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出臺的新《保險法》進一步拓寬了保險資金運用的渠道,我國保險業發展出現了新的契機。本文通過研究我國資本市場尤其是市場主體的特點,綜合分析新法實施對保險投資的影響,希望為轉型期保險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保險法》保險投資渠道 資本市場 風險控制
近年來,隨著保險業規模迅速擴大,各保險公司積累了大量的資金。截至2008年底,我國保險公司吸收保費9784.2億元,進行賠款給付共計2971.2億元,保險公司總資產達33418.83億元。如此大規模的資金,通過一個合理而有效的資金運用渠道實現其保值和增值,對于增強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競爭能力、促進我國保險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更好地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具有重大意義。2009年出臺的新《保險法》第106條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于下列形式:銀行存款:買賣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投資不動產: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進一步拓寬了保險資金運用的渠道。然而,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種種問題,發展尚未成熟,保險投資與資本市場的進一步融合在現階段看來是一把“雙刃劍”,投資時需根據各類資本市場的特征進行具體分析。
一、房地產市場與保險投資
(一)房地產市場現狀
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和經濟政策關聯度很高。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國家壟斷土地一級市場、房地產開發企業依賴信貸融資程度高等多種因素,促使中國房地產行業對政策敏感性極高。國家出臺的各方面調控政策的變化都會對房地產行業產生較大沖擊。房地產市場融資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內貸款。2008年房地產開發資金中,國內貸款為7256.6億元,占本年資金來源的20%,同比增長3.4%;2009年1—9月房地產開發資金中國內貸款數額達8190.4億元,同比增長47.2%,住宅投資是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的主體。1995—2005年期間住宅投資在房地產開發投資中所占比重呈不斷上升趨勢,從1995年的55,78%提高到2005年的68.33%。
(二)房地產市場對保險投資的作用分析
新《保險法》增加不動產為保險投資的范圍,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不動產投資由于現金流比較穩定,適合做中長期投資,允許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將有利于實現資產負債的有效匹配,尤其是與壽險資金長期性的投資期限相匹配。不動產投資的收益也比較穩定。從長遠看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的投資規模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繼續維持較高水平。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積極財政政策,將是保險資金投資獲得穩定收益的優良渠道。另外,保險公司還可以通過不動產投資獲得無形資產。在我國保險資源力度未得到充分挖掘的時候。除開首都、省會等一線城市外,對二線城市不動產尤其是基礎建設的投資,會使保險公司鞏固自己的陣地,獲得城市無形資產。從國外經驗來看,不動產的投資收益比銀行存款和國債的回報率高,同時,不動產投資與股票、債券等主要金融資產的相關性較低,因此,有利于保險公司建立有效的投資組合,平滑投資收益。
然而,保險公司終歸不是開發商,為保證保險資金的流動性,必須保證保險資金進入與退出的渠道流暢。同時,高回報的項目往往意味著高風險,投資時需有效回避高回報項目。尤其是在城市發展中,總會涌現一些突然加速的熱點城市,如海南、北海等,投資此類城市可取得超額回報,但僅適合短線投資,保險資金屬長線投資,一旦進入即意味著有可能陷入高風險的境地。
二、企業債券市場與保險投資
(一)企業債券市場現狀
我國企業債券市場規模小,發展緩慢。雖然中國企業債余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所增長,但其占GDP的比重在經歷了90年代初的一定幅度提升之后,一直徘徊在1%的水平。而公司債市場發達的美國,90年代初期該比例就高達23.25%。與亞洲危機后公司債市場發展較快的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相比,2001年底我國1.05%的水平也明顯低于最低的泰國5.29%的水平。此外,我國企業債券發行額占債券市場的比重很小。基本上保持在3%的水平,與國債和金融債券45%的水平相去甚遠。從供給方面來看。政府存在“重股輕債”的思想,認為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大力發展股票市場,而企業債券僅是融資主渠道不能滿足企業資金需求是的一種補充,是政府調控的輔助性工具。我國國有企業資本金嚴重不足。客觀上制約了政府對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支持;另外,企業債券品種單一,發行創新不足。
