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燎源
中國首家現代設計博物館創始人,廣泛涉獵書法、繪畫、陶藝、不銹鋼雕塑、白酒包裝藝術等,其藝術作品先后被故宮博物館、法國人頭馬博物館等收藏,其設計的名酒包裝藝術作品在中國酒類市場被廣泛運用。
時尚與商業融合,工業和傳統融合,保留手工的痕跡,保持手工味道,充滿人文情懷,親切而溫和。這樣的設計理念幾乎浸潤在許燎源的每一件作品中。
初夏的陽光,明凈而溫順。穿過這間黑色系建筑的寬闊玻璃,落到精致雋永的陶瓷器具上,落到仿佛擊打樂器場景的實木長背椅上,也落到一個個被解構的不銹鋼漢字當中、以及一件件耳熟能詳的名酒品牌卻并不鮮見的華美包裝上……
這里號稱中國首家現代設計博物館,藏品大多由館主許燎源一個人設計。許燎源這個名字可能許多人并不熟悉,可是在全國的酒類包裝業里,他是一個大腕級人物。他做的壺瓶杯盒,完全是一件件雕塑藝術品,有的在商業世界里創造過奇跡,有的作為國禮送給各國首相。許燎源正在一旁的工地上忙碌,營建另兩個分別以當代藝術館和未來生活館命名的博物館。
創作之源來自故土
“那時我們在一起喝小酒,窮得打鬼,近乎舉債度日的時候,誰也想不到此人今天可以獨擎酒業包裝設計之大纛。”
這是20年前許燎源的真實寫照。當時,他剛從景德鎮藝術學院畢業,回到成都,滿腦子的藝術夢想,卻找不到地方擱,為生存計,他擺過地攤、教過書、賣過雜志……
回憶起那段原汁原味的生活,如抽幾口粗糲硬朗的旱煙,嗆人,但過癮。許燎源說,“人本來就處在生活的磨礪之中,藝術創作就是發現其中最有價值的點,然后放大,通過藝術語言進行綜合化、符號化的過程。”
1991年,許燎源結束了“游蕩”狀態,在成都方正街開了間陶藝小店,白天守店,晚上就趕到郊區“搞生產”,和泥、制坯、上釉、燒窯。辛苦且快樂。
許燎源的陶藝物品全是手工燒制,做工精巧,造型新穎,每一件皆可稱為上品,然而當時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還不夠,能夠理解并接受原創、手工價值的人并不多,因此陶藝小店并未達到他理想的效果。
“飯都吃不起,咋能買如此貴的東西!”偶遇喜愛但無力承受的顧客,許燎源內心的苦澀無法言說,也有一絲希翼。不久,許燎源嘗試做白酒包裝,也碰到了同樣的瓶頸,當設計無法跟企業家以及普通消費者對接,于設計者是一件痛苦且無力的事,有不甘寂寞者紛紛轉入他行。“但凡歷代出土文物,無不從設計開始,并表達創造者的生活理想,同時它也自然地完成了記錄一個國家發展歷程。”許燎源堅信設計者的春天會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到來。他堅信創造者的精神特質,真正打動心靈的美好之物,工業化生產無法完成。
古往今來,無數大師的創作根基,都源自于故土的浸潤。
許燎源亦然,他的老家在四川儀隴,這里的書法、剪紙、大木偶戲名揚海內外,其父是儀隴縣川劇團的首席道具師。許燎源說,小時,父親做川劇道具的生意比他現在做設計還火爆。小時,許燎源的玩具都是父親做的道具,《白蛇傳》里許仙的手帕、武戲里的野雞翎子、繡花鞋底、銅頭棒槌……
這些在他看來很好玩的道具里,散發出某種神秘的氣息,鬼力十足,仿佛蘊含著巨大的信息場,指引著他朝一個目標確定的方向前行,執著,堅定。盡管后來受到西方現代美術的影響,但樸素、深沉的中國民間藝術之美,一直是許燎源源源不斷的藝術根源。
可作文物的美酒之器
許燎源不喜飲酒,但他熱愛酒,迷戀酒。是酒,完成了許燎源孜孜以求的設計夢想。
古人釀酒,皆手工而成,歷朝歷代的飲酒器具更是千姿百態,每一件器皿,無不閃爍出智慧之光芒,陶瓷器具的優劣美丑代表著那個時代的經濟狀況和精神氣象。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國內的酒類包裝,無序而平庸。酒廠廠長們覺得,市場不缺,酒質不賴,干啥要花錢做設計?許燎源用通俗的語言給廠長們“洗腦”,講酒的精神內核,講酒的人文情懷,不同的包裝設計體現出不同的氣質、文化定位與營銷策略。許燎源嘗試用理念說服廠長們把酒向藝術品靠攏。
2001年,許燎源跟沱牌集團建立關系。許燎源為沱牌酒集團設計了“舍得酒”的整體方案,找到藝術與市場的結合點。這使得一直在低檔酒類中徘徊的沱牌集團一下子脫胎換骨,迅速挺進高檔白酒陣營。在2002年的西安糖酒春交會上,舍得酒一上市,便成為整個糖酒會的焦點,當年的銷售額就突破了億元大關,創造了一個奇跡……
許燎源的春天終于來臨。隨后,劍南春、五糧液、茅臺、水井坊等所有名酒品牌慕名而來。如同釀酒的工匠,酒的包裝亦需精耕細作,緩慢醞釀,為此,許燎源寧愿委婉地推掉一些單子。
“舍得”的包裝材質選用黑陶或石熾材料,形成鮮明的黑白對比,黑質而白章,大氣典雅,其形態像一個壯漢喝醉酒后的舞臺步,但裝置情形又予人異常的穩固之感。“老臺門”
