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色彩教學 重建 完善
色彩是繪畫中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藝術語言。色彩課教學是美術學科中最主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19世紀,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光色理論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一些有關色彩理論的論述在歐洲問世。特別是印象派前后時期的色彩理論的出現使其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極高的色彩世界。在西方藝術世界中將色彩和光、影等自然現象的研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國繪畫領域大都弱化或排除光的描述,更偏重造型、意境、心象,而西方的色彩理論更重視科學性與理性分析。我們可以西方色彩觀為主的色彩認知表達體系為主,同時尊重本民族的審美和認知方式,以中國色彩觀為主的色彩認知表達體系為輔,建立新時期的色彩教學體系并不斷使之完善與提高。
美術教師作為學生走向美術道路的引路人,除了要有過硬的美術基本功和技能技巧,同時更應有正確的思維和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要達到一定的色彩訓練高度、眼界以及有準確的判斷力,還要有較高的修養,同時把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結合起來,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計劃和方法。
在最初的色彩訓練中,可訓練學生對顏色、材料的熟悉運用程度。要畫好色彩,必須要對顏色有準確的調配能力。要懂得調準顏色、調好顏色。要達到這一要求,比較快速有效的訓練是進行色譜練習。可先從訓練三原色的不同明度、不同純度和不同冷暖來進行顏色對比調色練習。因為一切顏色無論有多復雜,皆由三原色調配而來。要讓學生掌握不同色階出現的準確的微妙關系。在調色時進行整體比較和判斷,調出準確、和諧、漂亮的色階變化,使學生能嫻熟地感受和調配顏色,掌握顏色因比例的不同能產生各種不同的色相、不同的色彩傾向。這樣的訓練能為將來的色彩寫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接下來的色彩訓練中,可讓學生進行直觀的色彩寫生訓練。無論看到什么顏色,都可以直接地把它畫出來,培養學生自信的作畫狀態。畫得簡單甚至幼稚都可以包容。表現最初的、最真實的繪畫原始感覺,即抓住物象的固有色。固有色是永恒的、美麗的理想色彩。藝術離不開模仿,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或者是在中國唐宋時期的作品中都可看出固有色觀念的主導作用。在形象特征上賦以概括性的色彩表現,在色彩運用中結合光源色、環境色,注意用色的對立統一及純度、明度、面積的對比,尋求它們在空間的恰當聯系,使畫面最后能達到色彩的協調與統一。此訓練能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感受力,直接進行觸摸式的色彩訓練,也可提高學生的繪畫興趣,增強其自信心。
經歷了調色、固有色色彩訓練后,接下來要提高色彩的品質,可以進行更深一步的訓練與研究。首先讓學生進行色彩小稿訓練。在小色稿中不能單純畫準固有色就行,要體現畫面的色彩關系、色彩秩序,不能孤立地單看某一片顏色,而要將其置于相鄰的顏色中去看。思維要轉變過來,要整體地看,從而建立起準確的色階、色序。即準確有秩序地看到色彩之間的微妙變化。其中包括黑白灰關系即素描關系、色彩飽和度、色彩傾向、空間距離感等等。當然,構圖也是不容忽視的,它是畫好一幅畫的前提。這是素描課程里面的知識,在這里就不做詳談。在作畫前階段先鋪準畫面的大色塊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大的色塊關系沒畫好,此幅畫是不統一、不諧調的,空間感也差,往下畫無疑是徒勞的。畫大色塊要用飽和、濃郁的色彩,要讓顏色從里到外發散出來,顏色要跳躍勿畫呆板。同時,在鋪小稿大色塊時用筆要輕松,要放一些,不用塑造太多,畫面不要拘謹。許多寫實派大師的畫非常精細,但用高科技手段去看他們畫的第一層(即大色塊時)也是很放的,也是在輕松地鋪大色塊。應指導學生在選擇色塊關系時要把握住各個色塊在整體色彩關系中應展現的顏色傾向,此色彩傾向并非只是對象的。如蘋果是深紅的,但為了與整體環境相諧調,可以把它變為朱紅、橘紅或者紫紅等。通過色彩關系、色彩傾向的把握使得整體色塊更趨于準確、漂亮、諧調,能更好地表現物象與空間的關系。由于色彩小稿畫幅小,因此可以多練,增加作業量,這對于提高熟練程度和積累經驗是有很大幫助的。
在經過嚴格的小色稿訓練后,即可往八開、四開畫循序漸進地鋪開去深入刻畫。由于能準確把握第一層顏色,往下再深入刻畫就很有底氣了。當然,在畫較大幅的色彩時由于要往下深入刻畫,容易出現破壞原有的色彩關系。此時要進行大量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色彩表現方法和表現語言,要讓畫面的色彩關系控制在一定的色域內,勿畫跑調。油畫和水粉畫是可以覆蓋的,所以在作畫時可大膽地畫進去,同時不斷進行調整,一張好畫常常是改出來的。在深入刻畫的階段中,要求學生能把握住各種物體的特性,用色彩語言表現物體的特征、質感,包括外形、細節,這就牽涉到用筆的筆觸問題。筆觸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好的筆觸可以對畫面起到較強的塑造作用,特別在畫布紋時體現得最明顯。畫布紋時,用筆可跟著布紋走勢畫,這樣畫即使弱化明暗和細節也能生動自然地表現出布紋的特征。在描繪物體時也可通過用色的厚薄增強色彩繪畫表現力。要畫好主體物的特征、質感、細節。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美術基本功,即素描的基本功。往下深入時就可運用基礎技能技巧較真實地表現物象。此技法是西方式的古典技法。寫實能造就最強的表現能力,達到形色結合的高度。當然,在畫色彩時并非一定要用寫實的語言來表現對象,也可用較寫意的手法,概括性地、抒情性地描繪對象,就如中國畫中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可嘗試將中國畫的筆法語言運用于色彩中,表現一種東方式的意象色彩。中西方色彩體系雖各有異同,但并不矛盾,完全是可以融合而多元的。作為教師可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色彩語言表現于畫面中,這樣可以拒絕畫面中出現的概念及“千人一面”的現象。經過八開、四開色彩訓練后,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塑造深入能力,還可讓其畫二開甚至全開的繪畫訓練。培養學生作畫的耐心、意志力及深入刻畫能力,同時可讓學生多看古今中外的優秀色彩范畫,特別是大師的色彩畫,提高眼界、修養。也可對著優秀范畫臨摹,同時進行一些意臨,如往冷色調或暖色調、純色調或灰色調走,也可改變其色相、明度等關系。使其畫筆猶如魔術棒一般能揮灑自如,在色彩的神奇美妙世界中邀游,讓色彩語言真正上升到所期望的高度。
掌握了嫻熟的色彩基本表現語言后,再往下可進入以條件色為主的主觀表現化階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用色習慣。有些人喜歡用純度較高的色彩,而有些人則喜歡用單純含蓄的色彩,在后期訓練中可充分培養學生對色彩的獨特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要求學生認真對待每一幅畫,把它當作品看待,結合個人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以及表現語言。繪畫史中的優秀作品可為學生提供借鑒,不管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繪畫,本民族的還是其他民族的作品都可用拿來主義去學習與融合,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之下,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的繪畫風格。
總之,我們要建立新時期的色彩教學體系,必須在教學與實踐中進行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不斷地總結得與失,最終達到形色結合的境界,讓學生創造出優秀的色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