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激趣 自動 促動 零距離
如果把我們的語文課堂看作一個節目的舞臺,那么課堂應是師生共同的舞臺,教師在這當中只是一個節目主持人,設計節目的環節,掌控節目的進展,導引節目的走向,實現開展節目的目的;而學生則是參與節目的嘉賓或觀眾,通過參與節目,獲取知識,獲得精神享受,體驗節目帶來的樂趣。因此,課堂上要想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教師就應該采取各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實現師生之間的“零距離”。
一、以趣激動,變被動為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對某個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去積極地探索,敏銳地觀察,才能有豐富的想象;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地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心理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主動、心情舒暢地去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一件乏味的事,更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學生上課表現也就非常活躍。以趣激動,就是基于以上認識提出來的。它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各種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自覺地、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富有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如在教學《犟龜》這篇童話時,我先從龜兔賽跑的故事導人,讓他們談談自己對小烏龜的看法,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調動起來了,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課堂的氣氛也一下子濃烈起來了,然后我順勢從課題人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次作者筆下的烏龜是一只犟龜,那么‘犟’表現在哪些地方?你如何評價這種‘犟’?”于是學生迫不及待地“進入”到課文當中去尋找答案,并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分組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們繪聲繪色的表演,把課文中的情節再現在課堂上,從而在表演中深刻體會到課文表達的主題,認識到做任何事要想成功,必須要認準目標。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堅持到底。整堂課我從激發學生興趣出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活躍了氣氛,并且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了。
當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方法有很多,眾多教師也對此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如設置導語、創設情景、利用教具等,在此也就不再多說。
二、以情引動,變他動為自動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而在我們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詩歌,詩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劇作占相當大的比例。這些文章都蘊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閱讀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因此,在教學這類文章時,我們不妨以情引動,促使學生變他動為自動。
以情引動就是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根據不同作品類型的不同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出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滿懷激情地把這些情感因素源源不斷地傳送給學生,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然后自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達到教情、學情、文情的統一。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執教者自己首先必須儲情于胸,才能引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入境體驗,完成對文本的深入解讀,達到變他動為自動的目的。
季羨林先生《永久的悔》一文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回憶了過去的家庭生活,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思念,表達了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備課時,我被季老文字中蘊涵的思念、悔恨之情感動不已。我認為:學生肯定也會像我一樣被季老的真情打動。可是,當我帶著自己的感動走進教室與學生共同學習這篇文章時,我發現學生并非像我想象的那樣被感動,反而覺得這篇文章語言簡單易懂,事件平淡無奇,沒什么可讀之處。課后,我陷入了沉思。在認真分析了各方面的因素后,我認識到主要是由于學生與作者的年齡、思想相去甚遠,沒有人生閱歷的支撐,無法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因此,要想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必須先把學生的情感引發出來,才能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體會作者的感情。
第二天上課,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來引發學生的情感。首先我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燭光里的媽媽》中談談發生在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最令自己后悔的事情;然后把季老的人生經歷用幻燈片投影出來,并用低沉悲痛的聲調對學生說,季老六歲離開母親到濟南叔叔家生活,中間只是奔喪回老家三次,且只在母親身旁待了數日,等到大學快畢業,準備迎養母親之時,母親卻永遠地去了。回到學校后,他常常在夜里醒來,失聲痛哭,甚至想到自殺。聽了季老的故事,聯系自己的經歷,很多學生都被季老的不幸與真情感染了,陷入了沉默中。至此,學生的情感與季老的情感找到了共鳴點。我看時機已到,就順勢引導學生重讀課文,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悔”的句子,并談談自己的認識。于是,帶著感動的學生再次走進了文本。有了前面的感情鋪墊及對季老的重新認識,學生都很想知道對母親有著如此深厚感情的季老是如何來表達這種深情的,學習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他們自覺地投入到對文章的解讀中,仔細品讀文中的語句,認真分析文字中蘊涵的感情。他們通過對“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等句子的解讀分析,終于體會到了作者平實的文字中飽含的深情,字里行間表達的思念、悔恨之情。我想這堂課之所以能收到如此效果,主要是得益于開始用情引發了學生的共鳴,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了變他動為自動的目的。
三、以動促動。變單動為互動
經濟學中有個“帶動效應”,就是說某一部分人或企業的行為可以帶動其他人或企業的發展。事實上,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帶動效應”這種現象。如,當某一個人開始做某件事情時,周圍的人看到了,也會效仿這個人開始做相同的事情。以動促動就是根據“帶動效應”得來的。它是指在課堂上,用老師的“動”來帶動學生的“動”,促使學生更有效地“動”起來,從而實現師生互動,達到課堂中師生“零距離”的目的。
教師的“動”在教學當中根據“動”的時間范疇不同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指教師在課前的“動”,如對教學環節的設計、課件的準備、教具的制作等;其二是指教師課堂中的“動”,如聲情并茂的朗誦、恰到好處的表情動作、典型示范的下水作文等等。當然,這就要求教師本人有過硬的基本功。
精美的課件、精致的教具在課堂中能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在感官上獲得興奮情感,從而積極從行動上參與到課堂中來。而教師課堂中的“動”,更能感染學生,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課堂。課堂中,只有教師首先動起來,才能帶動學生參與到當中。因此,教師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上激情講解等這一系列行動,會使學生在教師行動的感召之下不知不覺地進入到課堂中,從而參與到課堂中來,與教師共享課堂的樂趣。
要想在課堂上讓學生真正有效地“動”起來,從而實現師生之間“零距離”,僅僅從以上所說的某一個方面去做,肯定遠遠不夠,應是對以上幾個方面加以綜合,靈活運用,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好課堂這個舞臺的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