(二)企業債券市場對保險投資的作用分析
新《保險法》頒布后,保險公司投資企業債券的比例上調,將保險公司投資企業(公司)債券的比例由不超過該保險機構上季末總資產的30%調整為40%。從2009年發行的一系列公司債券的利率可以看出。我國企業債券的投資回報率很高。億城股份發行的5年期固定利率債券,票面利率為8.5%:中華企業5年期固定利率公司債券的票面利率為7.1%;東北制藥發行的公司債票面利率為7.05%。比起目前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2.25%及3.1%的國債平均收益率,企業債券將給保險投資帶來更高的回報。企業債券的安全性也在不斷加強。經過一系列的整頓后,國家已對企業債券的發行和交易進行嚴格管理,并加強了資信等級評定工作,一些企業債券發行更是得到了四大國有銀行的擔保,其信用風險幾乎不存在。同時,上海證交所對債券交易費率的不斷下調及7天以下的短期企業債回購產品的面市,使企業債券的流動性優勢日益明顯。因此,保險資金投資企業債券符合保險投資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的三性原則。然而,企業債券市場缺乏交易品種、期限結構較短,加之規模很小,要滿足壽險資金運作的需要仍有困難。
三、股票市場與保險投資
(一)股票市場現狀
各方面的數據表明,目前中國股票市場的規模在迅速擴大。2007年底,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為327140.89億元,位列全球股票市場第3:流通市值為93064.35億元,總股本為22416.85億股,籌資金額為1087,95億元,總成交金額為29069.92億元。從制度層面上看,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共1298家上市公司完成或者已經進入股改程序,占應股改公司的98%:未進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僅33家,股權分置改革自2005年進行以來到2007年基本完成。從投資者的構成上看。我國目前股票市場的投資主體仍然是個人投資者。約占我國股票市場投資者的51%,不過機構投資者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目前約占總投資者的42%。法制方面,新《證券法》在上市公司的監管制度、中小投資者保護等方面采取的新措施,也更有利于中國股票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二)股票市場對保險投資的作用分析
《保險法》修訂后,明確將股票列入保險資金運用范圍,有放寬股票投資限制的趨勢。保險公司投資股票市場有利于分散資金,控制投資風險,降低了保險公司投資收益與銀行利率變動的相關性。如果保險公司能夠運用各種經驗、信息和現代化資訊工具,系統地對各公司的資信以及國內外經濟形勢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做出安全、富有彈性的投資選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投資收益率。另外,投資股票市場是長期的過程,有助于緩解保險公司缺乏長期投資工具的局面,可以保持合理的資產負債結構,提高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
然而,我國的股票市場是弱有效市場。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股票市場以個人投資者為主導,難以進行理性投資,且股市政策性較強,再加上入市后。中國經濟中存在的巨額游資,造成中國股市市盈率過高、換手率極高、股指波動大的特點。對于具有高度投機性的股票市場而言,股市的價格波動與宏觀經濟周期和上市公司業績的相關性較低,且股價的波動不能有效地反映上市公司的業績,將不利于保險資金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獲取較高的投資收益和期限匹配。
四、小結
新《保險法》的實施進一步拓寬了保險資金運用的渠道,隨著這些投資渠道的開放,將會對保險企業運用投資組合規避風險、改善保險企業資產負債匹配有著重要的意義。但保險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必將越來越復雜。保險投資將不僅要面臨利率風險,也將面臨市場價格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外匯風險等一系列金融風險。因此。并不是說開放了投資渠道,保險公司就可高枕無憂了;相反,更應引起保險公司及監管部門對其風險控制的重視,應認識到強化投資風險意識、健全資金運用風險管理機制、確保資金安全永遠都是保險資金運用的首要任務。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管好、用好資金也一直會是保險資金運用的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