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齡化使中國的各種老年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家庭養老和老年照顧體系暴露出弊端。社區老年服務在滿足老年人多種需求方面具有優越性,積極開展社區老年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實現社區老年服務的新發展,本文針對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幾點完善建議。
關鍵詞:老齡化 社區老年服務
根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7.10%,正式踏入了老年型社會的門檻。從老齡化的特點來看,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快而且是未富先老。另外,中國在迅速老齡化的同時伴隨著迅速高齡化。日趨加深的老齡化給中國的傳統養老體系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老年人口絕對數量的增加使老年人在生活服務、健康護理、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需求增加,社會的養老負擔加重。原有的老年照顧體系在規模和水平上顯得很不適應。與此同時,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老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往往更依賴家庭成員來解決。但家庭規模逐漸小型化和空巢獨居老人的數量逐漸增多使老人們雖然能夠在經濟上得到子女的資助,卻很難在家庭成員中得到充分的照顧。為滿足越來越多老年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家庭養老與社會化服務相結合是發展趨勢。社區老年服務是拓展養老服務社會化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
一、社區老年服務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為適應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以及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需要。我國政府大力倡導開展社區服務事業,主要針對社區中的各類弱勢群體開展便民利民服務。其中,為滿足老年人生存與發展需要的社區老年服務是社區服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20年的發展歷程使社區老年服務在老年人的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社區老年服務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發展迅速,
首先,根據老年人不同的特殊需求,各地廣泛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為老服務。在傳統的機構養老與家庭養老的基礎上創新推出了多種形式的養老服務,如由街道選派養護員到老人家中提供生活、衛生、保健服務的居家養老:為空巢獨居老人配管家,提供全方面服務的暖巢行動以及朝至夕歸,提供日間護理照顧的社區托老所,等等。為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而提供的專業咨詢和情感援助,具體包括:文化娛樂,由社區老年學校開設繪畫、書法、保健等科目,老年人可以在這里實現知識的更新與充實,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權益保護與法律咨詢,由社區出面幫助老年人解決家庭生活、經濟、再就業等方面的糾紛,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再就業服務,開發老年人的社會角色,拓展社會參與,如吸收老年人參與社區服務或幫助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健康老人發揮余熱等。
其次,為了營造良好的社區活動空間,2001年6月“全國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正式啟動(簡稱“星光計劃”),由國家民政部直接推動。資金主要用于資助城市社區的老年人福利服務設施、活動場所的建設,如托老所、老年活動室等各種老年服務機構以及對社區進行方便老年人的無障礙建設。截至2004年6月,“星光計劃”圓滿結束,全國城鄉共新建和改建社區“星光老年之家”32490個,投入134,85億元。全國5902個街道建成老年福利設施的有4534個,占全部街道的72.86%。
社區老年服務日益豐富和完善,逐漸成為系統化的社會服務體系。但是社區老年服務在我國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現實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首先。政府幾乎包攬了社區建設和社區管理的事務,承擔了直接從事社區服務的職能。政府在社區老年服務的發展中一直占主導地位,背負了極高的風險和成本,客觀上抑制了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的廣泛參與。同時,社區老年服務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強、行政色彩濃厚,其發展程度取決于政府的重視程度。在政府重視地區投入大,社區老年服務發展得比較好,相反則比較落后。其次,在服務內容和供給量上還存在缺口。相對于老人們的實際需求而言,服務還有差距,突出體現在醫療保健和康復護理上。再次,服務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據統計,1998年全國110萬個社區服務隊伍中專業技術人員只占10%,專業管理人員僅為6%,實踐中直接從事各種服務的人員主要是下崗失業人員、離退休人員和家庭主婦等。人員的素質不高影響了服務質量。服務的功能也未能充分發揮。
