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異化勞動思想包含有四個規定,四個規定在各自內涵展開的同時,又相互延續著一定的邏輯聯系,分析四個規定的本質內涵,探討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對深刻理解異化勞動,認識資本主義物質生產方式的缺陷性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 異化 勞動人
異化勞動是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一個很重要的思想,異化勞動包含四個規定,本文試從四個規定的內在含義出發,分析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分延。
第一個規定;勞動產品的異化。需要首先指出的是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思想是在批判亞當·斯密、穆勒等人為代表的國民經濟學家的以“勞動創造財富”為主題的經濟學思想的背景下產生的。這些國民經濟學家在不遺余力地論述資本主義物質生產規律如何極大地創造物質財富的時侯,卻忽視著物質財富創造者的生產狀態和生存狀態,沒有看到資本主義物質生產方式中存有的人與物、人與人的異化事實,沒有指出資本主義物質生產在生產關系層面中的缺陷。對此,馬克思開門見山地指出“我們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吧: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這就引出了異化勞動的第一個規定,即“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就是說,工人同自己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同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工人自己創造的產品卻不屬于工人,反過來還與工人對立,甚至對抗。那么照此邏輯往下推理,那一定是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本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因為勞動產品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工人創造勞動產品的過程就是把自己的生命賦予勞動產品的過程。但現實是,勞動的實現競如此表現為失去現實性,對象化竟如此表現為對象的喪失,這便是異化勞動的第一個規定,即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產品異化的現實和結果便是工人生產的越多,他能消費的就越少,他創造的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
異化勞動的第二個規定是勞動行為本身的異化。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因為勞動產品是勞動行為的結果,是固定在勞動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是勞動的對象化。如果工人的勞動行為不發生異化,工人怎么會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象同某種異己的東西那樣相對立呢。產品是活動生產的總結,勞動對象的異化不過是總結了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與資本家之間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工人要得到工資,就得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在這種關系中,勞動行為是工人換取工資的媒介。勞動行為對工人來說就是外在的東西,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身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工人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種手段。這種勞動行為一旦停止,工人就面臨失業,就得不到工資,就無法以貨幣交換到維持自己生存的物質資料,結果是工人為了生存,就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這樣對工人來說,勞動的異化性質就表現在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于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于自己,而屬于別人。他個人的生命活動就是不依賴于他,不屬于他,轉過來反對他自身的活動,這就是勞動行為的異化。這種勞動行為異化的極端表現就是,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人們就會象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
異化勞動的第三個規定是人的類本質異化。在這里馬克思借用費爾巴哈的“類本質”概念,指出:“人把自身當做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當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人的類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覺活動,這種類特性是在人改造對象世界、創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得以確認的,也就是說,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而異化勞動“由于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動機能,他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也就使類同人相異化,它使人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因為,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不過是滿足他的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手段。在這里需要交待的是,人之所以能認識到人的類本質發生了異化,是因為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變成自己意志和意識的對象,這與動物的生命活動是不同的,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而“人不僅象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但現實是,異化勞動把人自由自覺的具有豐富想象力的對象化活動貶低為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因而“人具有的關于他的類的意識也由于異化而改變,以致類生活對他說來竟成了手段”。
異化勞動的第四個規定;人同人相異化。馬克思明確地指出“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因為“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凡是適用于同自己的勞動,自己的勞動產品和自身關系的東西,也都適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系”。一般地說,人的異化,人同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同其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和表現。在資本主義物質生產方式中,個體要想生存就得從事具體的工作,參與一定的勞動分工,而個體的勞動行為和勞動產品在以貨幣為交換媒介的資本主義社會里都具有專屬性和私有性,現實表現就是個體的勞動行為和勞動產品對另一個個體來說就具有獨立性,同時也具有有用性和可交換性。在這種情況下,在日益物化的資本主義社會里,人看待人就會更多地注意他及他的勞動產品是什么,他和他的勞動產品能滿足自己的什么需要。這時人看待人就不會把他看成一個具有生命豐富性的人,不再以他的生命豐富性來豐富自己的生命,而僅僅把對方看成是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手段。“人成了手段”,而不再是具有豐富生命的人,這便是異化勞動的第四個規定一人與人相異化。
異化勞動是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一個很重要的思想,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既包含各自獨立的本質內涵,彼此之間又存在著緊密的邏輯聯系。如果從發生學的視角來看,第一、第二個規定是同時發生的,第三個規定是前兩個規定的抽象和概括,而第四個規定則是前三個的必然導出。這四個規定既有實證的具體分析,又有哲學視角的概括,但不管怎樣,它們都是資本主義物質生產方式缺陷性在現實經濟現象中的反映,而這也是馬克思分析異化勞動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