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赤道原則在我國該如何本土化的問題。文章首先介紹了赤道原則的產生與發展,其次重點敘述了赤道原則的實施案例薩哈林2號石油天然氣項目,緊接著分析了赤道原則的不足,由于赤道原則已經成為項目融資領域的國際慣例和行業標準,最后就我國銀行加入赤道原則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獨特的解決方式。
關鍵詞:赤道原則 融資額度 本土化
環境問題已經威脅到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備受人們關注。以前人們僅僅把責任推到直接造成環境危害的相關企業,而忽視了企業背后的力量即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給企業進行融資,就代表其認可企業的項目,可見金融機構是造成環境危害的罪魁禍首。這種輿論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各方壓力接踵而至,內部壓力主要來自于關注環境和社會問題的董事會成員和銀行對環保風險的分擔,外部壓力主要來自于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機構、環保部門以及非政府組織等等,給銀行形成一種無形的威懾力。面對各方壓力,國際上提出了赤道原則,即非南非北,居中間赤道,以示公平。赤道原則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公司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管理與發展項目融資有關的社會和環境問題的一套自愿性原則。
一、赤道原則的產生與發展
2002年10月,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在倫敦主持召開了一個由9個商業銀行參加的會議,討論項目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會上花旗銀行提出動議,認為國際金融界應盡量制定一個統一的規則來解決這些問題。隨后,荷蘭銀行、巴克萊銀行、西德意志州立銀行和花旗銀行同意成立一個任務工作組來起草一個框架供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他們在國際金融公司保障政策的基礎上共同起草了一套針對項目融資中有關環境與社會風險的指南,即赤道原則。
2006年3月,赤道原則經歷了一次較大的修訂,這次修訂廣泛爭取了各非政府組織、非赤道銀行和ECA機構的意見,并于7月份發布實施,修改后的赤道原則具有如下主要特點:1,把赤道原則從行業方法上升到行業基準的高度,從總體上提升了執行的標準;2,適用范圍擴大,降低了符合項目融資條件的規模和入門銀行的門檻,由總投資5000萬美元及以上的項目改為1000萬美元及以上的項目,受約束的范圍由投資、貸款行為擴展到財務顧問行為,同時對于已有項目的擴建或改建也要求執行赤道原則;3強調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并重,而不是只重視環境問題,如改環境評估為社會和環境評估,并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更好的協商機制。
赤道原則的適用對象為項目融資,是一種融資方式,貸款方主要以單一項目所產生的收益作為還款的資金來源與風險的抵押品,銀行對借款人本人或實體無追索權,而只能就項目資產行使追索權。赤道原則將貸款項目分為A、B、C三類。其中,A類項目是指有可能對社會或環境造成多種多樣的、不可逆轉的或前所未有的重大負面影響的項目;B類指有可能對社會或環境造成一定程度負面影響的項目,但這些影響數量較少、基本上只覆蓋本地區、很大程度上可以逆轉、并且通過緩解措施容易得以改善;c類指對社會或環境只造成最小程度的影響或沒有影響的項目。
二、赤道原則實施案例分析
赤道銀行在實施時,首先要審查是否是項目融資;其次是將其分類或看分類是否準確,最后就是對《環境評估報告》、《環境管理方案》和貸款協議進行形式和實質審查。主要審查這些文件是否充分考慮到環境與社會問題,是否違反了赤道原則。在審查時不能僅限于發起人提供的材料和專家,而是要銀行委派專家進行獨立調查,對材料進行核實,以確定環境和社會風險系數。
薩哈林2號石油天然氣項目是投資規模最大和爭議最多的項目之一。薩哈林2號油氣項目位于俄羅斯遠東的薩哈林島,包括海上石油平臺、海上和陸地輸油管道、陸地煉油工廠、液化天然氣廠和石油天然氣出口設施等眾多子項目。該項目的主要平臺位于僅有的、瀕于滅絕的灰鯨的捕食海域附近,長達800公里的項目管線計劃穿越24個地震多發帶、200條河流及其支流(這些河流是野生大馬哈魚的產卵地)。
薩哈林2號油氣項目發起人為幾個大型跨國公司,1994年它們簽署了項目產品分成協議(PSA),總投資初期預算為100億美元,后追加到220億美元,預計于2008年初投產。為薩哈林2號油氣項目提供融資的金融機構主要包括: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瑞士信貸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瑞穗實業銀行和荷蘭銀行等6家赤道銀行和2家出口信用保險機構。薩哈林2號油氣項目在開工初期就遭到了眾多非政府組織的強烈抗議,隨著項目建設的進展,非政府組織的抗議活動愈演愈烈,最終采取了法律訴訟形式。根據赤道原則第一條“審查和分類”,薩哈林2號油氣項目屬于A類項目,對于A類項目,合格的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報告是赤道銀行能否提供融資的關鍵性前提。因此,赤道銀行必須對借款人提交的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報告履行盡職調查義務。在薩哈林2號油氣項目建設過程中,為項目提供融資的金融機構無論在實體方面還是在程序方面都縱容了借款人違反赤道原則的規定。并錯誤地提供了融資便利。2006年9月,俄羅斯有關法院判決撤銷了該項目的建設許可證,已經完成80%工作量的薩哈林2號項目于2007年1月停止建設。
