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經濟發展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競爭力。山東作為文化資源大省,具有政策、資源、區位、市場和人才方面的比較優勢,山東省應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關鍵詞:比較優勢 文化產業 山東
一、比較優勢理論
大衛·李嘉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后人稱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是在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比較優勢原理,一國在兩種商品生產上較之另一國均處于絕對劣勢,但只要處于劣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劣勢的程度不同,處于優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優勢的程度不同,則處于劣勢的國家在劣勢較輕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處于優勢的國家則在優勢較大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兩個國家分工專業化生產和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進口其處于比較劣勢的商品。則兩國都能從貿易中得到利益。這就是比較優勢原理。也就是說,兩國按比較優勢參與國際貿易,通過“兩利取重,兩害取輕”,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絕對優勢貿易理論。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經濟解釋力。
比較優勢理論雖然是基于對國際貿易的分析,但對于文化產業發展道路選擇也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選擇文化產業發展道路時應詳細分析本地區的資源稟賦,從實際出發,確立并充分發揮本地區的比較優勢。將其轉化為競爭優勢來發展地方經濟,才能最大限度地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好處,才能使文化產業獲得持續發展。
二、山東文化產業的比較優勢
文化產業的比較優勢是指由于特殊的文化資源稟賦和地域特征所形成的優勢。是一種比較而言的存量優勢,是發展文化產業首先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山東省發展文化產業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政策優勢
山東省委省政府深刻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把繁榮文化產業作為推動強省建設的重要舉措,出臺多項措施,鼓勵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2007年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的《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07-2015)》詳細總結了山東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明確了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確定了文化產業結構升級的主導方向,注重科技含量在文化產業中的提高,并提出了打造優秀文化品牌進入國際文化市場的目標。從2008年起,山東省財政每年統籌安排5000萬元,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并在稅收、價格、經營、社會保障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各地、各文化部門也制訂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具體規劃和措施,充分挖掘文化產業資源,全省形成發展文化產業的共識。
(二)文化資源優勢
資源稟賦是決定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山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擁有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齊魯文明,是文化底蘊、文化傳統和文化創新資源豐厚的文化大省。作為中華民族傳統軸心文化的策源地,數不勝數的文化遺產、文物古跡、文化典籍、歷史文化名人是山東特有的文化資源。山東省有6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9個全國文化先進縣,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達23個,是全國最多的省份。各個地區的文化資源各具特色,如濟南市突出“山泉文化”特色:青島市突出“帆船之都”、“音樂之島”、“影視之城”三大城市文化:淄博市以“齊文化”為重點;I臨沂市突出“沂蒙文化”:濟寧市突出“孔子文化”;菏澤突出“牡丹文化”等。這些文化資源為山東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三)區位優勢
從國際區位看,山東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中部偏南,最接近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日本、韓國近年來文化產業增速較快,對山東有較大的借鑒意義,使山東文化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對外開放條件。從國內區位看,山東省地處我國三大經濟最發達也是文化產業最發達的區域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地區的中央腹地。目前。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地區文化消費活躍,現代傳媒業發達,文化生產的市場化體制、機制較健全,資金雄厚,人才濟濟,有利于山東文化產業吸引文化投資、輸出文化產品和加強區域文化產業合作,有利于文化產業的交流。
(四)市場資源優勢
市場需求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市場需求直接決定著山東文化產業的規模。截至2006年末,山東省總人口達9309萬,在全國排第2位。如果單從人口數量這一指標來衡量文化市場需求,內需市場規模是山東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較大的市場需求規模有利于山東文化產業快速形成規模經濟。實現規模效益。特別是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山東文化產業。這種優勢會更加明顯。2007年,山東省生產總值達25887億元,地方財政收人1674.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8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4265元和4985元。隨著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文化產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長,是增加市場需求的重要保證。
(五)人才資源優勢
山東省是我國高教、科研高度發達的地區。省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數量多,類型豐富,學科完善,專業齊全,涵蓋了文化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各個領域。山東省發達的科技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信息技術、傳媒技術、自動化技術、激光技術等在文化產業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有力地推動了山東省文化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山東省平均每萬人口中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為了培養既具備較高文化藝術修養。又具備文化產業經營與管理能力的復合型、創新型的文化產業高素質人才,’近年來。有一批高等院校,如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藝術學院、濟南大學等相繼開設了文化產業專業。以滿足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人才需求。山東省還采取多項有力措施吸引人才,原來人才外流的情況已有明顯改善,很多海外留學生、國內知名高校畢業生開始愿意留在山東發展。
這些為山東省發展高科技文化產業提供了人才保證。
三、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
近幾年,山東省依托文化資源優勢、市場優勢、人才優勢等有利條件,文化產業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成為山東省經濟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柱產業的地位初步顯現。但是,和國內文化產業比較發達的地區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山東省文化產業要加快發展,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盡快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一)加強政府職能,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優良環境
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應把自身職能轉變到宏觀調控、市場監督和公共服務上來,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政府在產業結構框架上要轉變思路,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應理順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改變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條塊分格的局面,明確政府各部門是相關文化資源的管理者而不是經營者,實現政府“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使文化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政府積極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力求政策的完備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并加以貫徹,提高政策的執行力,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二)加強資源整合,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
山東省文化資源豐富,各地市應擯棄各自為政的傳統競爭觀念,打破地區分割,弱化自我地域概念,強化跨區合作、共贏互利的發展理念,堅持產品開發設計中特色與互補的整體性思路,實現多個相關區域和行業的優勢資源整合。要根據各地區的資源特點進行跨地區資產整合和文化資源的大整合,避免同質化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有利于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和資源配置的大跨越。通過組建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建立一批龍頭企業,發展支柱型文化產業,確定支柱產業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各個地區也要根據本地區的特點,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資源,發揮本地的文化資源優勢形成當地的文化品牌。
(三)努力拓展文化分類市場,引導合理消費
拓寬消費領域,引導合理消費,這既是提高市民生活質量、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斷提高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需要,也是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民因年齡、職業、收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藝術情趣,休閑方式及消費檔次的選擇也會有所不同,但目前山東省文化分類市場的發展還不能與之同步。因此,無論是文化娛樂還是文博展覽、文化旅游。都要從市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需求出發,以特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去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特定的文化需求,吸引國內外不同的消費群體,在不斷改善居民文化消費環境和質量的同時,加強對居民文化消費的引導,培養市民新的文化消費方式,將文化消費的“貴族市場”和“大眾市場”的發展結合起來,加快大眾化文化消費的步伐,開拓新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以大眾化、低價位引導市民合理消費,將有助于文化消費市場的繁榮。如根據市民對社區文化設施的需求,促使一些消遣性的娛樂業采取較低價位占領社區市場,以此來引導市民的文化消費等是十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