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效率受到重視的同時,公平則日益成為被社會廣泛關切的重大問題。貧富和收入差距的擴大化、顯性化與階層化是無法回避的基本現實。因此,重新反思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特別是在不損害效率的前提下,切實保證社會公平,是一個緊迫的理論與實踐課題。
【關鍵詞】 公平效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attention of the efficiency, the fair becomes a major problem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society. The enlargement, undergoing and class of the wealth and income gap are the unavoidable basic reality. So it is an urgent task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and guarantee the social equity especially in not damaging the efficiency premise.
1.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并不存在所謂絕對公平的社會,公平從來都是具體的、動態的。脫離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空談公平不僅不能達到所謂的公平,反而會導致嚴重的效率危機與更大的不公。因此,在經濟日益市場化的中國,客觀考察公平與效率及其關系就不能不以市場經濟作為認識的邏輯起點。從小農性自然經濟的倫理和計劃經濟的幻想出發來認識目前的公平問題,就只能作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情緒性的宣泄。從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出發,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第一,市場經濟中價值規律貫徹的競爭法則,勢必將效率置于優先位置上,對任何一個微觀經濟活動主體而言,它的生存與發展狀況都和效率密切相關。\"效率就是生命\"這是市場經濟對所有參與市場競爭的經濟主體的基本要求。
第二,市場經濟把機會、規則等起點的公平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獲得經濟效益的基本前提。馬克思所謂商品經濟是天然的平等派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的。也就是說,與市場經濟相契合的公平更多是形式與規制的公平。
第三,市場經濟不能自動實現結果公平,市場經濟的精髓在于自由競爭,沒有自由競爭就沒有效率,看不見的手就無法進行資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盡管自由競爭可以帶來社會財富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由于無法否定的人類差別(智力、機遇、性格、遭遇等),即使在同樣的規則下自由競爭,人們獲得平均的結果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完全的市場經濟在價值規律作用下必然導致社會分化和貧富懸殊。必須借助市場之外的力量的干預,才能在結果上實現相對公平。
2.導致公平與效率失衡的原因
導致不公尤其是結果不公的因素既有客觀的,又有主觀的,既有體制之內的,也有體制之外的,既有可以為大眾暫時接受的,也有為大眾完全不能認可的。
2.1經濟發展客觀條件的差異
尤其是自然資源和歷史條件的不同,是導致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經濟發展差距擴大與收入懸殊的重要原因。在中國,沿海與內地,漢族與少數民族地區,因為地理位置、歷史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在外向型的市場經濟發展中,沿海地區勢必獲得普遍競爭優勢。由此而產生的不同地區間收入差距擴大是任何國家尤其是大國在任何時期都無法避免的。因此,因為自然條件所造成的結果不公可被視為大眾不能不接受的不公。
2.2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導致的結果不公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行的是一條先沿海后內地的經濟發展戰略,以沿海地帶作為經濟增長點,在資金、技術、人才等各種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沿海尤其是經濟特區比內地發展有更多的政策優惠,內地為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作出積極的犧牲。由此造成的結果不公可視為可以理解和暫時接受的不公。但如果這種政策長期化、制度化,不在經濟發展差距擴大后作相應調整與彌補,這種不公就會逐漸成為無法接受的不公。應該說,這種不公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后已經得到一定的程度的緩解。
2.3體制轉型過程造成的不公
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到新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是一個必須支付改革成本的相當長的過程。在以漸進為特征的改革過程中,我們不得不在特定時期維持雙軌制,如計劃價格與市場價格并存等。這種雙軌制一方面可以減少激進改革帶來的震蕩,但同時也為各種尋租現象提供條件。少數人可憑借其壟斷的希缺經濟資源而暴富。倒賣生產資料、土地批文、股市指標先后都成為一些人暴富的秘訣。由此產生的結果不公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但是若不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遏制,將使改革失去公正性并最終失去大多數人的認同與支持。這也是目前公眾最無法接受的不公,因為這種不公是源于機會上、規則上的不公。
3.建立效率與公平統一的新體制
在現代市場經濟下,不可能設想一個從起點到結果完全公平的社會現實,但只要市場機制健全,政府職能清晰,就有可能在機會、規則公平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結果相對均等的社會。在建立這一新體制的過程中,以下幾點是必須強調的:
3.1發揮政府職能
一般說來,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通過以下三個基本環節,使之成為維護和保證社會公平與公正的主體:第一,通過制定無差別、無歧視的法律法規實現所有經濟活動主體在競爭機會與規則上的公平。從這一要求看,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尤其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某些所謂土政策從一開始就是歧視性的或特權性的。當我們感嘆越來越大的城鄉差別時,我們應該清楚,這些差別在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下是必然的。因此,廢止那些顯失公平的法規和政策,制定適用于所有自然人和法人的法律法規是實現社會公平與公正的第一步。第二,通過提供非贏利的公共服務尤其是公正司法來維持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以實現經濟活動過程的公平與公正。最重要的是要嚴格限定政府的職權,所謂“用足市場,慎求政府”應該是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本原則,盡量縮小政府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的范圍,政府機構的效率應該主要是維護社會公平的效率,而非企業式的純粹經濟效率或效益。第三,通過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國民收入再分配的社會福利體系,實現經濟活動結果的相對公平,縮小因市場機制導致的收入兩級分化。市場經濟的實踐證明,無論起點如何平等,過程如何公正,但其結果總是與充滿競爭性的其他人類活動一樣,有先后勝負之分。因此,政府必須從公平與公正這個社會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建立合乎國情的覆蓋全體國民的社會福利體系。只有在以上三個環節上政府都能有效作為時,社會公平就有了實現的可能。對政府而言,公平優先,兼顧效率應該成為可以接受的活動原則。
3.2完善市場機制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與基本細胞,企業經濟活動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全社會可供分配的社會財富的多寡,因此,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決定分配和消費這個基本邏輯出發,在企業微觀經濟活動領域內,當然應該遵循效率優先的活動法則,只要企業的經濟活動沒有逾越法規,企業完全有權限根據企業實際決定本企業內部的分配。如果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始終要考慮是否公平,其結果往往是公平沒有實現,效率也受到損害。就目前中國而言,非公有制企業大多是比較合格的以效率為導向的市場經濟主體,而還有不少國有企業因體制的原因,還在履行維護社會公平的政府職能,這些企業也不可能成為有效率的市場主體。因此,要使國有企業成為合格的企業,需要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要需要理順政企關系,主要由政府來覆行維護社會公平的職能,只有政府和企業各司其職,才能建立一個公平與效率統一的體制。
社會穩定和政府的權威不僅取決于經濟的增長,更取決于政府能否妥善地行使維護社會公平與公正的職能。因此,轉變思想觀念,使政府和企業各司其職,讓公平和效率各有責任主體,才能在不損害效率的前提下,使目前不容樂觀的社會公平與公正問題,得到有效的緩解,并最終建立起公平與效率統一的政治經濟新體制。
(作者單位:李麗秋雙鴨山市園林管理處初曉麗雙鴨山市市政設施管理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