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提出對農業在生產和銷售方面實行適度規模經濟,使得農產品市場由完全競爭市場向壟斷競爭市場逐步過渡,以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民的消費能力;同時,通過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居住,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策略來提高農民的消費欲望,以促進內需增加,促進經濟發展,有力推動其它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適度規模 農民收入 國內需求 城鎮化
一、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從合作社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體制轉變,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但到目前。這一體制轉變對農業發展的推功作用已基本上沒了潛力,盡管農業有少許發展。那也是靠科技進步來拉動的。目前,大量農民工進城打工,而把老弱幼小放在家里,在外地掙了錢,在老家農村蓋上一個大院子,說是為了小孩子結婚用的,而剛剛結婚的年輕人在新房里住不到一個月也出去打工了,留下一個用全家幾年甚至是十幾年心血掙錢蓋的一個大院子沒人住,不僅浪費了新房,而且占用了很多土地。老的小的在家少人照顧,家里人思念打工在外的人,在外打工的人擔心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付出了感情上的巨大代價。這與以人為本明顯違背,到頭來農民還是收入最低,而農民收入低又不能促進消費,對其他產業的發展及提高生產總值也有阻礙作用。當然,國家也在盡力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取消農業稅、加大農村社會保障等。
二、農業發展落后。農民依靠種地增收困難的原因分析
(一)農產品一般處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
在我國,農產品基本上處于完全競爭市場中,生產者以幾億計算,而購買者也是幾億或十幾億計。產品無差別,對價格沒有控制能力。處于這樣的市場中,每個生產者即農民所生產的產量都微不足道,單個農戶只是價格的接受者。
實行了家庭聯產承責任制后。農作物的生產和銷售基本上處于市場競爭中。產量低不行,產量高卻會出現谷賤傷農的情況。這個怪現象是我國目前農業生產及影響農民收入的關鍵所在,也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突破口。
(二)廠商利潤與所生產產品的市場壟斷力(或者競爭力)的正相關關系
根據經濟學原理可知,廠商超額利潤與壟斷力和銷售規模成正比關系。農產品由于壟斷力為零,所以沒有超額利潤可講,原因是生產者、銷售者太多。怎樣既能使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又能使農民增收,關系重大,不僅僅關系到農業的問題,也影響到其他行業的發展和農業對其他行業的巨大推動作用,以及提高國民消費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的重大意義。
(三)農業發展對其他產業的影響
在我國不僅農業為其他產業提供原料,而且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其他產業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沒有農業的發展,農民不富裕,不利于為其他行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也不利于其他產業產品的銷售,從而難以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提高生產總值。所以,進一步發展農業,使農民增加收入意義重大,需要找出既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又利于促進生產力的農業發展途徑。
(四)農民增收與擴大內需增加國民生產總值的關系
由公式Y=C+I+G+(X-M)可知,要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消費C的拉動,而C=a+βy,這個公式中,城市居民的β比農民的β要小一些,就是說,給農民增加收入比給城市居民增加同樣收入對國民收入增長的拉動作用更大。而且。一個農民進城后的消費傾向不僅比城市居民大,也比沒進城之前也要大一些。另外,健全、加大社會保障體制,尤其是農村社會保障體制,也會使變大,這對促進經濟增長有很大的拉動作用,也是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加大社會保障服務的一個理論依據。要增加農民的需求,一方面要增加農民的來自于土地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增加其購買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農民的購買欲望,比如鼓勵農民進城居住、生活等。
(五)讓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定居利于增加消費意愿促進內需增加
農民從農村到城市后,其消費意愿會加強;另外,解決好農民到城市的戶口及保險、社會保障體系,消費信貸等,都會大幅提高農民的購買欲望,從而大大增加消費需求,從而拉動當今產品的更新換代。
三、適度規模經營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目前科學技術在農業里的大量應用,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原來一家幾畝地到了收割時候,基本上全靠人力、畜力,要干上一個月。而現在主要靠機械,全村的土地靠二、三十人耕種即可,為少數人的大面積耕種提供了現實保證。
(二)鄧小平強調中國農業要實現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從合作社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適度規模經濟:毛澤東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也講到,要發展好工業需要先發展好農業。
(三)目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潛力已盡,逐步過渡到適度規模經濟階段的時機和必要性已日趨明顯,這也是其他產業發展、經濟發展所要求的。
(四)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促進了經濟高速發展,而農業領域的市場經濟氣氛并不強烈,在市場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方面,農業的收益并不充分。
(五)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且農業人口數量是其他任何一國所不能比的,這是我國的特殊國情。農民不能離開,至少是最近幾十年內不能離開土地。
綜上所述。應按如下方法解決農業問題:
首先,國家可以倡導、鼓勵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出租,出租后可按分成制直接向租地的農民那里獲得租金,使農業向適度規模經濟方向發展。這樣既在中國大地上實現了少數人為多數人從事農業勞動的歷史,又堅持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絕大多數農民不僅可以不勞動而獲得來自農業的收入,還可以安心從事其他行業的勞動。其中,國家應為進城的農民提供戶籍、小孩上學等一系列有關制度、體制的幫助,使其漸漸在城市定居下來。這樣,農業人口的大量減少,使農產品市場發生質的變化,農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的大量減少,農產品市場由完全競爭市場轉變成壟斷競爭市場,改變了中國農業生產、農產品處于不利地位的根本弱點,農業生產也有了超額利潤。并且隨著農業人口的繼續減少,農產品的壟斷力越強,農產品的超額利潤也越多。這樣,農民既有了購買的能力又有了購買的欲望,消費會被大幅度地拉動,即C變大了,從而帶動了其他行業產品的銷售,推動了其他行業的收入增加,產品的更新換代加快,增加了產品的競爭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生產總值的增加。可見。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動力。由于的變大。乘數也變大,我國政府的財政政策效果也會更加明顯。
其次,在非市場領域通過政府的農業保護政策加大對農業生產的補助。眾所周知:富人和窮人干同樣的工作所要求的工資要高一些,政府加大對農業生產的補助,會使得農民的體力價格變得更高一些。從而促使農民進城打工工資的提高,增加了農民收入,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
再次,進一步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加大力度建設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看病難、上學難、養老等問題,從而提高消費意愿,促進內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