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尊重 溝通 引導
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中,不少教師抱怨:工作不好做,學生不好管,吃力不討好,還要常受氣。其實,只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達成心靈相通,引發共鳴,班主任的工作其實也不難。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
如今的學生思維敏捷、涉獵廣泛、思想開放、時刻充滿著活力。他們喜歡對人或事發表自己的見解,喜歡接受新思維新事物,且學習速度遠遠超過教師。他們喜歡強調自我的個性,渴望得到教師的重視和尊重。此時,如果教師仍堅持舊的觀念,不與學生交流,不肯放下架子,時刻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可想而知,班主任工作實施起來有多艱難了。
在學生最欣賞的教師中,學生最看重的一點就是教師要懂得尊重學生,懂得寬容。為了使我們的班主任工作卓有成效,我們可以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對班上的學生進行性格分類,建立相應的心理學檔案。針對有些學生的特點,合理安排他們在班上負責相應的日常工作。
二、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溝通
我們發現,那些具有親和力、活潑開朗的教師,很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其教育理念比較容易被學生接受,教育效果也比較好。
在以往的教育管理中,教師往往是師生交往過程的控制者,是整個教育過程的主宰者,對學生,他們總會顯露出訓導、呵斥的態度,并呈現出權威、強硬的態勢,使學生成了教育過程中的附庸,成了被強制壓抑的逆反者。學生接受到的體驗是被動、無助和無奈。這種強硬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阻隔,嚴重時甚至出現師生對立,致使教學活動難以高效順利進行,學生的主體意識、主動精神更難以得到培育和發展。
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必須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平等的朋友式的關系,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欲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密切合作關系,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的社會建構的目的。教師要在心理上,把自己的角色轉變為一名學生,跟學生們交朋友,與其打成一片,讓他們從心理上接受和認可自己。在交往中,班主任收集學生們對班主任的要求和反饋,讓自己更容易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喜怒哀樂及酸甜苦辣,從而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為他們鼓勁和排減壓力。如此,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不再是依據固有模式“灌輸”和“強硬管理”,而是變化為應對學生活躍的思維和變化的情緒,進行師生之間積極有效的相互溝通、交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
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會影響我們真正去體會和尊重他人。教師總是站在教師的角度去思考去做,學生也總是站在學生的位置去想去行,這就極易造成師生對立,從而導致班主任管理工作無法開展。所以,班主任應努力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關心、體貼學生,設身處地替學生著想,了解他們的苦衷、認真傾聽他們的呼聲。
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其本質是尊重教育規律。我們在平日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不要總是以“老師”的高位自居,而要善于換位思考,體察學生的感情和需要,以學生的角度來看待以及解決問題。
管理過程中,有一個好辦法,就是讓班主任經常進行“假如我是學生”的思維活動。在進行心理角色互換之后,我們自然會明白,原來我們的學生活潑好動,熱愛參與各種活動,對于新鮮事物飽含求知欲。他們不同于已經實現社會化的大人,偏向于喜歡接受感性方面的教育,而對于理性以及抽象方面的認識則容易反感,難以忍受單調和重復的東西。有感于此,我們就必須在如何設計新奇的、有生氣的、寓教于樂的集體活動上狠下工夫,摒棄不合理的、枯燥無味的強迫接受式教育。
四、引導學生理解教師
班主任也不是萬能的,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這時候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教師的難處,引導學生不要一味地埋怨、要求老師,而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設想“假如我是老師”,讓他們站在老師的角度上體諒老師的難處。
如何召開主題為“假如我是老師”的班會,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管理班級的高招。在日常的問題處理中,當教師進行管理而學生還不甚理解時,教師可以用朋友的語氣問學生:假如你是老師,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樣處理?這樣,學生會主動從教師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充分理解教師的難處,并自覺地按老師的要求約束自己的言行,由原來被動地接受教師管理變成自我管理。班主任開展工作起來,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們是天真活潑的,不要用我們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去限制他們的發展,壓抑他們的天性。教師只有進行科學的管理,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在寓教于樂中完成教育,才能更好地達到培育良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