到周邊的山林野地里轉悠,識辨和采集各種中草藥。
劉遜對中草藥的興趣源于大二的時候。那時有一門課叫藥用植物學,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了解植物,學校安排了專門的野外實踐課。路上,遇到個老人家,聽說這是些學醫的師生,便指著自己手里的一截樹根請教。劉遜當然是不懂,沒想到,一行的老師們也叫不出名兒。劉遜被深深地觸動了。
回學校后,劉遜經常泡圖書館,從書上學習各種花草植物的屬性。他借了本《植物志》,一逮著時間,就鉆進山里,對著書本來認識、采集。幾年下來,劉遜已經認識了1000多種植物,即便路邊一株很不起眼的小草,劉遜也能道出其前世今生。
但幾年下來,劉遜的采藥觀卻有了很大改變。最初采藥時,劉遜一發現珍貴的草藥便迫不及待地采回來,移植到學校的園子里,悉心照料。不料,離開了原來生長的土壤和環境,移植回來的草藥都枯萎了。
從那以后,劉遜在山間發現珍貴草藥再不會貿然移植,也不會輕易采摘了,他會拿出隨身帶著的相機記錄這些發現,然后讓它們在屬于它們的地方繼續生長,待更多草藥研究者來發現它們。他說,他現在更多的目的不是采,而是去山里記錄它們、傳播它們。
與山水做伴,和百草為伍,是劉遜最喜歡的生活方式。每隔半月,他就要上山一次,近則獨自行走于南京周邊山林,遠則邀約三五好友一起踏足秦嶺、武夷山、五臺山……在大自然里呼吸新鮮的空氣,聞著花香,聽著鳥叫,心曠神怡。有時候采到能吃的草藥,擦一擦就直接放到嘴里,甚至還帶著泥土和露珠。有時能挖到黃精,據說那是古時道家修煉時吃的藥,擦擦吃下肚,仿佛就能真的成仙了。
突然,劉遜自個兒樂了。他想起大學和同學一起采了紫藤花來吃。紫藤花先和面一起蒸熟,再和扣肉一起蒸,有時也和面一起油炸。還有涼拌蒲公英、涼拌荊芥、用枸杞的嫩芽燒湯……用他的話來講,“可好吃了。”
說著,劉遜拿出幾張采藥的風景圖給記者欣賞,盡是無邊的叢林。
“怎么都看不見路呢?”記者好奇地問。
“嗯,有路的地方一般我們不走。有路的地方人為活動就比較多了。人氣旺了,地氣就不靈了,東西就少了。”
因為熟悉各種植物的藥性,劉遜研究出了不少中草藥秘方。這些秘方在書本上見不著,是劉遜經過無數次失敗總結而成的經驗。有一次,女友被蚊子咬了,劉遜馬上從路邊采些垂盆草,搗搗給她敷上,一會兒就止癢了。劉遜很得意地推薦他自己研制的西瓜霜,純天然,比藥店里買的西瓜爽效果更好。他將這些經驗與朋友們分享,以綿薄之力影響著身邊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