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國土資源部通報房地產用地專項整治情況,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已出讓的閑置土地達2815宗,面積近17萬畝,其中閑置時間在五年以上的達1461宗,占52%。深刻領會這一數據,再認真研究國家有關部門相繼發布的今年上半年房地產業相關數據,不難發現,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最大問題已不再是房價過快上漲,而是房地產“過熱”,應盡快而堅決地予以遏制。
房地產“過熱”集中表現為投資增速過快,規模過大。國土資源部發布今年上半年全國住房用地實際供應量達5.6萬公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35%。國家統計局公布各行業城鎮投資情況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投資總額為9.8萬億元,同比增長25.5%;房地產投資額為2.38萬億元,同比增長37%。今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產企業開發投資額為1.97萬億元,同比增長38.1%;土地購置費為4221億元,同比增長84%。而同期全國農業投資增長17.8%,采礦業投資增長19%,制造業投資增長24.9%,交通投資增長25.1%,水利環境投資增長26.8%。與這些重點行業相比,房地產業投資特別是土地供應量增速顯然過高,若與今年上半年11.1%的GDP增速相比則更高。房地產投資高速增長已持續多年,增長至今投資規模占全國GDP比重已超過10%,占全國投資總額的比重已達到了24.2%,難怪有人驚呼房地產已綁架中國經濟,這一狀況令人擔憂。
現在有流行觀點認為,為調控房價過快上漲就應該增加土地供應,加大房地產投資力度。這是脫離實際,從本本出發,簡單運用供求決定價格這一經濟學常識性原理來理解和解決房價問題,十分膚淺和幼稚。在現階段,中國房價過快上漲具有非常復雜的經濟社會原因,社會財富分布嚴重失衡,少數富裕階層擁有絕大部分財富,從而具有極強購房能力;“大躍進”式的城市快速擴張,大拆大建,引發被動補償性購房需求倍增;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趨勢,低利率政策,房產投資收益的高穩定回報預期,這些因素是決定中國房價較快上漲的更重要原因。
房地產“過熱”不利于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更不利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房地產資金需求量大,產業關聯度高,房地產“過熱”加劇了產業結構畸型矛盾,一方面拉動了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過度增長,導致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占用了大量金融和產業資本,抑制了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在房地產熱潮中,制造業的行業龍頭紛紛躋身于房地產開發,央企、地方國企、大中型民企、上市公司等主要產業資本和優秀企業家資源紛紛涌入房地產業,私人資產也以房產為主要投資方式,全社會普遍存在坐享房地產增值收益的價值取向,相比之下,科技研發、自主創新的投資和激情嚴重不足,這必將阻礙和延緩中國產業升級進程,嚴重威脅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深化和完善房地產調控政策,堅決遏制房地產“過熱”,是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抉擇,已刻不容緩。具體思路是,房地產調控政策重點和目標要從抑制房價過快上漲轉變為抑制房地產投資過快增長,房價由市場決定,加強市場監管和稅收征管;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由保障性住房和住房補貼政策來解決,不能依靠市場降低房價來解決;少數城市房價過快上漲而產生嚴重后果的由這些城市政府負責解決;中央有關部門要嚴格控制土地供量增長,控制房貸規模,從而把房地產投資增速控制在全國投資總額增速水平以下;運用經濟和行政手段,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刺激存量空置住房進入租賃和二手房交易市場,提高住房供給的有效性。這一政策轉變的基本含義是,推動房地產業以合理速度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拉長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業持續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景氣周期,同時為社會資本合理流入新興產業和自主創業,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