充滿孕育感,狀似一位婦人慢慢生育之感,靈感則來源于他鄉下經歷中對于葫蘆的觀察與記憶……飲酒成為品質生活的象征,美酒尚未打開,便能領略其異乎尋常的外觀,即使酒醉人散,瓶罄而酒畢,還有不少人愿意將酒瓶帶回家收藏……
時尚與商業融合,工業和傳統工藝融合,保留手工的痕跡,保持手工味道,充滿人文情懷,親切而溫和。這樣的設計理念幾乎浸潤在許燎源的每一件作品中。比如在茅臺不老酒的包裝創作上,許燎源以實木內壁凹槽與瓶身相扣,體塊由一銅桿貫通相連,通身流淌出手工質感,親和但不土氣。
在材質的選擇上,許燎源崇尚環保簡約主義,比如實木,他只會選擇在瓶塞等極小板塊使用,更多則用纖維板代替。大多選用硬紙作包裝材料,因為硬紙是一種廢紙再生材料。
“一個職業設計人員應站在人類環抱的角度,實現人生的藝術創作和藝術價值,在平衡、和諧的自然界自由的審美!”許燎源如是說,也如是做。他打算在“紙漿藝術品”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給酒類包裝“瘦身”,讓其設計感直接在器皿上體現,不再使用外包裝。“離大地越近的東西,愈具有母性的親和感。大巧若拙,大美若樸。”無疑,這是大師才有的情懷。
他經常這樣想像:這些東西再過多少年被后人挖出來,會被當作文物放進博物館。按這樣的“新文物觀”制作,他的作品不僅是盛酒的器皿,更是能夠代表當代社會特征的未來文物。后人可以根據他的酒壺來研究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狀況和審美趣味。
一粒種子一顆心
幾年前,接到“酒鬼酒”設計單時,許燎源頗感壓力,因為第一代酒鬼酒由著名藝術大師黃永玉先生設計。許燎源專程前往湘西,從地域特點到人文性格,解讀當地豪氣、匪氣與霸氣的人文特質。他從中國文化中“鬼”的形象上下功夫,以中國傳統中大象無形的哲學思想為基調,一套全新的設計方案出爐。黃永玉先生看了這套設計后,也非常贊賞。
從最初的沱牌,到后來的五糧液、茅臺、水井坊、劍南春宋河糧液等品牌,再到酒鬼,許燎源設計有一個重要特質就是民族脈象,他認為“民族文化是構成人類文明遺產的核心價值”。
許燎源始終不忘做設計的初衷:讓藝術融入生活。眼看設計的作品越來越多,庫房里堆積不下,許燎源遂萌生了創辦博物館的想法。讓它成為一個設計師與企業家聯姻的平臺,讓企業家們認識到原創力量帶給品牌的高附加值。
博物館的建成,便能形成“創造者和欣賞者心靈愉悅的互動”,打破生活與藝術的界面,人們可在展館里真實地感受到美酒進入商業流通之前的設計之旅。
1500萬元資金很快投入進去,2007年9月20日,許燎原現代設計博物館正式開館,作為中國首家現代設計博物館,黑色系的建筑也是一件由許燎源全程參與的藝術珍品。博物館一樓館藏著許燎源團隊設計的所有酒類珍品,“其間內涵像醇酒一樣,需要慢韻細品。”其中的不銹鋼椅子造型和漢字雕版造型等,采用獨家技術薄壁浸潤鑄造法,蘊藏著許燎原的獨特藝術理解。
二樓館藏家具、日用陶瓷、玻璃、金屬制品等物品,陶瓷器具精致雋永,色澤或素雅或華麗,紅痣青花,彷如靈動的韻律,從古典詩詞中飄出;珍貴實木材質的桌椅書案,皆由純手工制作,看似別具一格,卻都是有著似曾相識的印記,在生活的某個場景中再現過,或舞蹈、或醉酒、或耕作……
許燎源認為,設計會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此時,他的另外兩座博物館正在建設中,建成使用后,這里將成為一個現代設計博物館聚合地、中國設計人的理想烏托邦。
在這個設計起步的時代,許燎源更像是一個拓荒者,正如他在其自創的高端白酒品牌“無一物”中所闡釋的:“一粒種子一顆心,只要澆灌,就會盛開。”平和篤定,堅信未來。
對話
記者:大多數人都認為商品性和藝術性是矛盾的?
許燎源:實際上不矛盾,文化精神注入,美被帶入到商業中,讓商品更好地實現它的商業價值,提升附加值。商品外觀很美,性價比又很高,就會獲得商業的巨大成功。從手機到家具,從功能到形式,誰會拒絕一個美的商品?
記者:那你覺得一件商品的設計能表達你的藝術上的想法嗎?
許燎源:我做藝術品,只做一件,我做酒類作品,是以幾十萬上百萬的數量在復制,讓美的東西深入到千家萬戶,把藝術品通過商品的介質傳達出去。很多人說,我是把很多雕塑的想法做到設計里,設計產生的商品家家戶戶都買得起,擺在家里。
記者:你在1989年就提出“白酒美學”這個觀念。
許燎源:是,我還提出了“新文物觀”,凡能表達當代科技與文化水準的,能夠佐證這個時代的一個物證,我稱其為新文物。今天的東西也是文物,包括包裝的形態,記錄了進入商品經濟后期時的發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