此后,由日本瑞穗實業銀行作為牽頭行,參與融資的赤道銀行對項目重新開展實地考察與盡職調查,并聘請專職環境顧問與企業共同編寫《行動計劃》,重點采取了輸油管線重新布局,招聘當地工人,確保只在冬天開工以保護海洋生物捕食和繁殖水域,不會對下游的水資源、居民生活和鯨魚的生活造成影響,提高對土著居民補償等措施,從而大大降低了項目對當地環境和社會的不利影響。目前,項目已經完成施工建設進入運營,參與融資的赤道銀行仍然在密切關注該項目的運營情況。可見,如果不遵循赤道原則,將會給銀行帶來不必要的成本,即使經改革服從了赤道原則,也會給銀行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三、赤道原則存在的缺陷
盡管赤道原則在2006年進行了修善,但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赤道原則適用范圍制定不合理。以投資額為標準決定赤道原則的適用范圍不太科學,因為位于敏感區或發展中國家的5000萬或1000萬美元以下的小項目仍可能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Manzella,2006)認為,赤道原則適用于融資成本超過1000萬美元的項目過于狹窄。赤道原則的反對者甚至主張,合理的門檻應當根據最有可能造成環境與社會不利影響的項目類型,而非根據項目融資額。第二,赤道原則有時可能被企業惡意規避。由于赤道原則僅針對銀行而言即間接融資,因此企業可通過非銀行融資的其他融資替代方式而惡意規避,如利用項目債券或類似的資本市場產品來融資;項目發起人也可能會把大項目肢解成幾個1000萬美元以下的小項目。第三,赤道原則有時得不到切實執行。基于赤道原則的自愿性,缺乏一個強制執行的機關,某些銀行并沒有真正按照赤道原則開展業務;同時,EP-FIs對項目的影響也是有限的,因為他們在項目前期介入比較困難,一般是項目定下來之后,發起人才向金融機構融資。
四、我國大部分銀行為什么不加入赤道原則
雖然赤道原則存在缺陷,但截至目前,加入赤道原則的銀行已有68家,其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項目融資總額占全球項目融資市場總份額的85%。赤道原則已經成為項目融資領域的國際慣例和行業標準,而我國僅有興業銀行在國際金融組織的幫助下宣布加入赤道原則,其他銀行遲遲沒有反應。本文認為,我國大部分銀行沒有加入赤道原則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國內非政府組織對商行的威懾力較小。劉勇(2008)采用“商業銀行環境風險管理壓力”問卷,收集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數據,建立LISREL模型。結果表明:我國商業銀行進行環境風險管理的壓力主要有三大類:“政府的規制壓力”、“市場壓力”和“公眾與非政府組織的壓力”。其中:“政府的規制壓力”是主導壓力,對商業銀行環境風險管理的壓力最大;“市場壓力”居于第二位,而“公眾與非政府組織的壓力”最小,居于第三位。而國外主要是非政府組織對EPFIs形成一定的威懾力。而由于我國大型的銀行都是國有銀行或國家參股的銀行,因而政府對銀行的規制壓力也遠遠達不到效果。另一方面是由于采用赤道原則可能會使銀行的盈利能力下降。就商業金融機構而言,遵守Eps不但將增加項目的經營成本,而且也將減少項目融資的可行性,而經營成本越高,從還本付息中獲得的凈營業收入也就會越少。而且赤道原則第8條規定了違約救濟制度,如果借款人沒有遵守環境和社會約定,赤道銀行將會迫使借款人盡力尋求解決辦法繼續履行,對加入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構成一種挑戰。赤道原則作為一項國際標準,總體上比我國目前的綠色信貸指引政策更具體、更嚴苛,所以國內銀行對加入赤道原則也持一種觀望態勢。
五、赤道原則本土化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對外投資的大國,國內外環境要求我們的銀行業要加快與國際金融體制接軌,改善中國的金融生態環境,爭取有利的競爭地位。盡管赤道原則存在一些缺陷,但赤道原則已經成為項目融資領域的國際慣例和行業標準,故中國不能成為赤道原則的“缺席者”。但是,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有特殊的國情,因此應特殊情況特殊對待,讓赤道原則本土化。在我國,政府的規制壓力對銀行是一種主導壓力,盡管加入赤道原則是一種自愿性的行為,但我們仍可以讓政府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來限制銀行不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同時,銀行也應將企業分類,對進行環保的企業給予優惠政策,而對黑名單中的企業嚴格信貸,并對貸款的企業實行相應的持續跟蹤監測機制,通過政府、銀行和企業的配合來彌補我國非政府組織較弱的現狀。而且,面對我國非政府組織對銀行的威懾力比較薄弱的狀況,我們可以讓外部效應比較高的媒體來對銀行和企業進行監督。另外,我國融資規模一般也達不到赤道原則要求。國際上,赤道原則主要是針對總融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但目前,在中國對環境污染最為嚴重的多半是中小企業,其融資規模遠遠小于1000萬美元,故我們應根據我國國情,確定適合我國的融資規模,而不一定要完全照搬照抄赤道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