二、實現社區老年服務的新發展
(一)理順政府和社區的關系,引入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和方法
首先,發展社區老年服務離不開政府的推動,但政府的作用僅限于倡導、扶持和監督,即關注老年問題,倡導和發起為老服務:提供足夠的財政投入以及對服務質量進行檢查和監督。其次,在政府的指導和扶持之下,社區要發揮主體作用。一方面,群眾參與是社區服務發展的內在動力,要形成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局面。開展社區范圍內的自助與互助服務。不依賴政府,不等待外援,即使是經濟落后的地區也可以結合本社區的現有資源和居民需要,開展不同層次的自我服務項目。另一方面,社區老年服務要引入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和專業方法。社會工作是在一定價值觀指導下運用專業知識與技巧開展的助人活動,社區服務與社會工作的融合有利于社區服務朝著專業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目前。國內部分城市也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如上海市民政局在社區服務機構中設置了專門的社會工作者崗位,浦東新區也引入社會工作的理念和做法。在社區老年服務中,社會工作者的主要職責是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提供專業服務,具體如倡導、中介、咨詢等服務。倡導就是社會工作者通過評估老年人的社會需求,針對目前為老服務存在的缺陷,倡導和設計各種必需和急需的服務項目,指導和幫助社區建立服務組織和服務機制。中介服務是建立信息平臺,實現養老服務與養老需求的有機整合。使老年人能夠及時詳細地了解關于服務項目的各種信息,合理地選擇自己希望得到的幫助和服務。咨詢服務涉及面比較廣,如醫療咨詢就是要告知目前的醫療狀況,協助老年人尋求治療方案、住院方案。健康咨詢是協助醫療機構開展健康教育,做好各種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工作,為老人提供直接服務。另外還有法律咨詢以及情感咨詢,等等。
(二)充實醫療衛生服務
在各種老年問題中,老年健康問題最為重要。由于肌體的衰老,老年人患有各種慢性病的比率上升,2000年城市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為67.3%。199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老年人在60歲以后的壽命中有60%-80%的時間是在帶有各種慢性病的狀態下度過的。慢性病的難愈性造成老年人對醫療資源的持續消耗和對醫療護理服務的依賴,但是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低限制了其獲得充分足夠的醫療服務。據統計,城市中有15.7%的老年人要由自己負擔醫療費用。許多老人由于經濟困難該住院而未住院或是病未愈就出院,1998年這樣的老人占到了60.09%。規模日漸龐大的老年人醫療和康復需求不可能完全由醫院來承擔。積極開拓社區老年服務的醫療保健功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可有以下形式:
1 以醫助養。由社區服務機構出面與社區附近的醫療機構簽署協議,醫院定期選派醫生和護理人員到社區為老人提供健康咨詢、檢查診療、康復護理等服務,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預防慢性病并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療。
2 開設家庭病床。由衛生部門和政府部門合作培訓合格的家庭護理員,照顧因病臥床不起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為病危老人提供臨終關懷服務。
3 開展社區護理互助。許多醫護工作不一定要通過住院或由醫院的醫護人員來執行。一些物理治療、康復治療完全可以充分發揮社區的人力資源優勢,由社區培訓的護理員來承擔。如由社區選派家庭護理員或由具有醫護專業知識的年輕老人來照顧老人等。
(三)做好人員培訓,提高服務質量
作為一項新興的事業,社區老年服務急需大量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來充實。老年人的需求滲透在社會的各行各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領域也應涉及方方面面。如醫療、保健、建筑、法律、咨詢、娛樂、飲食、養老機構、社會工作,等等。目前,我國大多數老年服務的管理和服務人員都沒有經過系統或專業的技術培訓,專業工作人員缺乏。事實上,目前活躍在社區老年服務中的大部分人員是一些憑著經驗而工作的人,沒有接受過相關專業的教育或有關老年知識的培訓,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區老年服務的服務質量,而且制約了其未來的發展。為了提高社區老年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化、專業化水平,適應社區老年服務快速發展的需要,建議有關部門要加大對社區老年服務專業人才的培養,有計劃地組織培訓,這是一個快捷且非常有效的方法。通過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教育和引導,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形成適應新形勢需要的管理服務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