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的改革是一種強制性制度變遷。其改革的每一步都源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強制性供給行為,而不是自下而上的誘致性政府需求行為,更不是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微觀金融企業需求行為。
從雙層銀行體制的建立、金融機構的多元化到發展金融市場,從商業銀行的綜合化經營到分業經營,從中國人民銀行的統一監管到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三足鼎立”的分業監管等,均采取了政府供給主導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方式。
中國銀行業的改革有著強烈的路徑依賴。其特點是一種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會在一定時期內持續存在并影響其后的制度選擇。
政府出于國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目的,通過直接的行政干預機制來分配金融資源→政府對國有銀行的經營進行行政干預→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利益集團的形成→國有銀行產權結構模糊、效率低下以及各種行政干預所帶來的問題→政府對國有銀行實施救助與改革→政府行政干預得到強化→政府再次行政干預進行救助與改革→國有銀行產生“適應性預期”,即認為政府還會通過各種手段救助國有銀行……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自行強化機制。
中國銀行業的改革是一種漸進式制度變遷。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改革在堅持公有產權為主體的前提下,通過體制外推動,以增量改革帶動存量調整。之所以要走體制外增量改革引致體制內存量改革的道路,是因為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產權的模糊使二者缺乏通過制度變遷而獲取外部利潤的動力,進而形成一種“變革惰性”。作為初始變革的既得利益者,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既不想回到“集權型”體制中去,也不想通過制度變遷退到市場體系中來。
這種改革方式是在存量改不動的時候,先通過增量改革來發展新體制,隨著增量改革的積累最終帶動存量的改革。我國銀行制度變遷之初,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沒有一成不變的目標模式,而是隨著改革的推進,隨著主客觀條件的變化,不斷地修正、調整目標,這也是漸進式改革的一個突出特征。相應地,我國也沒有一個全面、綜合、配套的改革方案,我國銀行制度變遷一開始就具有濃厚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特點。
(本文摘自《中國國家控股商業銀行董事會治理》第116—118頁)
薦讀理由:1988年10月,為競購雷諾茲#12539;納貝斯克集團,約翰遜領導的管理團隊首先和克拉維斯展開了交鋒,隨著投標進程的開展,弗斯特曼、馬赫等人也加入到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收購大戰中來。最終KKR公司雖然贏得了收購大戰,但是面對毫無盈利的前景,雷諾茲#12539;納貝斯克集團再次處于被拋售的境地。此書對這次收購的來龍去脈介紹得細致入微。更難得的是,作者在這次收購20周年的時候又對書中的主要人物進行了采訪,介紹了這20年來主要人物的情況和華爾街的變化,讓讀者對這次收購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門口的野蠻人:歷史上最著名的公司爭奪戰》
作者:[美]布賴恩#12539;伯勒、約翰#12539;希利亞爾
譯者:張振華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0年9月
薦讀理由:本書嘗試運用生態學原理研究產業安全問題。根據產業的生態系統特性,跨學科地類比分析了產業與生態系統、產業安全與生態系統健康、產業入侵與生態入侵之間相似的生態學機制。同時,借鑒生態系統健康預警指標,從活力、結構和恢復力三個維度構建了產業安全的生態學預警指標體系;借鑒生態入侵原理,構建了產業易入侵度預警指標體系;實證評估與預測了我國制藥等產業的安全狀態和易入侵度,并借鑒國外維護產業安全的經驗,從生態學角度提出維護我國產業安全的對策。
《城市:改變發展軌跡(看地球2010)》
主編:[法]皮埃爾#12539;雅克、拉金德拉#12539;K.帕喬里、勞倫斯#12539;圖比婭娜
譯者:潘革平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