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構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有機結合的平臺,推進學校教育教學向更高層次拓展,南寧市第十四中學確立了“家庭是基礎,學校是主體,社區是依托”的大德育觀,實現了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的教育。經過9年的不懈努力,南寧市第十四中學努力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德育創新之路——“集體家訪”系列活動。
一、積極開發社區資源,形成校內外教育合力
2002年,南寧市第十四中學積極響應南寧市教育局“政府為教師辦實事,教師為社會獻愛心”的號召,針對校園周邊社區、居委會、村委會、政府部門和一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企業單位在十四中就讀的學生多而集中的特點,首創集體家訪制。全校教職員工全員參與,由學校領導、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組成集體家訪小組,到社區和單位舉行座談會,向社區、單位領導和家長介紹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了解學生的校外活動情況等。返校后,組織家訪小組成員一起總結這個區域學生家長和家庭教育的概況,并制訂出相應的教育計劃、步驟和方法策略,逐步落實,充分發揮出集體區域的優勢。
自2002年南寧十四中在廣西首創“集體家訪”,開展“走進社區,走進家庭,共商教育”的主題活動以來,學校常年堅持每校區每年兩次的集體家訪活動,先后組織開展了六次走進瑯東村集體家訪活動、五次走進建政社區集體家訪活動、五次走進新竹社區集體家訪活動、兩次走進廣西水利廳集體家訪活動、走進南寧市手表廠集體家訪活動、走進公務員小區集體家訪活動、走進金湖社區集體家訪活動、走進社區理事單位集體家訪活動等。每到一個社區或單位,教師們都訪遍這個社區的所有在校學生的家庭,擴大了社區教育的影響力。集體家訪將學校教育延伸到了社區和單位,鼓舞了社區及家庭配合學校工作的熱情,為形成校內外教育的合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針對不同社區特質,逐步滲透公平教育理念
不同的社區,它的文化底蘊和教育理念固然不盡相同。因此,針對不同社區的特質,我們找準與其進行教育溝通的著眼點和切人口,使社區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2003年,學校中層以上領導遍訪了學校里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學生,給他們送去了全校師生的資助款,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2004年,南寧市第十四中學瑯東校區的創辦,是十四中實現“一體兩翼”發展的新高度和新起點。為促進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和諧,瑯東校區也同樣傳承了建政校區“集體家訪”的優秀經驗和運作模式。
古代孟母三遷的典故,說明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一所優秀的學校,對于改變周邊社區的文化環境,提升社區的內涵,促進社區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們試圖通過瑯東校區的運作把集體家訪活動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把公平教育的理念通過我們的行為傳遞給社區群眾,讓群眾體會和理解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促進社會的和諧。同時社區、家庭和學校也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
近年來,借助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依托廣西首府南寧的城市發展,南寧市瑯東村的經濟實現了騰飛,群眾的生活質量有了質的飛躍,基本完成了由農村到城市的轉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廣西第一村”。然而我們深切地感覺到,這里的教育和文化水平顯然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于是,南寧市第十四中學連續6年組織開展了以“關注孩子健康成長,共建和諧教育環境”為主題的走進瑯東村集體家訪活動和走進金湖社區集體家訪活動,將公平教育的理念逐步滲透到很多文化水平有限的村民的思想里。通過讓他們了解其子女在校的學業成績、情感素質、意志品質、行為習慣及興趣、特長、愛好;通過讓瑯東村優秀的家長談家庭教育體會,優秀的學生談學習和家庭教育重要性的體會;通過表揚在學校就讀的某方面表現出色的瑯東村學生等不同方式,充分調動了村民團結互助的積極性,初步實現了在村民的家庭之間形成家庭教育相互競爭的良好態勢。學校還告知家長,只要進入南寧市第十四中學的大門,就是我們的學生,無論學生家庭背景如何,我們都會讓每一個學生享受“均衡教育”,都會履行教育職責并與家長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如2010年5月21日晚,我校第六次走進瑯東村,此次集體家訪的側重點在于引導家長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學校負責布置會場,向家長發送邀請函。瑯東校區全體領導干部、班主任及科任教師與瑯東村226名學生的家長共聚一堂,交流孩子的教育問題,為家長們實施家庭教育提出方法和建議。教師、家長、學生三方坦誠地溝通,學生沒有感覺到家訪的擔憂,家長得到了教師給予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方法和建議,對孩子充滿了希望和信心。一系列活動使瑯東村村委會、金湖社區的干部及家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懷,深受感動。瑯東村家長陳某只有小學文化,其教育孩子的方法簡單粗暴,輕則訓斥痛罵,重則棍棒相加。學校通過幾次集體家訪與之耐心溝通后,他逐漸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改變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由原來的游手好閑到現在主動謀求一份工作,由原來命令式的教育口吻轉變為賞識性的交流,其孩子叛逆的性格也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逐漸扭轉。幾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瑯東村的學生通過努力考取了自治區示范性高中,村民關注教育的集體氛圍也已逐步形成。
而家住南寧市公務員小區的學生家長大多數都是知識分子,雖然他們在南寧市各個政府部門擔任要職,但也苦于為工作經常奔波應酬而無法顧及孩子的家庭教育。針對這一特點,在走進“公務員小區”的集體家訪活動中,學校設計的主題是:關心孩子成長,教育孩子成才。依托“家長學校”,開展了對公務員小區家長的系列培訓學習活動,由學校領導請有關專家給他們講授家庭教育方面的課程,內容有:如何解決家長和孩子的代溝問題,青少年心理問題,家長心理問題,青少年青春期的成長問題等等。此外,還幫助初一、高一的學生家長制訂學生三年的成長計劃,教其引導孩子邁好成功的第一步;為高三、初三畢業班學生家長介紹學校備考工作思路,使家長以健康的心理和輕松的心態對待高考和中考。家長學校所開設的家庭教育輔導講座和報告,為公務員小區的家長送去了家庭教育的良方,替很多家長解決了棘手的家庭問題。不僅贏得了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支持,和諧融洽了學校與家長的關系,還大大提升了學校教育的效果,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
多年的實踐證明,讓我們的班主任、任課教師集體走進社區,與社區家長多溝通、多交流,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促進教育公平,更新傳統教育觀念,起到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南寧市第十四中學“集體家訪”這一德育創新模式的成功運作和開展,不僅調動了全校師生共同關注社區教育的積極性,實現了學校、家庭、社區的一體化教育,更豐富了社區教育的內涵,拓展了學校教育活動的新途徑,很好地促進了學校的教育改革和發展。 (責編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