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一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健全促進科學發展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因此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進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對于把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和行動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成為善于領導科學發展的堅強領導集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體現科學發展要求的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的基本要求
(一)在干部考核評價指導思想上要體現科學發展的理念
科學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在指導思想上必須從考核評價的標準、方法和相關配套制度等方面體現這些內涵。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中,突出改善民生、強固民本的工作,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做到為民、務實、清廉,堅決反對脫離群眾、以權謀私,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弄虛作假。要樹立全面發展的理念,善于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思考干部考評工作,把干部看清、認準、識透。要樹立協調發展理念,充分注意干部考評工作的各個方面和環節,整合資源,形成合力。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用發展的觀點評價干部。
(二)干部考核評價內容要體現科學發展的內涵
干部考核評價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因此,界定干部考核評價內容時,要特別強調堅持唯物辯證法的要求,在堅持整體性、聯系性、擇要性、差異性、動態性原則的基礎上,突出最能反映干部德才素質的重要內容,以德才素質評價為中心,全面、客觀、歷史、發展地考核評價干部,以達到于法周延,于事簡便的效果,避免煩瑣哲學。要按照中組部《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規定,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不斷完善有關考核辦法,細化考核指標、項目和內容,使干部考核評價內容真正體現全面性、針對性、真實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三)干部考核評價辦法要體現科學發展的要求
干部實績的構成是多方面的,科學衡量干部實績,就要做到既看經濟發展,又看社會發展;既看現實成果,又看基礎條件;既看速度規模,又看實際效益;既看局部利益,又看全局利益;既看個人成績,又看集體作用。要在全面掌握考核信息的基礎上,對干部考評各個環節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統籌考慮,全面評價,通過分析、比較、印證,從更多的方面、更廣的角度,辯證地、深入地認識和評價干部。要通過量化分析,對不同干部或同一干部的某些方面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比較,較為準確地反映出干部個體的素質特點,進一步提高考核評價的客觀性、準確性,使考核評價結果更具說服力。
(四)干部考核評價結果要體現科學發展的要求
要切實解決干部“帶病上崗”、“帶病提拔”和“跑官要官”等問題,關鍵是要把科學地考核評價干部和正確地選拔使用干部有機結合起來。要突出考評的實效性,落實考評結果運用的剛性原則,決不能使干部考核評價流于形式。要把把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建設和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培養教育、管理監督和激勵約束的重要依據,著力形成注重品行、科學發展、崇尚實干、重視基層、鼓勵創新、群眾公認的正確用人導向。
二、現有考核評價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綜合考評辦法共性指標多,分類指導不夠
從考核評價的對象看,有不同層次、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也應有不同的考核要求。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設置的考核指標,比較適用于考核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對于地方工作部門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則不完全適用;比較適用于考核地方黨政領導班子正職,對副職干部也不能完全適用。如果硬要用同一套考核標準去考核地方(單位)主要領導、副職領導和一般干部,就會出現“小腳穿大鞋”和“大腳穿小鞋”問題。同時,由于沒有根據不同工作崗位的性質對被考核對象進行個體化設置考核指標,容易出現“同一種式樣和顏色的鞋大家穿”的現象。
(二)指標體系設計不盡合理
主要表現為:一是有的指標針對性不強。如“恩格爾系數”、“人均預期壽命”等非本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職責范圍。二是有的指標只屬于某一個職能部門的職責范圍,不能反映整個領導班子的工作職責和管理職能,如刑事案件發生率等。三是有的指標缺乏相應的細化、量化評價標準,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能力”、“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等。四是有的指標本身屬于價值觀范疇,其評價結果很難界定,如“是否有損害公職形象的社會交往”、“是否有不健康的業余愛好”等。
(三)評價體系不夠科學
