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闡述了農業節水灌溉的三大體系,并指出節水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同時要考慮綜合效益。
【關鍵詞】 節水灌溉 綜合效益
Abstract : The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in the three systems, and that water must follow the economic laws at the same time take into account the benefits.
Key words: water-saving irrigation; comprehensive benefits
1.我國的水資源形勢十分嚴峻,農業用水更為困難
“水是人類生存的生命線,也是農業和整個經濟建設的生命線。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水的問題”。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 300 m3,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每公頃土地平均水資源占有量27 000 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占國土面積50%以上的華北、西北、東北地區的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總量的20%左右。農業的季節性、區域性缺水問題十分嚴重。由于缺水,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北方地區地表水資源不足導致地下水超采,過去5年,北方地下水水位下降了15m,五大河流除長江外均缺水。全國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積已達8.2萬km2。按目前用水量統計,全國中等干旱年缺水358億m3,其中農業灌溉缺水300億m3。近年來,北方河流斷流的問題日益突出,黃河斷流的時間及河段越來越長;1972年斷流15天,1996年133天,而1997年長達226天,最長的斷流距離達700多km。當前,我國工農業用水效益差距較大,單位工業產品耗水較高(高于美、日、德等國)。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業和城市用水量必然還會迅速增加,農業用水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局面。據統計,工業用水份額已從50年代的2%上升到90年代的25%,城市用水由2%增至9%,農業用水由79%下降到62%。我國水資源形勢確實不容樂觀。應當認識到,如果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采取短期行為,其后果是非常嚴重的。現在已經到了必須采取斷然措施,扭轉這種負債利用的時刻了。
2.發展節水灌溉是一場革命
節水灌溉是根據農作物需水規律及當地供水條件,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獲取農業的最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而采取的多種措施的總稱。根據上述水資源狀況,要發展農業,必須發展節水灌溉。應當說,節水灌溉是農田灌溉乃至農業用水發展史上意義深遠的一場重大革命。節水灌溉不但節約了用水,還可以節約土地、增加農業產量、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量,并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省灌溉用水,首先要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同時把可以用于農業生產的各種水源,如:地面水、地下水、灌溉回歸水、經過處理以后的污水以及土壤水等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起來。廣義的節水灌溉包括了農業高效用水的許多措施,如雨水蓄積、土壤保墑、渠井結合、渠系水優化調配、農藝節水、用水管理等。
3.發展節水灌溉必須遵循經濟規律
從上述不難看出,要達到節水的目的,必須一定的資金和建設很多必要的設施,例如,實施噴灌或滴灌就要鋪設塑料管道和安裝噴、滴頭等。結合我國的國情和經濟基礎,避免盲目追求“先進”,不惜重金從國外進口設備而忽視我國自己創造的經驗。如有一個市引進了法國、奧地利、以色列、希臘、澳大利亞等國的節水灌溉設備,還建立了一座10 000 m3的荷蘭全自動控制溫室。但并未看到使用這些設備的經濟效益評價的報道。而我國自己創造的一些成功經驗卻鮮為人知。例如水利部灌溉所在河南省偃師市山化鄉關窯村建立的大田作物滴灌系統,從1980年以來已經運行了18年,造價僅200余元/畝。又如我國研制成功的“燕山滴灌”即國外專家贊譽為“傻瓜滴灌”的“低成本微滴灌”,均還沒有大范國的推廣。
為能有效地推動節水灌溉工作,必須按照經濟規律辦事。筆者認為,水費價格是推動實行節水灌溉的核心,國家只有撬動這個杠桿才能真正推動節水灌溉。國內外的實踐都證明,合理的水價不僅是發展節水灌溉的動力,也是實現水管單位良性循環的關鍵。反之,節水只能是句空話。目前,我國現行水費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水價過低,每方灌溉用水僅收2~6分錢。廉價的水費使得農民從不珍惜用水,尤其是自流灌區,灌水技術落后,管理粗放,渠系滲漏嚴重,灌水定額偏大,畝次灌水超過100 m3以上,水的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井灌區和泵站抽水也僅僅收取電費。灌溉水費如此低廉,至使農戶長期以來根本不把節水放在心上,造成了渠灌區的大水漫灌串灌等長期落后狀況。既浪費了水量又惡化了生態環境。為此,國家應當根據水量因素、環境水質因素、水利灌溉工程自身因素、農民的負擔能力、物價上漲指數等制定合理的水價,依法執行。在具體推行過程中,可以按照“區別情況,分別對待,統一時間,分步到位”的原則循序漸進地進行。
4.建立三大體系,全面推動節水灌溉的發展
為了扎扎實實地開展節水灌溉工作,必須建立節水灌溉的三大體系,即:節水灌溉技術體系、節水灌溉標準體系和節水灌溉效益評價體系。
4.1節水灌溉技術體系
節水灌溉技術是為充分利用灌溉水資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達到農作物高產優質而采取的技術措施,它是由水資源、工程、農業、管理等環節的節水技術措施組成的一個綜合技術體系。該技術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4.1.1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技術,它包括地上水和地下水的合理利用技術、機井測試改造技術、灌溉回歸水利用技術、劣質水利用技術、多水源綜合利用技術等。
4.1.2節水工程技術與措施,它包括噴灌技術、微灌技術、渠道防滲技術、低壓管道輸水技術等。
4.1.3節水農業技術,它包括耕作保墑技術、適雨種植和覆蓋保墑技術、培肥改土技術、采用經濟灌溉定額、抗旱品種選育、水稻淺濕灌溉技術等。
4.1.4節水管理技術,它包括建立各種管水組織,制定工程管理和經營管理制度,做到計劃用水、優化配水、合理征收水費,制訂節水灌溉制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對作物灌溉進行預測預報,采用先進的量測水和控制設備及計算機技術,實現灌溉用水管理自動化等。
4.2節水灌溉標準體系
灌溉用水從水源到田間,到被作物吸收和形成產量,包括水資源調度、輸水、配水、灌水、土壤蒸發、植物蒸騰等許多環節,節水灌溉必須在這些環節上采取相應的節水措施。為了全面客觀地反映節水灌溉的情況,又不使問題過于復雜,應當對灌溉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數(渠系水利用系數、田間水利用系數)、工程與措施的技術要求(渠道防滲率、井灌區管道輸水、噴灌工程、微灌工程、地面灌溉的田間工程)以及效益建立標準。達不到標準則不能算是節水灌溉。
4.3節水灌溉的效益評價體系
這個體系應當考慮以下因素:節水量(m3/年)、節能量(千瓦·時/年)、增產效益、節地效益、省工效益(工日)、轉移效益(元/年,指將節約出來的水用于工業及城市生活而產生的效益)、環境效益(元/年)、替代效益(元/年)。認真執行技術規范,嚴格執行標準,實實在在地計算效益,才能使節水灌溉工作穩步發展。
目前我國的節水灌溉水平還比較低,發展速度也不夠快,但已經引起政府、學者、用水單位的關注,只要能夠切實地制訂好節水灌溉的發展規劃,在規劃時綜合考慮節水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用經濟手段促進農業節水,加強節水技術的研究,多渠道增加節水灌溉資金投入,加強節水灌溉工程管理,強化組織領導與部門配合,建立健全節水灌溉技術服務體系,切實搞好節水灌溉的示范,并加大宣傳力度,我國的節水灌溉工作必將有較大的發展。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泰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