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供不應求的局面終于成為了歷史。然而,近年來很多產業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狀況,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以前,中國人飽受商品短缺之苦,買什么東西都要排隊;而如今產能過剩也困擾著企業和政府,大量設備閑置、庫存積壓,眼看辛苦生產出來的產品變成廢品。無論是供不應求還是供大于求,都是市場不能達到均衡的表現。現實的問題是,均衡應該是一種常態還是會瞬間消失?為什么會產生過剩?產能過剩與生產過剩有何不同?如果生產過剩的問題常常出現,到底如何解決?遺憾的是,一個世紀以來這些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在經典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里,這些問題的答案似乎若隱若現。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學派,一貫堅持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反對大多數情況下的政府干預。在他們看來,市場機制本身可以解決資源不能有效配置(過剩)的所有問題,政府干預市場活動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必要的,只能破壞市場的正常運行。按照弗里德曼的邏輯,生產過剩顯然是短暫的現象,可以讓市場本身來解決。
而上個世紀30年代大蕭條后成為主流的凱恩斯主義學派則以有效需求不足為邏輯起點,認為造成市場不能出清的原因主要是相對于需求的過度供給,需求不足是“消費傾向”、“資本未來收益預期”以及對貨幣的“靈活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新凱恩斯主義則從理性預期、信息不對稱等假設出發,彌補了舊凱恩斯主義微觀經濟理論不足的缺點。與新自由主義相反,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該出手時就出手”,必要時就要充分運用宏觀政策工具干預經濟。也就是說,解決過剩問題,光靠市場自動修復是不行的,必須依靠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或者刺激需求,或者影響供給。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過剩問題有著另一番獨到見解。馬克思用矛盾分析法,把生產過剩歸結為社會化大生產與私有制之間的深刻矛盾。一方面,資本有著強大的擴張動力和能力,造成供給的膨脹;另一方面,分配關系的矛盾造成大多數勞動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對縮小,形成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生產過剩。
對比上述理論所產生的歷史背景,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更為復雜,市場競爭的范圍已不再局限于單一國家而擴展到了全球范圍,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呈現出產權與契約交互混合的趨勢。在經濟轉軌時期,發展與轉型并存,產能過剩問題除了與市場結構相關以外,還與產業組織的演變、原有制度的“粘性”、分配關系的滯后等多種矛盾有關。在全球化的開放經濟條件下,生產、交換、消費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不確定,界定和治理產能過剩迫切需要新的理論和研究的支持。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本刊封面文章通過對鋼鐵業現狀和問題的報道和分析,試圖喚起各界對產能過剩問題的深層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