運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對干部的“政績”考核依然十分倚重數據報表,這種考核往往浮于表面,難以從深層次、全方位評價干部工作。同時,“顯績”由于其“看得見、摸得著”而被考核者所青睞,導致現行的考核中熱衷于對那些“顯績”作評價。對于環境資源保護、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農民素質培訓等“看不見的政績”,目前還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導致了一些地方領導熱衷于搞一些不符實際的“顯績”和“形象工程”,有時甚至使“政績”成為“政疾”,雖然一時好看,卻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四)擴大民主不足
綜合考核評價辦法在堅持黨管干部原則的前提下,堅持把擴大民主貫穿于考核評價工作的始終,注重突出群眾在考核評價工作中的主體地位,較好地體現了擴大民主的價值取向。但強調民意調查主要在來自基層的、未參加民主測評的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進行,這樣做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意,但與真正意義上的“民意”似乎有一定距離,還需進一步探索研究真正有效了解民意的其他途徑和手段。同時,在民主測評環節,如何確保參評人員充分了解測評對象的基本情況,如實填寫測評內容,切實解決以往干部考核中存在的參評人員“不愿評、不便評、不好評”和“上面發單單、下面畫圈圈”的問題,等等。
(五)考核人員素質不高
由于各地的干部考評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考察人員主要是當地的組織部門和紀檢機關,要對一個地區的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進行考評。人力顯得捉襟見肘。這樣,一些環節在考評時難免有走過場之嫌,從而影響了考評結果的真實性。同時,由于新的綜合考評辦法采取了許多新方法,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如民意調查和實績分析、對領導干部的道德品質、心理素質、思想作風的考察等就大大增加了考察人員的工作量和難度,這必然要求加強、提高考察人員適應新要求的能力。
(六)操作性不強
綜合考核評價辦法要求綜合運用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意調查、實績分析、個別談話和綜合評價等具體辦法進行干部考核評價,從而使操作過程較以往程序增多,工作量增大,操作難度增加。如何進一步整合民主推薦等環節的考核結果,確保各個環節既能充分發揮特定功能,又能相互配套、相互補充、相互印證,切實發揮整體效應,真正做到于法周延、于事簡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健全促進科學發展的領導干部考評機制的對策思考
(一)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完善的干部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是考評內容科學化的基礎工程。一是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建立體現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等科學考核體系:二是盡可能細化和量化指標,并合理設置權重。把目標責任細化為數值形態,不能量化的指標也要提出明確要求,綜合運用等級式和定義式評價尺度。三是堅持分層原則。對領導班子和對領導干部的考評是兩個不同的層次。而領導班子成員也有主次之分,領導干部還有職級之別。所以,考評指標要分層次,反映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履行職責和崗位要求的不同。
(二)擴大參與主體,確保考核評價的真實性
由誰來評價干部政績,是干部考核評價的基礎環節和首要問題。堅持組織認可和群眾公認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揚民主,拓寬群眾參與渠道,在民主測評、滿意度測評、民意調查時要有各方面群眾代表參加,讓他們客觀真實地進行評價,切實提高考核評價的質量。積極引入社會評價機制,通過發放征求意見函、設置網上評議平臺等方式,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意見。加強與審計、統計、紀檢等職能部門的聯系溝通,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相關指標以及廉政行為進行客觀評價。注重聽取被考核對象上級主管領導和下級基層單位的意見,解決一些領導干部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以及考核情況片面和失真的問題。
(三)改進考核方法,確保考核評價的準確性
考核方法決定著考核工作的效率,影響著考核工作的質量。目前的考核以年底集中考核為主要形式,采取民主測評、個別談話、查看資料等靜態的方式進行,對民意調查、民主評議等一些靈活有效的考核方法采用的不多,影響了考核工作的成效。要在總結運用好年度考核經驗的基礎上,加大平時考核的工作力度,堅持在平常的工作中考察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履職能力,注重平時考核與定期考核的有機結合,使平時考核與定期考核相互補充、相互印證,著力增強考核評價的準確性。同時,拓展日常考察空間,對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進行了解,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和考察干部的德才素質,從而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做出客觀、全面、準確的評價。
(四)注重結果運用,提高考核評價的實效性
干部考評結果的運用是干部考評工作的必然延伸,是干部考評的根本目的。要注重發揮考核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把考核結果與干部選拔任用、培養教育、管理監督有機結合起來,把是否想干事、會干事、多干事、干成事作為衡量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重要標準,把工作實績作為獎優罰劣、選賢任能的重要依據。對那些自覺堅持科學發展、善于領導科學發展、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優秀干部,給予表彰獎勵和優先提拔使用;對違背科學發展觀要求,急功近利、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的領導干部,進行誡勉談話和嚴格問責,必要時堅決進行組織調整。從而使想干事者有機會、能干事者有舞臺、干成事者有地位,讓政績突出者有成就感和榮譽感,不干實事者有緊迫感和危機感,努力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