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古詩詞 品味 意境
古詩詞是人類文化藝術長廊中的明珠,也是人類美好情感的結晶。教師教育學生學好古詩詞,對繼承我國傳統優秀文化、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大有裨益。在此,筆者就初中階段古詩詞的教學淺說己見。
一、品味古詩詞中的音韻美
教學古詩詞時,教師要重視讀的環節,要指導學生多讀、美讀、反復動情地讀?!案呗暲收b,低聲漫吟,高低起伏,抑揚頓挫,以暢其氣,以玩其味。”誦讀是體會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旨、領悟詩歌情感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少講多讀,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原則。只有反復吟誦,才能充分顯示出古詩詞的音韻美,才能引領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從而激發情感,獲得藝術享受。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采用敘述、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創造了一幅富有氣勢、風格奇峭、色彩絢麗的畫面?!昂鋈缫灰勾猴L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描繪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畫卷,把雪潔白、鮮潤的特點寫得形象生動,也給邊塞增添了活力?!吧交芈忿D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蹄處”,情景交融,給人以無盡遐思。這些只有通過反復地朗誦,才能體會到詩的音韻美、意境美。
二、感悟古詩詞中的情感
詩歌尤其要重視它的情感感染力。讀詩時要充滿感情,領悟詩的情感,這樣才會受到啟發,受到震撼,引起情感的共鳴。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從秋風吹破茅屋開篇,在敘述了屋漏難眠、徹夜寒雨之后,由己及人,想到喪亂之中的貧苦人士時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眼前何時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和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鏗鏘有力的詩句中奔涌出來。又如《春望》,表達了詩人憂慮國家、感時懷人的焦急心情?!皣細埰?,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觸目驚心。詩人在寫景中抒發感慨,把國破之痛寫得十分強烈,把愛國與傷時之情緊密交織在一起,把國和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系起來,詩中體現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高尚的愛國情操,這種無私的情感讓學生怎能不受到震撼?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申:那么,作為當代青年的我們又該如何熱愛祖國、報效祖國呢?這樣,詩歌的主題就得到了升華。
三、體會古詩詞中的圖畫美
筆者在教學古詩詞時,在抓好重點字詞的理解基礎上,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詩詞中所描繪的景色和包含的意韻進行再創作,即根據原詩寫散文詩片段或作畫,充分調動學生創作的沖動,滿足學生創作的欲望。因為許多事物往往是無聲勝有聲,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尤其是對古詩詞的理解。如在教王維的《山居秋暝》時,筆者啟發學生從景物的色彩、明暗、動靜、構圖、畫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讓學生感知這幅畫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紅蓮、白石所構成的色彩美。而這一切又籠罩在月光下,別有一番奇麗的朦朧美,既有“明月松間照”的寧靜,也有“蓮動”動靜相生的動態美,更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含蓄美。筆者要求學生把想象中的畫面用圖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學生的想象欲望被喚起,紛紛投人畫畫。在他們的筆下,一座茅屋背靠起伏連綿的大山,山中松樹青翠茂密,山泉飛瀑,一輪圓月悄然爬上山頭。茅屋左側是一片碧綠的竹林,竹林里一群姑娘手挎著衣籃,笑著走著。茅屋右側是一條開滿了荷花的河流,河流中有幾葉扁舟正推開荷葉,順流而歸。學生通過想象很好地體會了王維的詩情畫意,深刻地理解了詩中寧靜恬適的意境,同時又培養了想象力。
四、創設情境以再現意境
詩歌具有意境美。讀詩、品詩,關鍵要領悟到語言以外的意境,通過字面的含義產生聯想,展開想象。那么,怎樣再現詩歌的意境呢?應從分析意象物人手,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在頭腦中形成鮮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導學生去品味,感受意境中詩人所表達的感情。例如在教《夜雨寄北》時,筆者讓學生抓住關鍵性的詞語,再現詩詞的意境。詩中的巴山、夜雨、秋池、窗燭等物象看似即景點綴,但這些景物把“歸期未有期”的沉痛渲染得更濃郁、更形象。尤其是“漲秋池”,詩人抓住這一精細而又富于實感的畫面,充分調動讀者的想象,使人感到秋池漲的是秋水,也是作者難以解脫的憂愁。“何當”一句,從眼前跳到將來,從巴山跳到長安,寫出詩人的遐想,前后兩句“巴山夜雨”,前句以景寫情,后句以情寫景,特別是后句與“西窗剪燭”組成了一幅溫暖的動態畫,極好地表達出詩人對歸期的向往和對“君”的深情厚誼。全詩充滿身陷外鄉思“君”的郁悶和孤寂的愁情,卻無一詞一語言愁訴苦,滿腔的愁苦全借詩中的種種意象宣泄了出來。學生可憑著這些意象去領悟詩人的愁苦之情,仿佛見到其愁苦之形。
另外,詩歌與生活中密不可分。在平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在生活中體驗詩歌,感悟詩歌的魅力,讓生活充滿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