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尊重 信任 欣賞
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師情變友情,是堅持把愛灑進學生的世界,走進學生的心靈,并最終成為他們的好朋友。
一、尊重是教育學生的前提
學生有自尊心,他們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尊重。當學生得到老師的尊重時,他們也會尊重老師,尊重老師的意見和工作,樂于將老師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反之,如果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產生逆反心理,這時,教師的教育便變得無濟于事了。
怎樣尊重學生呢?尊重學生,就是班主任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融洽的,彼此尊重的同志式的關系。教育學生,不能師道威嚴,居高臨下,而要擺事實、講道理,采取共同探討的方式幫助學生明白事理。
尊重學生,就是要在管理上實行民主管理,認真采納學生正確的意見,公正、公平、公開地處理好班里的事務。例如在玉林市近幾年實施的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中,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合作、運動健康、審美表現等等都由學生自評、互評、班級評定,以便能更公正、公平、公開、準確、有效地評價每一位初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更好地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也更好地讓學生表現出“我參與、我快樂”和“我當家、我做主”的主人公精神,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尊重學生,就是堅持正面教育。學生自尊心強,當眾批評會讓他們認為丟了臉面,進而情緒低落,失去上進心;而正面教育則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啟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堅持不諷刺、不挖苦學生、不使用“語言刀子”和“心靈的鞭子”。
二、以身作則,信任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作為道德素養最重要的真理在于少年時期沒有養成習慣,那么所造成的損失是永遠無法彌補的。”確實如此,社會需要精品人才,為了讓學生能成為講文明、講道德的人,我以身作則,要求他們做到的我一定先做到。例如2010年向百色等地受旱的災區人民捐款,我捐100元,我們班就有捐5元、10元、20元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可親可敬,便自覺學習,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集體生活中感受自我,進一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做每一件事之前,我都告訴他們做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結果,如何去做,再放手讓他們去做。學生之間有矛盾,當事人先解決,解決不了找班干部處理,班干部處理不了的,最后才找我。像學生楊某某的飯票丟了,身上又沒錢,找班干部幫忙,班干部二話沒說,自己借飯票給他,就把事情解決了。這兩位學生學會了怎樣處理日常生活小事。又比如第一次開家長會時,我請了兩位班干來當禮儀,負責把家長帶到他孩子的座位就座。第二次開家長會時,我誰都不請,沒想到班長在我到教室之前開了門,帶領幾個學生在做迎接工作,個個熱情飽滿,贏得與會家長的贊揚。
三、真誠欣賞,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愉悅
新時代更需要有競爭意識的人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點滴進步,我都及時鼓勵,并提出新的要求,逐漸培養他們勇于面對困難的勇氣,敢于參與競爭的精神。剛開始時,班上沒有一個學生敢帶讀課文,都怕出錯。我就從我小時候的事說起,說老師以前讀書時也出錯,老鬧笑話,但我不怕,錯了就改,改了就記住,慢慢的我的閱讀越來越好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從準確到流利到有感情朗讀,我由低到高要求他們,稍有點進步,我就激勵他們說:“看看,你的能力越來越強了。”漸漸的,他們敢于接受挑戰了,而且一個比一個讀得更有感情。
老師的愛是無私的。在師愛面前,師生平等。一個學生如果經常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愛,不僅有利于他形成愛老師、愛同學、愛班級,對人生充滿希望的樂觀的個性,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感受到的愛護,更容易懂得與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