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迅猛發展,旅游的形式也逐漸趨于多樣化,旅游業成為許多地區的重要經濟部門乃至支柱產業。探險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目前在我國正迅速發展,并成為許多地方相關部門規劃中不可缺少的項目。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客觀地綜合分析了探險旅游的涵義。以客觀研究為依據,根據國內外探險旅游的研究現狀,總結提出了目前探險旅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探險旅游 研究現狀 存在問題
一、探險旅游的涵義
探險旅游是指旅游主體采用個體或團隊的形式到一個相對遙遠、原始的地方。進行各種戶外旅游活動。這種活動有別于常規旅游,它并不絕對依托于常規的旅游設施,也并不以大眾旅游線路和旅游資源為客體,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根據旅游活動強度的大小,有著不同的危險程度級別,整個旅游活動中旅游主體參與性非常強。根據探險旅游的性質可將其分為硬探險與軟探險。硬探險指某種獨特的、激動人心的、強度較大的戶外探險旅游活動,有較大的危險性,需要一定的技能,并且借助專業設備,如無保護攀巖、高山攀登、遠洋航海等。軟探險旅游有時候又與生態旅游這個概念相互交叉。其危險性介于生態旅游和硬探險之間,軟探險旅游與生態旅游的區別在于:軟探險比生態旅游更側重于“險”字,如野外徒步穿越、山地自行車、山地摩托車、自駕車穿越、登山(中山以下)、中級以下的滑雪等。
硬探險更側重于“運動”,而軟探險則更側重于“旅行”。由于硬探險在時間、空間和技術要求上都存在很大限制因素,一般來說,硬探險只存在于特定區域并且只能在特定的季節內進行,而且,對參與者的軟硬件條件都要求很高,比如裝備和經驗等因素。因此,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軟探險旅游的參與度更高一些,因為其可進入的門檻較之硬探險要低得多。不管何種探險,旅游者參與度都很高,都屬于深度旅游。
二、國內外探險旅游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探險旅游研究的現狀
國外的探險旅游發展要比我們早幾十年,如今有關探險旅游(Adventure Travel)的研究和管理也要比我們成熟得多。國外探險旅游的大規模開展始于二戰之后,它是在諸如吉普、帳篷、皮筏之類的軍事設備被民用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國內一樣,國外的探險旅游也是以公共用地和國家森林公園以及自然保護區為客觀載體的。國外學者對于探險旅游的詮釋,更傾向于對于其形式的詮釋,而非概念_的描述。比如Jerry Mallett對探險旅游的解釋是這樣的:“探險旅游包括徒步、登山、山地自行車、泛舟、探洞、帆船、狩獵、釣魚等等活動。探險旅游是一種有廣泛參與性,并且令人激動興奮的,大多數時候以自然為依托的旅游方式”。但國外的研究者一般認為,雖然自然和野外的環境在探險旅游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它仍不同于生態旅游,原因是探險旅游中通常都涉及了風險和挑戰。
同時,國外的理論認為,探險旅游主體相對于其他類型的旅游者,很少受政治因素的影響。他們認為,危險本身就是探險旅游資源的本質吸引所在。這一點是目前國內理論界所很少提及的。國內旅游界還是普遍用傳統的理論針對探險旅游進行研究,這對于這種特殊的旅游產品顯然有失偏頗,
有關探險旅游的實踐方面。國外政府機構為保護地方社區環境,通常為探險旅游的運營商設置了較高的門檻。比如,在美國要想獲得在大峽谷地區的科羅拉多河上經營漂流項目的執照,至少需要4-5年的時間。而且,運營商必須要同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一同保護環境和增強社區的經濟活力。此外,國外在探險旅游的實踐方面,既注重縱向的產品深度的拓展,又注重行業內部的橫向聯合。比如,著名的探險旅游聯合會(The Adventure Travel Society)擁有500個會員組織,其中25%是國際組織。這些會員包括旅游運營商、目的地、設備供應商、旅游協會和旅游管理部門。
