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教育的價值追求
晏揚在2010年6月9日的《中國青年報》上撰文指出,隨著教育資源日漸豐富、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來臨,我們得以有機會重新思考教育的價值追求問題,并逐漸尋找到教育的本義:教育不應該以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為唯一目標,而應以尊重人的個性追求與發展、滿足公民的受教育需求為最高目標;教育不只是為了讓人們獲得生存的本領、奉獻社會的能力,更是為了滿足人們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愿望;教育應首先著眼于對受教育者自己“有用”,這種“有用”可能是通過工作實現自身價值,也可能只是為了享受學習過程、接受知識滋養、充實精神世界。換言之,哪怕一個人大學畢業后不愿(不能)參加工作,甘于平淡,也不能說他上大學是無用的。這就是教育的“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培養人才為本”。后者暗含著功利性目的,以社會需求作為衡量標準;前者則從個體需求出發,更加體現了對于“人”的尊重。
學校應有自己的教育哲學追求
陳建華在2009年第12期《人民教育》上撰文指出,學校教育哲學指的是一所學校信奉的教育理念,它是學校共同體成員的教育信奉,主要體現為學校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標,其中育人目標是核心,即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是學校教育哲學的核心問題。學校教育哲學對學校政策和學校實踐活動具有滲透性的指導價值。學校教育哲學與我國中小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等既有聯系,又有差異。首先,它是對學校教育人員的教育理念進行哲學分析、過濾和篩選的結果;其次,它是在學校“名下”的,是一個團體的哲學信奉,并不是說任何一個學校教育人員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或者說他們個體的教育哲學,都可以納入學校教育哲學系統,它要求學校教育人員在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方面應有共識,體現一致性和統一性。很多學校非常注重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注重學校所培養的學生是否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注重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概而言之,都非常在意學校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學校形象研究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重視。而學校形象的提升,與學校教育哲學有很大關系,甚至可以說它在某種程度上就屬于學校教育哲學問題。在學校教育哲學的形成過程中,校長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能夠起到關鍵作用,但如果校長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沒有進入學校教育人員的頭腦之中,并且得到他們的認可和接受,就不能成為學校的教育哲學。
學校是培養有良知的人的地方
周紅霞在2010年第5期《教師博覽》上譯Charles.c.Haynes文章說,學校應是培養有良知的人的地方。我們要啟發學生按照自己的良知做事,而不僅僅是按照學校所教來做事情。完善學生的心靈,這是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教師和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學生每一個誠實、服務他人、有責任心和同情心的行為,并在自身的生活中始終如一地身體力行。這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與公民素養,也將給學生以關心他人的勇氣。為了把學生培養成有道德的、勤勉的公民,就必須讓學生以及學校教職員工有充分的機會去踐行民主,要在學校營造一種鼓勵參與決策、學習和服務他人、同伴之間相互諒解、享有輿論自由的文化氛圍。簡而言之,學校課程要教給學生的,應該是自由和民主,而不是審查和壓制。有良知的學校會竭力支持學生去尋找生活的意義和真諦,同時也會教給他們為維護民主社會中的大眾利益而應當遵守的公民準則和應當具備的品德。有良知的學校也會允許學生對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提出自己的意見,以保障學生完善自身良知的權利。
時代呼喚新的“好教師標準”
韓梅在《中國青年報》上撰文說,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了一項對上海、天津、重慶、南京、杭州和南昌六城市中小學生的調查結果。數據顯示,教師對學生的奇思異想容忍度極低,孩子們的不少創意在萌芽中夭折。其中,學生對教師能“耐心解答,共同探討”的認同度為54.7%;對“肯定學生的思想,鼓勵大家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認同度僅為15.5%。這說明八成多的學生在自由思想或表達方面未能得到教師的鼓勵與肯定。
為何教師不能容忍學生的奇思異想?該課題組成員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超七成的學生反映學校和家長把考試成績、升學排在最重要的位置,64.0%的學生平均每天在校“純學習時間”八小時以上。模式化的教學程序和方法,使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受到壓制。今年“兩會”期間,部分教育界代表委員指出,學校對教師的評價考核,在相當長時間里“重教書、輕育人”,即過分注重以學生考試成績評價教師,教學成績好的教師就是好教師,而“育人”被忽視,應試教育愈演愈烈。面對這一問題,有學者表示,其實大多數教師對教育事業都是有激情和理想的,當務之急,是打破一味以學生成績為標準對教師進行審核、評價的制度,建立起一套新時期下的“好教師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