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我國中小企業而言,后金融危機時代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本文從中小企業地位入手,闡明中小企業發展對于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和充分就業的重要作用,進而在分析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機遇和挑戰的背景下,有針對性地提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 中小企業 對策
一、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小企業發展的必要性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截至2009年底,占我國企業總數99%以上的中小企業不僅創造了一半以上的GDP,還是推動技術創新的主力。據統計,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占全國的60%以上,繳納稅金占全國的50%,發明專利占全國的66%。研發的新產品占全國的82%,外貿出口占全國的68%。
中小企業是緩解就業壓力,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中小企業中多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是吸收就業的主要載體,2009年中小企業提供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受金融危機打擊,中小企業經營狀況惡化,不僅對經濟造成損失,還導致失業率上升,甚至還有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
鑒于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增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明確我國中小企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發展策略是保持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充分擴大勞動就業、進一步促進企業創新的關鍵所在。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世界各國多項經濟刺激計劃逐步見效,金融危機的最壞時刻已然過去,就目前各國經濟發展現狀而言,還很難說已步入復蘇階段,所以這個金融危機之后、經濟復蘇之前的特殊時期被稱之為后金融危機時代。基于這一時期的特殊性,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許多有利機會,同時仍有一些不利因素會制約中小企業的發展。
(一)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小企業的發展機遇
1 貿易回暖。海關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1季度,我國外貿出口3161.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8.7%。3月份,外貿出口1121.1億美元,同比增長24.3%,出口價格總體上漲1.4%,結束了自去年2月份以來連續13個月的下跌局面。貿易回暖,市場利好為我國中小企業恢復生產能力,擴大生產規模提供好良好的外部環境。
2 產業結構升級。金融危機使低成本的外向型生產模式逐漸失去競爭力,為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外向型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良好的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
3 海外并購。通過海外并購,不但可以以低成本獲得以往難得的技術、利用國外的優勢資源,還可以依托國外品牌加快企業的發展。后金融危機時代依然是中國企業難得的國際化機遇。
4 拓展市場空間。受金融危機打擊,不堪壓力退出市場的中小企業為實力較強的企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拓展市場提供了市場空間。企業的多樣化經營,也可以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享受到更多的市場,獲得更多的利潤。
5 政策扶持。為應對危機,我國各級政府相繼出臺多項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危機對中小企業的負面影響。這些扶持政策體系為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更為優惠的環境。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
1 貿易保護。目前,世界經濟雖在一定程度回暖,但各國經濟增長仍面臨巨大壓力。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各國頻繁的貿易保護措施,已影響到我國出口,使出口型中小企業蒙受損失。2009年1-8月共有17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79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突破百億美元。在2010年全球新啟動的15項貿易保護政策中,有10項針對中國商品,比例高達67%。中國已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首要受害國。
2 成本上升。2010年1季度,我國外貿出口雖然同比增長,但同期的外貿進口增長幅度更大,進口額達到3016.8億美元,同比增長64.6%,進口價格總體上漲15.7%,其中,3月份進口價格總體上漲17.6%,較2月份漲幅提升2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漲幅提升。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必然會使進口原材料價格提高,成本的上升自然會使企業利潤減少,進而影響出口產品價格低廉的競爭優勢。相對于美元和歐元的貶值,人民幣相對升值,提高了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傳統競爭優勢遭到削弱。
3 融資困難。根據北京市工商聯2010年的調查,中小企業發展中資金靠自身積累的占86%,感到資金壓力大和融資渠道少的超過5成。我國中小企業仍然面臨資金匱乏、求貸無門的窘境。
4 品牌弱勢,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沒有自主品牌的貼牌生產附加值小,利潤率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可替代性強,如果對中國產品實行貿易制裁,可以很快在其他國家找到替代中國的產品,這樣,使用貿易救濟措施、制裁中國出口產品的成本和代價較低,濫用貿易救濟措施才會越來越盛行。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對策
如前所述,后金融危機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小企業一方面要及時把握機會,促進自身更好更快的發展:同時也要勇于面對挑戰,積極增強企業自身實力。就現實情況而言,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既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國家政策上的引導、扶持和資助。
(一)企業對策
1 實行成本控制。有效進行成本控制要在采購、生產和銷售三個環節上下功夫。首先在采購環節上。通過有效的采購模式控制采購成本。其次,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資產使效率、降低折舊率、減少次品和廢品數量及避免產品積壓等措施控制生產成本。第三,通過準確定位產品市場、產品需求,選擇有效的產品營銷方式節約銷售成本。此外,還要控制管理成本、辦公費用等其他成本。
2 實行品牌戰略。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小企業發展的重點在于實行品牌戰略,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其中尤以技術創新為主。企業不但要提高自身技術消化和轉化能力,還要培育研究團隊,掌握核心技術,研發高附加值產品。以技術創新打造品牌基礎,管理創新樹立品牌形象。制度創新提供品牌保障。
3 發展網絡營銷。后危機時代是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網絡營銷的機會:可以建立企業電子商務網站:通過網絡廣告聯盟擴大銷售空間和渠道:利用阿里巴巴、慧聰網等第三方網絡平臺,向各類企業提供產品采購、銷售服務:還可以采用電子郵件營銷方式,與顧客建立更為緊密的在線聯系。通過充分運用網絡營銷,提高企業產品競爭能力和市場占有率。
4 開發多元化市場。單一的銷售市場使我國中小企業特別容易受到銷售市場所在國經濟運行狀況的影響。因此,積極開拓多元化市場,才能夠有效分散市場風險。我國中小企業應積極開拓中東、非洲、拉美地區以及印度、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商品銷售市場,并進行多方面的合作與交流。
5 進行海外并購。利用金融危機的影響進行海外并購,有利于實現企業低成本擴張,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高層次人才以及擴大企業發展空間、完善企業結構。但如果并購失利也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因此,進行海外并購要符合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要選擇優良資產,還要重視并購后的消化與吸收。
(二)國家扶持
1 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就目前形勢而言,大量的低端產業仍是我們長久發展的基礎,因此,一方面要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要以技術創新來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出口產品核心競爭力,并引導企業間技術創新與合作,促進區域經濟協作。
2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政府要加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信貸投資力度,對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優先給予扶持;擴大抵押品的覆蓋范圍,允許中小企業以股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排污權等作為抵押物向銀行貸款;完善風險補償機制,支持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積極推動企業上市,拓寬融資渠道。還要加大出口信用保險力度,并為適應不同的市場、客戶、產品適時推出新保險產品。此外,爭取利用民間資本也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重要途徑。
3 保持穩定的出口退稅政策。后金融危機時代,出口貿易雖呈現轉暖態勢,但仍有諸多不明朗因素,國家仍要保持在金融危機嚴重時期出臺的各項出口退稅政策,并據各行業的不同特點靈活、合理地制定相關的出口退稅率,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繼續給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