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當前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如何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 職業技能培訓 農村富余勞動力 人力資本 經濟收益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我國相當長時期內社會經濟工作的一項艱巨任務。當前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勞動技能缺乏是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和層次的一個重要因素,逐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的基本前提。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根本性措施。
1 當前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1.1思想認識不到位,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
一方面,有些地方、部門和企業領導對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認為教育培訓是農民自己的事情。輕教育培訓的現象較為普遍,沒有認識到職業培訓對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重要性,沒有認識到加強職業培訓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知識所限,農民還沒有認識到教育培訓對自身長遠利益的影響,加之培訓的成本較高農民難以承受,相當部分培訓機構的辦學形式、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實用性,增加了農民對培訓后就業預期的不確定性,因而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
1.2培訓經費嚴重不足
由于職業培訓的特殊性,職業培訓對實習、實訓條件的要求很高,而實習實訓需要投入的成本較大。據調查,培訓1個農民工,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費用約1200元。私立性質的培訓機構投入不夠,影響培訓效果與質量,政府部門主管的公共培訓機構大多很少財政投入,主要靠自己創收,經費短缺制約了培訓機構辦學條件的改善與設備、設施的改進提高,導致師資隊伍的素質提升不上去,影響了培訓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
1.3培訓形式單一,培訓內容與生產實際脫節
有的培訓機構,輕視技能培訓或者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時間過長,加重了農民的經濟負擔;有的培訓機構沒有考慮到農民培訓的特殊性以及農民文化素質低的實際,強調課堂系統理論講解而輕視技能操作;有的培訓機構忽視引導性培訓,教學中很少涉及到對于法律法規、城市生活常識、市民意識等知識,致使很多新到城市轉移就業的農民工不適應城市環境;有的培訓機構不是從自身實際出發,沒有在對市場進行認真的調研后確定自身的市場定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設置專業,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1.4辦學條件參差不齊
有的培訓機構教學設施落后,實習實訓設備簡陋,有些教學儀器甚至是淘汰產品,與新技術、新技能用工培訓的要求極不適應;有的培訓機構師資匱乏,特別是既懂一定的理論知識,又具有實踐操作能力、了解企業培訓需求的教師奇缺,難以保證正常的培訓質量;更有少數培訓機構以培訓為晃子,坑蒙拐騙,損害農民利益。
2 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的策略
2.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任務要求
要充分認識加快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的重要性,確保培訓工作落實到實處,必須健全機構,加強組織領導,設立專門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調查、聯系、協調及具體組織培訓工作,確保培訓工作的有序開展。在這方面,寧波市就做的較好。在市這一級,寧波市成立了涉及公安、勞保、司法、計生、民政、衛生、工商、財政等13個成員單位參與的流動人口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常務副市長擔任。在區(市、縣)和鎮(街道),成立流動人口管理辦公室,在流動人口管理領導小組領導和公安派出所具體指導下工作,由鄉鎮綜治辦主任兼主任,派出所一名領導擔任副主任,工作人員是從綜治辦、派出所、計劃生育等部門抽調,外來人口專管員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專管員具體負責轄區內外來人口的管理服務工作。
2.2建立職業培訓的長效管理體制和評估機制
建立多元化的農民培訓投入機制。由于農民收入整體水平較低,而農民的轉移培訓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因此,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經費應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用人單位、農民個人以及其它社會力量共同承擔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機制。地方各級財政要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經費納入經常性預算,加大對農民參加培訓的補貼力度,并且根據地方財政收入增加而予以增加。同時,制定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激勵機制,對社會聲譽好、辦學規范的培訓機構以及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其它社會培訓機構,政府應提供優惠政策給予支持。
完善培訓經費發放機制。建立培訓經費與培訓質量、就業效果掛鉤機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訓評估機制。政府應出臺有關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評估體系,對現有的教育培訓機構進行科學評估,規范辦學行為。積極扶持辦學條件好,社會聲譽好的培訓機構,努力培育一批有市場前景、辦學規范的培訓機構,堅決取締不具備基本辦學條件、以贏利為目的、坑害農民的培訓機構。
2.3創新辦學模式,改革教學內容
鑒于農民參加職業培訓的目的是為了就業,以及農民的文化素質偏低,時間分散的實際,在培訓的形式上,應以短期培訓為主,變書本教學為實用操作、技能傳授,盡量減少理論知識的講解;變課堂教學為現場教學,直接傳授新技術、新工藝的使用,新儀器、新設備的操作。同時,還要充分發揮網絡優勢。
在培訓內容的安排上,一要以就業為導向,將培訓定位于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堅決抵制考證書導向。二要注重技能培訓與引導性培訓并重,既要傳授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也要傳授市場經濟知識、法律法規、城市生活常識、市民意識等知識,使農民既學到實用技能,順利就業,又擁有現代城市思想,又好又快地融入城市。三是技能性教學應突出實用性為主,確保培訓質量。
2.4轉變培訓觀念,實現培訓形式多樣化
就業是民生之本,培訓是就業之基。觀念創新,培訓工作就能開拓新局面。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培訓模式,以嶄新的思維,逐步建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培訓路子,在培訓過程中做到兩個“堅持”:
2.4.1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隨著我們國家用人制度的深入改革,按技用人已成為廣泛準則,技能人才成了企業的香餑餑。按企業需要抓培訓,按學員就業要求組織培訓成了培訓機構的工作方向。就業決定著教育的取向,對農民工的培訓,也不能脫離用工大環境。多年來,我培中心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不斷創新,努力推進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措施。在培訓的過程中加強與企業聯合,減少辦學成本,以質量求信譽、以技能求突破,既提高了我培訓中心在社會和企業的信譽度、知名度,又為學員提供了良好的服務,使培訓工作步入良性發展。
2.4.2堅持培訓模式的多元化,走長、中、短期培訓結合的路子。由于農村勞動力具有文化、技能等不同因素差異的特點,他們難以適應我國當前進行的傳統工業的改造升級、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培訓,必須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按需所求。勞動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既希望通過接受培訓來增強自己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同時不愿付出過高的培訓成本。因此,針對這些特點,在培訓工作中努力做到兩個方面:一是針對企業要求,技術含量較高的專業,著重在專業基礎上下功夫,培養他們扎實上崗的能力,采取中期培訓的方法,如面點師,車床,汽車修理等;二是根據上崗要求和工作特點,廣泛開展為期半月至一個月左右的短期培訓,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快速合格上崗提供支持,如電工、電焊、服裝等,這些培訓不僅提高了他們勞動技能,也為他們就業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 孟凡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成本效益分析,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1:77-80
2 周濟,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全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職業技術教育,2004,9:14-2
3 劉玉來,農村勞動力培訓的經濟學分析,農村經濟,2003,9:62-64
4 蘇群周春芳,農民工人力資本對外出打工收入影響研究-江蘇省的實證分析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