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地理課堂 價值觀 生態文明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中學地理課程標準中的三個維度之一,它要求學生初步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而生態文明價值觀則是一種重要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所謂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就是指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生態文明價值觀要求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那么我們在地理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呢?
一、渲染語言。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新課程改革下雖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講解要簡潔、精練、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教師的主導地位仍然很關鍵,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解與點評仍不可或缺。英國學者羅素有這樣一句話:一切學科本質上應從心智啟迪開始,教學語言、教學手段應當是導火線、沖擊波和興奮劑。所以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的主題選擇相應的語言渲染方式,通過愛憎分明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讓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我在講解環保斗士張正祥時,針對“30多年來,他把自己的心血全部用在了保護滇池上……也阻止了那些采石場、采沙場、采礦場對滇池的破壞。”這樣一段材料,采用了深沉低調的語言,喚起學生的情感;而講解城市的空間結構這一內容時,我則以上海世博會為例,用清晰悅耳、準確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向學生講解上海世博會是通過什么樣的環保理念向世界傳達“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的,從而向學生傳遞了激情。
二、視聽結合。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
我們要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發揮學生聽覺的功能,也要發揮其視覺功能,通過視聽結合,用自己的真情流露去感染學生,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記得有一次上地理課時,我刻意用丟在黑板下面廢棄的粉筆頭進行板書,看我寫字很別扭,于是有的學生就叫我換新粉筆,甚至極個別的學生在下面冒出真是個“葛朗臺”的話語。我并沒有責備學生,而是把早已準備好的幻燈片(關于學校里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不文明現象)放映給他們看。我深知此時無聲勝有聲。等學生看完了圖片,反思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后我才說道:葛朗臺固然小氣,但也很節約,難道這一點不值得大家學習嗎?在教室里和校園里亂扔垃圾,不僅污染環境,也浪費了資源。我緊接著又倡議學生從愛護教室和學校環境人手,從而力爭為打造溫馨校園和社會生態文明而努力。
三、分析材料,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體驗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也是激發學生情感,促進道德認同的需要。中學生有著較強的分析能力,而中學地理課堂中有很多材料需要我們師生共同分析。如果我們對材料進行比較好的分析,將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生態文明價值觀深入學生的心坎。例如,我在講解長江上游金沙江大規模建設水電站這一內容時,就以“河流上游該不該建大壩”這一論題讓學生去分析。學生的觀點有兩派:一派認為該建,理由是建設大壩后能給我們人類帶來豐富的電力資源,有利于航運,有利于水產養殖,有利于當地的老百姓脫貧致富等等;另一派則認為不該建,理由是建設大壩后可能會導致生態平衡被破壞,可能會誘發地震、滑坡等次生災害等等。我告訴學生,你們兩派的觀點都有道理,關鍵是我們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要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合理開發,切不可盲目開發,切不可超出其環境承載力。
四、模擬情境,根植學生的價值觀念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的這段話,在肯定啟發作用的情況下,尤其強調了啟發前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是提高中學學科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在我們的地理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辯論會”的形式、“角色扮演”的形式、“黑板報”的形式等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置身其中,那么道德的要求就自然扎根于學生的心田。例如上全球變暖這一課題時,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我把課堂模擬了成了“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會場。把學生分為兩大組,一組代表發達國家,一組代表發展中國家,讓他們扮演不同國家的代表,就全球變暖的原因、危害和承擔的責任進行探討和辯論。通過辯論,學生不僅理解了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深刻的理解了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生態文明”價值觀會逐漸地成為他們血脈組成部分,在他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會自覺地踐行這種價值觀。
渲染語言,喚起學生的情感;視聽結合,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分析材料,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模擬情境,根植學生的價值觀四者之間是內在統一、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