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篇教學模式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和有效手段,近年來,語篇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專家和學者的重視。該文從理論入手,逐步深入,探討了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利用語篇教學模式的優勢來提高英語閱讀水平。
關鍵詞 語篇 語篇教學模式 閱讀能力
語篇理論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早在7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H.G.Windowson就提出了外語教學要從孤立的句子為中心轉變到以語篇為核心的教學模式。80年代初期,著名的語言學家Canale,M與Swain又提出了“交際能力模式”,這一模式就是流行于80年代的“交際教學法”的理論基礎。進入90年代應用語言學家Brumfit也提出了自己的關于語言交際能力的觀點。他認為,語言的使用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各種知識和心理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其中,語言知識是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言知識當中,組織篇章結構的知識又是重點,從而受到了語言學家們的關注。
1 語篇
根據M.A.K.韓禮德和R,哈桑合著的書Cohesion in English(1976),語篇是語言學里任何口頭的話語,或書面語的文字,長短不論,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可以是散文,或是詩歌;是對話,或是獨白;是單獨的一句諺語,或是完整的一個劇本;是短暫的一聲求助的呼叫,或是長達一天的幾個人的談話。語篇無論以何種方式出現,都必須合乎語法,并且語義連貫,包括與外界在語義上和語用上(semanticallv andpragmatically)的連貫,也包括在語篇內語言的連貫。
2 語篇教學與閱讀能力
近年來,語篇教學模式越來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它不僅在理論上趨于完善,被眾多專家和學者所接受,在實踐上也已在一些院校推廣使用。語篇教學是培養各項能力,尤其是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
我們都知道,英語能力的培養大體上分為“聽,說,讀,寫,譯”五大方面。其中閱讀是一種自主的,很復雜的心理過程。現代閱讀理論認為,完整的閱讀理解應包括四個層次:(1)字面理解,即弄懂文章字面意義,包括語言現象、詞義、句法、文章大意與具體細節。(2)推斷性理解,即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歸納和邏輯判斷。從字里行間推測出作品的潛在意義。(3)評價性理解,指讀者根據文章內容和自己的觀點對文章進行分析和評價。(4)欣賞性理解,指對文章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方面的感受,體驗,鑒別和欣賞。傳統的句子分析法由于著眼點經常停留在講解詞句上,所以只能有效的完成對文章局部的表層理解,而難以完成對文章整體思想及深層語義結構的全面理解。語篇分析法則重點在篇不在句,注意力放在全篇,對文體修辭加以研究上,因而能夠使閱讀達到更高層次,進行評價和賞析。由此可見,語篇分析法在英語教學中有著十分明顯的優越之處。
3 語篇分析法
語篇分析法是指從語篇的整體出發對文章進行理解、分析和評價的教學方法。它以篇章為基本教學單位,圍繞語篇的整體內容講解課文、總結中心思想和寫作技巧。它不僅重視語言形式,而且重視語言功能,同時還注重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相關知識,因而能培養學生在閱讀中全面分析理解、獲取整批信息的能力。語篇因素在閱讀理解中的關鍵作用在國外語言學界是倍受重視的。語篇中心論的創始人Widdowson斷然宣稱,英語教學要來一個轉變,從“以句子為教學基本單位轉到句子組合的使用上來。”這里的“句子組合”即指語篇。
4 語篇教學模式的優勢
它沖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獨立思考的習慣;可以變學生被動地接受為積極地參與,變知識的傳授為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從實際閱讀中總結摸索出切實可行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實際閱讀能力,例如,先瀏覽后細讀,先整體后細節,利用語篇信息推測單詞含義,預測上下文發展,以及把握明顯的表面意義,推測隱含的深層意義等。
5 英語閱讀課教學的建議
5.1閱讀課應以學生為主體
從表層上看,閱讀是指人們通過視覺把文字符號轉化成有聲語言的過程,但有時即使是能把整篇文章讀出來,卻不懂得它的意思。例如,當閱讀一本深奧的哲理書籍時,往往可以讀出書上的每一個詞句而不理解其含義,原因在于不懂得哲學方面的專業語言。
從深層上看,閱讀是通過視覺把外部的印刷符號經大腦加工轉化成有意義的信息,從而進行分析、推測和研究,達到理解的心理過程,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應當強調習得,確保有效的時間和足夠的語言輸入量,讓學生直接接觸文字信息符號,進行語言體驗,
我們應盡量避免占據學生大量的課堂時間,妨礙他們通過視覺有效地輸入信息,真正意義的閱讀課應該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活動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以教材提供的素材為基本的學習單位,圍繞語篇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訓練,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語言體驗。
5.2遵循語言學習規律,優化課堂閱讀步驟
閱讀是一個讀者對由視覺輸入的語言文字符號進行解碼、獲取信息的心理過程,教師遵循此過程的規律,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堂閱讀的步驟,對閱讀的過程進行監控,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5.2.1課前準備
(1)排除語言障礙,避免學生在閱讀中出現只重視詞句而忽視語篇的現象。(2)了解背景知識,在閱讀之前,教師可對閱讀材料的背景知識和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行提示,消除由于風俗習慣、社交禮儀、文化藝術、宗教傳統等因素造成的理解障礙。(3)預習閱讀材料。
5.2.2課堂教學
首先,教師可就文章的通篇內容提出問題,檢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幫助學生回憶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文章的主題思想。其次,教師可組織學生分組對文章的篇章結構進行分析,找出其脈絡層次,分析各層次對表達主題所起的作用。再次,教師可對文章的中心內容和文體特點進行歸納總結。最后,教師可要求學生結合閱讀材料進行練習,使學生真正吃透學習的內容,并將其消化吸收,把知識變為可以創造性使用的技能。
5.2.3課后練習
語篇分析結束之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就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某一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與分析,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外閱讀。這樣,不僅可以打破閱讀教學完全拘泥于課本的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擴大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而且可深化課本內容的學習,使閱讀教學向深度和廣度方向發展。
語篇教學模式在英語閱讀教育中的應用,克服了枯燥而又死板的傳統英語閱讀教育所帶來的弊端,有利于學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以及各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銜接,培養了學生活學活用的語言交際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突出了閱讀課的特點。目前來看,語篇教學模式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新的教學模式,也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研究和發展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