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思想政治 滲透 民族團結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境內外敵對勢力始終沒有停止對我國的分裂破壞活動。尤其是近些年來,境外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國際恐怖勢力和境內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瘋狂進行分裂中國的違法犯罪活動。2008年拉薩“3·14\"事件與2009年烏魯木齊“7·5”事件,充分暴露了境內外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的暴行和分裂中國的罪惡行徑。境外敵對勢力還在意識形態領域向我國大舉進攻,國際上“泛伊斯蘭主義”、“泛蒙古主義”與“泛突厥主義”思潮泛濫,并利用各種途徑日益向我國境內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能否牢固樹立民族團結意識、穩定大局意識和改革發展意識,直接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青少年一方面具有朝氣蓬勃、勇于創新、易于塑造的特點;另一方面又由于理論和實踐的欠缺,使得青少年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較難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容易受到蠱惑和誤導。做好中學生的民族團結思想教育,這對于粉碎境內外敵對分子的分裂圖謀,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具有極為重要的長遠現實意義。在加強中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中要先入為主,以科學的理論和正確的民族意識武裝青少年。應以學校為主陣地,以青少年為主體,以家庭、社會及學科教育為輔助,將主體教育與環境渲染相結合,加強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民族團結意識。在中學生思想的健康形成中,思想政治課將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筆者試圖結合現實思想政治課的實際,談談如何在思想政治課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提高中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
一、提升中學政治教師的理論水平
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成效如何,關鍵在于師資水平。由于民族團結教育政策性強,有一定的敏感性,學校宜采用專職教師進行專題教育,從而確保教育的生動、鮮活、準確,充分保障教育的質量與成效。采用專職教師授課,也便于教師自身的再教育、再提高,確保思想與內容與時俱進,有效地提升專題教育的實效。中學政治教師要認真學習教育部辦公廳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辦公廳印發的《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教育部辦公廳和國家民委辦公廳印發的《全國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部署視頻會議紀要》的通知精神及《民族團結教育通俗讀本》等,并時刻關注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精神,夯實理論知識,關注國內外時政變化,提高理論與現實的分析水平,這樣才能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做到胸有成竹。
二、民族團結教育要注意傳授知識的系統性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民族團結教育要注意傳授知識的系統性。在教學中,要加強對民族基本知識的宣傳教育,使學生掌握中學生應知應懂的內容:《民族政策常識》(初中一、二年級),《民族理論常識》(高中一、二年級)。使學生瞻得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有56個民族,各民族之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并了解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節慶、禮儀、喪葬等風俗習慣。加強對民族政策基本知識的宣傳教育,使中學生全面了解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們黨確立并實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為基本內容的民族政策,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民族政策體系。
三、政治課堂教育教學方式要有靈活性
政治課堂教學切忌呆板、僵化,教育教學方式要講究靈活性。在對民族團結的抽象知識、概念、理論和政策進行系統學習的基礎上,要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有形化,就必須依靠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民族團結的內容“活起來”、“動起來”。做好民族團結教育不能單靠生硬的理論灌輸,應根據中學生的年齡和認識特點,充分利用課外活動,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活動。如組織學生結合思想政治課知識(主要針對初一、初二學生)唱少數民族歌曲,學少數民族舞蹈,畫民族風情畫,開展民族知識講座,舉辦民族英雄故事會,組織學生觀看優秀的少數民族影視片,組織學生收集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民族傳統服飾等??裳埫褡遄诮填I域的實際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少數民族黨政領導干部進課堂作報告,聘請老黨員、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的代表擔任課外輔導員,不斷增強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的影響力和實效性。如筆者曾在高二年級組織開展了民族知識競賽、民族歌舞表演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體驗式教學活動,優美的舞姿、美麗的服飾表現了我國各民族群眾團結一致、共創輝煌的愉快心情,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意識。高二(12)班的學生在課外玩板鞋競速,這個壯民族喜愛的民族運動項目給班里的各族學生帶來了歡樂?,幾鍖W生藍萱說:“參加這種活動,我覺得很開心,這需要團結,有利于增進我和其他民族學生的友誼,有利于了解更多民族的文化?!鄙鷦踊顫姷男问阶屆褡鍒F結教育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著孩子們,讓各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在學生中間傳承與弘揚。
四、在教學中善用對比法和實例
在教學中,教師可運用橫、縱對比法,將理論教育與事實相結合,讓學生由表及里地認識事物本質。在政治課教學中,筆者主要通過我國民族解放前后生活的對比、國內外民族生活狀況的對比,運用真實的事例讓學生體會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如在教學高三的《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時,通過觀看《鴉片戰爭》,學生知道了國家衰弱則民族受難,筆者又通過《開國大典》等讓學生體會到了國家獨立則民族振興的道理。然后,通過學習時政資料《波黑民族紛爭的悲劇》、《蘇聯解體》等,讓學生結合高三思想政治第五課的有關內容和國際國內的實際,進一步認清了民族矛盾的根源、后果,從而增強了學生對民族團結重要性的認識。在學習完有關的民族理論知識后,筆者還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理論知識結合當今的國際狀況組織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座談會,讓學生圍繞“不安寧的中亞——動蕩的阿富汗——恐怖平衡中的印巴關系——搖擺中的臺海關系——危險的朝鮮半島”等眾多的時政現象分析其原因,再結合2008年拉薩“3·14”事件與2009年烏魯木齊“7·5”事件,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境內外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的暴行和分裂中國的罪惡行徑。
五、促使家庭、學校、社會形成教育合力
中學政治教師要重視發揮學校領導、其他學科教師及家庭的重要作用,使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合力,避免自己“孤軍奮戰”。如通過學校的學習培訓班,使學校全體教職工進一步認清“7·5”事件的本質,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讓學校領導干部帶頭學。讓學校的廣播、板報、網絡等為政治教師的教育教學所用。家庭是培養青少年民族意識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師應建議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以自身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言行給孩子做表率。如果失去了這些因素的支持,政治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將會打折扣。試想,政治教師一方面大力宣揚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極個別教師或家長卻對少數民族群眾的風俗習慣取笑或嘲弄,這民族團結教育的結果可想而知。
六、時刻注意學生的思想傾向并給予引導
教學中要進行調查研究,有的放矢,注意及時澄清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召開不同類別、各種層次的學生座談和討論會,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及其所存在的疑惑。要有針對性地解除他們在思想、學習、生活上的疑慮和困難,找到教學中的不足和改進方法,制定今后的對策。學習教育引導工作,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解開認識上的疙瘩為重點,引導學生談思想、談認識,根據學生的認識進行教育引導。學習討論要堅持“不揪辮子、不打棍子”的原則,允許學生把對每一個問題的真實想法和認識講出來,在了解學生認識理解程度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引導,使學生真正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有些問題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如:“現實中為什么仍存在民族不平等現象?”“從中央到地方都重視民族團結教育,為何在一些地方仍發生較嚴重的騷亂事件?”“美國的種族問題是民族問題嗎?”“如何正確看待漢族貧困生的現實情況與少數民族學生的福利政策差異?”)。要通過平等的溝通交流,真正達到溝通思想、解決問題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問題的本質和特點,實事求是,分清類別,避免把所有發生在不同民族成員、群體之間的矛盾和糾紛都歸結為民族團結問題。
在中學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關鍵在教師;要立足引導,重在教育;遵循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要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相反哺。課堂教育應與寓教于樂的實踐活動相結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感情。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要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急于求成,注重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