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現存南宋龍泉青瓷大量的實物和圖形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總結出南宋龍泉青瓷簡潔明快、精致生動、端巧圓潤、穩重秀挺的獨特形態美,歸納出南宋龍泉青瓷的一些重要造型手法和特征,并試圖探尋其與當時審美、工藝條件之間的關聯。希望對傳承、演化傳統青瓷再創新設計有所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南宋;龍泉;青瓷;形態美
1 引言
南宋是龍泉窯發展的成熟時期,當時的龍泉窯生產了大量精美絕倫的瓷制品,凝聚了青瓷的獨有氣質與神韻,形成一種高雅脫俗的氣質,創造了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其中,獨特的形態所形成的美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和研究的。
綜觀其成長與發展的歷程,在借鑒和模仿的基礎上,在工藝變革的推動下,在南宋龍泉青瓷創造了別具風格的形態美。這一時期龍泉青瓷的器型很講究各部分的比例、結構和線條的變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南宋龍泉青瓷器型的形態歸納分析見表1。
2 南宋龍泉青瓷的形態美
2.1簡潔明快之美
南宋龍泉青瓷簡潔明快之美主要體現在,器身線條流暢、造型利落純粹、紋飾簡化明了,同時通過運用線條的變化和局部細節的處理,達到整體舒暢明快、靈秀典雅的效果。這種簡潔明快的形式美特征,一方面是因為工藝發展帶來的變化,如由于厚釉的出現導致原來的裝飾不適用轉而注重造型變化與處理;另一方面也是南宋審美情趣、審美趨勢的體現。
裝飾簡單是南宋龍泉青瓷的重要特征之一。南宋前期雖然依然沿襲北宋時期的刻花裝飾,但紋飾逐步減少,到中、晚期更能明顯的感覺紋飾裝飾被進一步弱化,形式表現注重以器物的造型和釉色取勝;有的甚至完全拋棄刻花裝飾,被新的表現手法取而代之,新的堆貼花、浮雕、以及弦紋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另外,在器物的裝飾部位上,南北兩宋也存在明顯的差別。北宋龍泉青瓷主要在器物主體、中心部位進行裝飾,而南宋時主體部位基本很少裝飾,僅飾以幾條凸線、弦紋。而在耳、系、蓋以及盤中央這些部位則常常用塑貼的方法裝飾不同的題材。這種裝飾部位的改變,使主體簡潔的形態更加突出,整體形體變化豐富而適度。
外輪廓線條的流暢從另一方面體現了南宋龍泉青瓷的形體簡潔明快之美。南宋龍泉青瓷主體部位上裝飾簡化,因此輪廓線條不會因為裝飾而改變,顯示得自然流暢。通過線條的流暢變化帶來簡潔明快的效果,而不是簡單無味的簡單造型。如圖1中貫耳瓶,整條曲線由兩段負曲線和一段正曲線組成,線形自然、柔和,在單純和諧中尋求變化,形成整體簡潔含蓄的美感。圖2中玉壺春瓶,口頸部和腹部的曲線弧度對比強烈,腹部曲線弧度大,線段較長,為主體線段,予以穩重的感覺;腹部曲線向口頸部逐漸過渡,自由流暢,形成一段細長而弧度小的曲線,一種向上無限伸展的線形,形成整體簡潔大方、沉穩優雅卻帶點遒勁的感覺。
2.2精致生動之美
南宋龍泉青瓷的精致生動之美,主要體現在其制作精巧細致、外觀形態形象生動。薄胎和耐人品味的局部細節刻畫是南宋龍泉青瓷精巧細致之美的主要特征。南宋中后期生產的薄胎厚釉青瓷,體積比較小、造型優雅、制作精細,這種工藝上的精巧細致看起來特別純粹、精神。
南宋龍泉青瓷對細節的拈拿恰如其分、匠心獨運。器物的局部細節通過能工巧匠的精心刻畫,變得尤為精致,在豐富器物造型語言的同時,賦予器物與眾不同的氣質和內涵,這些都直接體現樂南宋龍泉青瓷對美學品質與境界的追求。南宋龍泉青瓷細節部位的刻畫可歸納為以下四種:口部細節處理、底部細節處理、出筋和弦紋細節處理、小附件細節處理。
器口是視覺最易感知的部位,因此器口的處理對整體形態的美有很大的影響。南宋龍泉青瓷非常注重器口的處理,其處理的方式更是靈活多變。圖2a花口碗的口部以花瓣輪廓為原形做連續起伏變化,從而引導人的視線流動,造型精細生動,極富韻律感;圖2b中的斂口碗由兩段斜度大的微曲線結合而成,曲率、方向、長短、對比都非常強烈,口緣部位微成細薄精致的短直線,整體造型豐富、精致靈巧。
南宋龍泉青瓷細節處理的另一部位是器型的底部。底部的精心刻畫可使厚重的造型獲得靈動的美感。如圖2c中仿制古代銅尊形式的尊式瓶,喇叭形口頸、圓腹,圈足寬大外撇、飽滿莊重,而足根部一圈修整細致的小底,則令整個器型立刻生動起來。