在探險旅游的研究方法方面,國外更注重于以市場為導向的研究方法。如加拿大Kalahari Management Inc,New World Expeditions、Pam Wight和Associates提出的關于探險旅游的研究方法包括6個方面:1 現有市場研究:2 對探險旅游行業協會和已經建立的探險旅游運營商進行有選擇性的電話調查;3 自然地理環境、探險旅游業經營狀況和可用基礎設施研究:4 與相關利益主體進行機會和挑戰的討論;5 探險旅游業可存在性評估:6 執行性戰略發展,
印度的Kristin Kent(2005)在《公共、私有、及市政部門在印度Garhwal喜馬拉雅Nanda Devi生物圈自然保護區探險旅游發展中的作用》(The roles of public private andcivic sectors in adventure tourism in the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Garhwal Himalaya India.)一文中提出,將定性模式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應用于探險旅游的研究。其理由是:若是目前在所選定的研究區內幾乎沒有什么探險旅游理論可以應用,現有的探險旅游理論又不能很好地解決可持續發展計劃的問題,一個定性的模型能夠為這個問題提供一個框架。案例分析法可以在真實的社會背景下,調查分析同時期的現象,特別是當這種現象和社會背景不是很清晰明顯的時候。
(二)國內探險旅游研究的現狀
探險旅游在國內還是新興旅游產品,對其研究的還非常少,而且有些人還混淆了探險旅游和生態旅游的概念。在理論界把探險旅游真正作為一種旅游產品研究的學者為數不多,目前可以查閱到的是青海師范大學地理與資源環境系的范鐘慶于2004年在《甘肅農業》上發表的《青藏高原科考探險旅游開發淺析》一文。文中,作者從旅游目的的角度提出了探險旅游,但還是將探險旅游和生態旅游歸到了一類上。此外。作者對于探險旅游目的認識的局限性還體現在:他將探險旅游稱之為科考探險旅游。其實,探險的目的絕不止科考,在國外,探險旅游只不過是不同于大眾觀光旅游的一種特殊的旅游產品。作者還認為,探險旅游對旅游資源有較高的要求,最主要的是資源要有探險價值、獨特性、原始神秘性、新奇刺激性、不可替代性;對開發的要求:絕對禁止對景觀、景點實施大規模人工改造建設,要盡可能保持景觀原始、自然、純真的風貌,工程建設上只從安全性角度出發,實施初步建設;對旅游服務的要求有:較高的技術內涵,供給保障性好,后勤服務及時迅速,應變能力強,計劃周密、安全。這個觀點是符合探險旅游的發展要求的。并且符合探險旅游的出發點。
綜上所述,國外關于探險旅游的研究比國內更全面、更系統。從定義上可以看出,國外對于探險旅游的定義比較寬,偏重于對探險旅游形式的闡述;從研究方法上,國外的研究更注重于實際,側重于市場需求。這與國外的探險旅游作為一種產業發展得比較早有關。
三、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理論界尚未對探險旅游形成明確統一的概念和認識。如上所述,有的學者從目的上劃分探險旅游和其他的旅游方式,有的學者從行為方式上進行劃分。而無論是哪種劃分方式都還沒有統一的標準,
其次,我國理論界對探險旅游還沒有足夠的重視。我國缺乏有效的理論研究來支撐和指導目的地的具體實踐開發,不少人仍舊認為探險旅游的經濟效益小。其實。早在1998年來自美國Forbes的一篇文章就報道說,美國的8000家為探險旅游者提供包價旅游服務的公司在1997年獲得了70億美元的收入。2003年5月出版的一篇來自WallStreet的文章預期這個市場有2450億美元。由此可見,該市場的潛力不容低估,輕視這塊市場是錯誤的。
再次,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人員即使涉及了探險旅游的研究,也只是從目的地規劃開發的角度單獨進行研究,很少有將目的地規劃開發方案與目的地營銷相結合共同提出市場戰略的。尤其是國內研究中,還沒有從產品設計和銷售渠道的角度把市場開發和維護重視起來。
四、解決措施
(一)盡快從理論上統一對探險旅游的認識,這樣能夠使探險旅游這一新生事物在實踐領域得以順利發展,
(二)給予探險旅游的理論研究足夠的重視。如前所述,探險旅游具有極大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在今天越來越強調綠色環保的背景下,探險旅游未來必定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三)重視對探險旅游市場的研究。任何研究和開發、規劃方案都要以市場的認可程度為評判標準,市場認可的才是成功的方案。因此,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研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