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村中學作文教學 人文
目睹農村中學學生的作文,我們很多老師都感到困惑。即使我們費盡心思教給學生寫作過程、寫作技巧、寫作模式、構思方法,都解決不了學生思路狹窄、情感缺乏、千人一面的問題,很少看到能夠讓人精神振奮、視野開闊、感受到時代聲音的作品。農村學生的作文很難走出狹窄的寫作空間,缺乏一種能激人奮進、給人震撼的力量。
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觸摸社會的經脈,感受社會溫暖之情,把學生的目光推向社會的前沿,去關注“人”的思考,樹立人文精神,使學生的作品真正體現人文精神。
一、提高審美意識,豐富人文精神
1 體驗名著豐富的情感,激發生命的激情和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農村中學生的作品之所以缺少一種穿透社會生活的力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缺少優秀作品的閱讀機會。優秀作品中都沉浸了熾熱的情感,或晶瑩剔透的童真、或忠貞不渝的愛情、或熱情如火的浪漫、或尖銳批判,都使人的心靈受到震憾,受到洗禮,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激情,增強對世界對人生對社會的感受力。如:我在上閱讀作品《西游記》時,學生對唐僧這樣的人物評價不一。有的同學說:“唐僧其人其軟弱性,必然會助長妖氣盛行,社會不穩。”也有同學說:“唐僧的為人,處處替人著想,與人為善,和諧共處,是我們當今社會要積極倡導的一種精神。”學生積極參與,暢所欲言,使我深受啟發。我就趁著這機會,拋出了“人文關懷與社會的進步”關系的討論。在爭論中,一篇《為愛而奮斗》的命題作文,學生就一氣呵成。
2 模擬戲劇,在表演中熏陶學生的人文精神。很多農村老師認為,農村中學教學資源缺乏,教學手段單一,很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拓展學生的寫作空間。殊不知,農村中學有農村中學的優勢,城市中學有城市中學的不足,如何利用在于教師。其實在戲劇表演中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情之真、之切、之濃”從而賦之于筆端,也依然能增強學生的人文意識,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我在上《白毛女》這篇戲劇時,就讓學生課前分組表演,分別扮演黃世仁、喜兒以及喜兒的爹,然后本組選出表演能力最強、最有感染力的學生來表演,結果學生很認真地完成了這項工作。他們的道具、神態、服裝、語氣、動作等全方位地表現黃世仁的狠心和喜兒一家的悲情。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都為喜兒一家的悲慘遭遇而潸然淚下。事后,我趁著這個機會,讓學生討論“在社會主義的關懷下,我是多么幸福地成長”這一話題,許多學生都說,長大后要為國家創造更多的財富,服務于更廣大的勞動人民。在此基礎上,我布置以《感恩》為話題的作文,學生情緒激昂,思路清晰,很快就完成了習作,且效果不錯。
二、走出校園,感受自然社會魅力
很多的老師說,現在的學生作品假話連篇,虛情假意,缺真的年代已使學生的思想發生了嚴重的“變形”,學生的思維狹窄,寫作空間無法拓展,所以只能導致失真、失情。殊不知,這里除了學生的原因外,更多的是老師的原因。其實農村中學最大的教學資源就是千山萬壑、小橋流水、綠葉小鳥相伴的大自然環境。這是擁有先進設備的城市學校所無法比擬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走出狹小的教室天地,走向廣闊無邊的大自然美妙世界,讓學生看到春暖花開,百鳥爭春的鬧春景象,也要看到因青山綠水而萌生環保的意識,同時也讓學生了解社會,觸摸社會的經脈,讓他們參與社會的監督、評價,從而引導學生尚美、學美、學真的人文精神。教師平時可以帶領學生到軍烈屬家送溫暖,去敬老院慰問。從而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尊老愛幼,學會關心別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當中學生的情感直接碰撞到現實社會的焦點,其靈魂也不斷地得到凈化。那種向善、向美思想也浸透人心,其發之于筆端的文字也必然是真情訴說,避免了假話連篇的失真的情景再現,從而使農村學生的作品充滿了對自然地關愛,對進步社會的關注,使其人文精神得到張揚。
三、用好教材的素材,抓住切入點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習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初中教材中都是經過專家精挑細選的,我們也可以從課文中挖掘素材,來豐富學生的寫作訓練。如我在學完課文后,有針對性的布置小作文,這樣做不僅可以鞏固課文的理解,而且還能更深層的理解課文,拓展課文的理解。我們可以補充課文的結尾,可以揣摩主人公的心理,還可以改寫、續寫等。總之,可以利用一切的形式方法來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其人文精神在其作品中大放光芒。我在上《孔乙己》這篇文章時,讓學生發揮想象,續寫孔乙己的多種命運。有的學生寫孔乙己在封建的科舉制度中深切領悟到,只有解放自己,才能保存自己。也有學生說,孔乙己在醒悟的人們幫助下,終于學會扛鋤頭,過著自己的幸福生活。有的學生飽含深情地痛斥社會風氣的腐化,有的鼓勵孔乙己切底改頭換面,爭取過上幸福的生活。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只有真正引導學生利用好教材中的素材情感的因素,學生作文才能走出廣闊的天地,迎來人文情懷濃厚的寫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