出筋和弦紋的運用是南宋龍泉青瓷特有的一種細節處理方法,可使單色的釉面獲得豐富的視覺效果。圖2d中的鬲式爐是常用出筋細節處理的典型器型,鬲式爐的肩部旋削出一條凸紋,腹部到足部分別飾三條呈三角形凸起的泥條,燒成后由于釉料的流離而隱現一條白痕,使釉色有了深淺濃淡的變化;圖2e中花口洗的口部處理成花的連續變化,但花口洗的外壁為直線形,與花口對比之下就顯得過于冷漠,故將其外壁以弦紋分割成三段,豐富了造型,也與花口形成了呼應,整體造型感覺小巧生動。
另外,具象的動物形態被廣泛應用于南宋龍泉青瓷的局部造型,豐富了造型的形象,獲得生動的形態。圖2f中的象鈕蓋罐的罐體簡潔精煉,加上象鈕的生動描繪,使整個形象生動活潑起來,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性。
2.3端巧圓潤之美
相對北宋青瓷而言,南宋龍泉青瓷普遍體量減小,如南宋龍泉青瓷瓶的高度在10~30cm之間,北宋龍泉青瓷瓶則多為20~40cm。南宋龍泉青瓷的高度減小,相對來說橫向直徑就顯得較大,從造型的體量、尺度上看具有端巧圓潤之美,形態端莊小巧,形體飽滿而潤澤。
(1)南宋龍泉青瓷中的一部分造型運用加大曲線弧度的處理方法獲得圓潤的效果。如北宋時期普遍流行的碗,外壁呈斜直線,到南宋時碗的外壁曲線的弧度變大,緩和而富有彈性,從直線到曲線,這種形態上的演變使得碗的造型變得豐滿圓潤。
(2) 南宋龍泉青瓷對線角的處理也是極為講究的。線角是造型形態起伏變化的轉折處,也是形態變化銜接過渡的地方,在視覺上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尤其是口部的線角。南宋龍泉青瓷器大多為軟線角,極少采用硬線角處理,整體視覺效果給人一種輕松舒適、圓潤自然的印象。軟線角的成形通常有兩種較為常見的處理方法,一是通過修坯,二是通過釉的流動積聚形成。如圖3中的鳳耳瓶為南宋龍泉青瓷中常見的樣式,瓶形主要以各種角度、長短不一的直線為造型的主要語言,釉層在線與線之間的銜接過渡處的棱角堆積,使得直線效果得到柔化,這些都是匠師們在實踐中,充分掌握了折邊與壁構成的角度和釉料在高溫中流動的性能才達到的,也是厚釉青瓷造型獨具的特點。
2.4穩重秀挺之美
南宋龍泉青瓷造型的總體態勢表現為穩重秀挺,穩重是視覺上的安全穩定,秀挺是指造型形態呈現一種向上的張力。這種穩重秀挺的形態美,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 造型的高度降低:通過對南北宋器型高度進行比較,明顯地感覺到高度的減小給器物帶來的變化。矮型的造型,視覺上比較具有穩定感,即使有的底足比較小一些,口部和腹部比較大,仍能獲得安定感。這種高度上的處理對南宋龍泉青瓷的造型表現出四平八穩的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造型的重心下移:比較一下南北兩宋龍泉青瓷的造型,可以發現,北宋時期造型的重心偏高,一般處在形體的上半部,而南宋時期造型的重心比較低,多處在形體的下半部,相比較之下南宋的器型顯得更為安定平穩。圖4中的青瓷瓶可以概括為細長的頸部、鼓腹部和短小足部三個部分的體積組成。如果從視覺體量感受上給這三個體積進行排序:腹部份量最重,頸部其次,最后為底部??梢钥闯?,青瓷瓶的重心在整個造型中偏下,顯得平穩安定。從圓潤飽滿的腹部過渡到細長的頸部,形成一種向上的氣韻與勢態;體量感較弱的足部,為長頸瓶增添了幾分幽雅。
(3) 頸部長直線的運用:南宋龍泉青瓷頸部常運用長直線的處理方式,使整體造型形成秀挺的效果。如圖5中的長頸瓶腹部重心偏低,腹部至底平實過渡,形成寬大受力面、弱柔的擴張力和下壓力。瓶頸細長清秀,長直線形成一種向上提升的氣韻和勢態,肩部至頸部相接處急劇縮小,頸部至口部又自然向外擴展延伸,收縮與擴張,一張一弛,下壓力與支撐力,融合積聚,彼呼此應,靜雅秀挺之中暗含氣韻。
3 結語
南宋龍泉青瓷的形態特征表現出來的別具一格的美感,讓我們無不為之心動。通過對大量的實物和圖形進行對比、分析、總結,歸納出南宋龍泉青瓷形態表達的一些重要手法和特征,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審美、文化、工藝條件與之的密切關聯。這不但讓我們對南宋龍泉青瓷有了更新一層的認識,同時也對傳統青瓷藝術的傳承、演化與再生提供了一些借鑒。
參考文獻
[1]賀夏. 南宋龍泉青瓷的造型與紋飾藝術[J]. 中國陶藝家. 2006
(03): 71-73。
[2]朱伯謙. 龍泉窯青瓷[M]. 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1998,14-23.
[3]葉英挺. 青瓷風骨[M].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