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心理發展 人格 個性
在常規的教育教學中,學生個性心理的傾向和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有所差異,極少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思想觀點、知識技能顯得不穩定,忽左忽右、忽高忽低,久而久之,自然成為學生中的中低層次生了。據我的接觸、了解,通過分析、整理,我認為他們的心理障礙如下:
一、心理發展的內外因相矛盾
十二三歲的少男少女步入中學后,對新知識的學習和追求,新環境的影響感化,同學問互相交往,師生間的情感交替,就形成促進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外因。這外因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和生理向進步、積極、健康的方面發展,也影響了他們的身高、體重和語言的變化。當他們的第二特征出現時,個性心理特征產生了質的變化,在學校的優化教育教學中,年級、班級又向他們提出各種要求和標準、行為準則和細則,這些都引起他們的注意和新的需求,這種新的需求和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間的碰撞就形成了他們心理發展的內因。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理素質,他們的知識水平、技能、意志水準、發展變化的速度高低和快慢不同,相當部分的人能在同等的時間、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條件、同樣的答卷中得到較全面,令人滿意、令人鼓舞的發展,師生同樂、家人同樂、朋友同樂,內外因統一協調,更好地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達到一個理想的境地。而有小部分人,他的感知感覺籠統、思路混淆、機械記憶,新知識、新要求、新條件無法遵從,加上自我約束力欠缺,形成個性的隨意性、孤僻性,他們的智力、潛力和耐力、能力發展緩慢,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和效果。同時,因需要歸屬和愛,理解和尊重,又因需要自我目標實現的時間過長過久,他們的堅持性又不夠,所以心理發展的內外因不平衡,自相矛盾。這樣,這部分人就會相形見絀、自輕自賤、自怨自艾,甚至自取其辱。
二、心理發展的條件限制
心理學家彪勒認為:“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乃是兒童內部素質向著自己的目的有節奏的運動過程,外界環境在這里起到促進或延緩這個過程的作用,而不能改變這個過程。”美國心理學家高爾頓通過家譜調查法和對四百名左右科學家的家史進行研究得出結論:“非凡的才能主要起因于遺傳因子。”從以上幾位專家的論斷中,得知兒童的智商與父母之間的智商上總是有實質性的關系。學生群體中部分學生表現出思維遲緩、語言含糊、行動遲鈍、字跡模糊、性情孤僻、寡言少語、無興趣愛好等等現象,均與其父母雙親的智商能力高低有著實質性的關系。
這樣,遺傳素質成為兒童心理發展的必要的物質前提,通過遺傳傳遞著各自生物特征,例如機體的構造、形態的機能等等,沒有正常的遺傳素質,就會影響人的正常發育發展,一個大腦發育不全,生下來就不具備正常的腦髓的人,就不會有正常的思維,就只能是一個低能兒。某個新生性色盲聾啞的癡呆兒,很難成為畫家和歌唱家。所以遺傳素質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這個條件制約著兒童的心理發展。這樣,學生群體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中低層次生了。
遺傳學在人的心理發展是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家對大腦神經系統特征和染色體作了深層的研究,證明遺傳因素只能給心理發展提高可能性,不能決定心理的發展,可能性能否實現,還取決于環境和教育的條件,環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以及控制遺傳因素的作用。
三、人格個性階段化分工明確
人的情感和個性對其學習、生活、工作很有影響,學校班級課堂發生的每件事幾乎都和學生們的情感相關聯,如某個學生不愿意學習、上課聽不進、認為學習沒意思或者一心想著別的什么,他就不會專心學習,也學不進,學不好,不能做到“心到、眼到、手到”。這里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情感和認知過程是否有關系?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把人的情緒認識發展和社會性的發展分為五個連續的但卻各有特征的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都以一個特定的發展任務為主要內容,實際上是人格發展的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為:①信任與不信任;②自主與羞怯疑慮;③主動與內疚;④勤奮與自卑感;⑤同角色混亂。每個人在每個方面都處于兩個極端中間的某個位置上,而這個位置越積極的一端,則他的人格越健康,盡管生物學因素決定著人格發展階段的出現,但是每一個階段發展的好壞是由社會文化環境決定的。
十二三歲的少年上了中學,在人生道路上邁出關鍵的、可靠的一步,學校的嚴明紀律、嚴格要求、規則的教學活動、作業的壓力、智力的開發、同學的競爭、家長的期望、老師的教誨都會成為他們勤奮努力、健康向上的原動力。如果教師能經常向他們說明某種行為的標準,以靈活的方式對他們的行為表示認可和贊揚,鼓勵他們、幫助他們,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條件,使他們在不同的特征階段中明確角色,具有良好的個性,他們就會勤奮刻苦、進取向上。反之,教師引導方法欠佳欠妥,或者對學生活動要求過嚴,評定苛刻,指責過多,評價不公平,甚至采取諷刺挖苦的口吻或不合理的懲罰,那么,必定會挫傷他們的心靈,使他們自卑羞怯,失去信心或產生內疚。這樣中低層次生的個性缺陷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了。
針對前面分析影響中低層次生心理障礙的幾個因素,我做了如下的工作: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課堂與學校的環境氣氛對學生的品質行為教育至關重要,學生成績的優劣、行為的好壞是依賴于這兩種參與因素的。在學校,校長、教師是學生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他們以師道的求索和本身的教育培養學生,決定學生的成績優劣、行為的好壞。
當學校決定把年級中的一個班交給我管理時,我就明確了課堂教學和學校環境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和身心健康的關系。我首先召開班級師生學前動員大會,進行思想品質、情操、前途抱負的教育,教師精力充沛,學生自覺遵規守紀。與此同時,針對部分學生的特殊情況進行深入調查和了解,要求他們家長到學校,采取“老師、家長、學生”三結合的教育方式,積極與家長商討教育學生的最佳方法,使這些學生看到自己的光明,提高戰勝困難的勇氣。
學生張明蘭小學升初中時,在班級成績中排名第二,思想情緒也處于上乘的狀態。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她的學習意愿、興趣、情感方面,似乎都沒有進入狀態,在期中、期末質檢中成績已排在班級倒數第五及第七名。對此行為,我認真地與各科任課教師找原因,發現張明蘭一是不適應初中的學習環境,二是學習動機不純。所以我多次與她談心,進行思想交流,幫助她提高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心理障礙。本學期以來,張明蘭放下了包袱,輕裝上陣,她的學習潛力得到深層次的挖掘,而且她戰勝了許多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障礙,學業成績直線上升,一直上升到班級的中等層次,從而也帶動了班級的學生,在班中出現了一種祥和友愛、進取向上的局面。
(二)啟動中低生情商,優化成長
在教育教學中,學生的情商在很大程度上需靠教師啟發引導,作出中肯的評估。教師要教會學生一分為二看別人和自己,學會真誠待人,關心同學,虛心傾聽和溝通,學會不怕困難的自我激勵,這樣他們就有了激昂飽滿的情緒,學業和品質都會大有收獲。
本班有一學生,因初一分班時對學校采取不信任的態度而轉到別的學校就讀,但只讀了一個學期又要求轉回來。在報名注冊時,看到她的《學生手冊》里的教師評語都欠佳,但她本人很直率,把自己的學習經歷主動告訴我,我也根據她的心理特點,多次和她談心,只要有一點點的進步都給予肯定和表揚,一旦發現她的缺點又時時提醒,漸漸地她調控情緒的能力增強了,真誠地理解了老師和同學的一片真心,把班主任、科任老師當做知己,用希望和責任去品味學習的甘甜和苦辣,學業成績有了長足的進步。
學生周鐵平時紀律散漫,常與社會青年混在一起,但在男生中有著較高的號召力。針對他的個性,班級老師各抒己見,對他的情緒智商進行全面詳細地分析,提出了幫助轉化他的方法和途徑,又利用他在同學中的威信讓他擔任班干,這樣不但轉化了他,也帶動了全班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