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貿易壁壘不斷削弱,資源配置效率大幅增加,專業化分工進一步深化,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分工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出現,打破了國際間要素不流動的前提,傳統的貿易利益分配理論在解釋這種新型的分工時相當乏力。國際分工所帶來的利益產生了分離,并且在分配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如何面對新的國際分工形式和國際競爭調整產業結構決定了我國參與國際利益分配的力量。
關鍵詞 全球價值鏈 利益分離 產業升級
引言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發達國家迫于競爭壓力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到八十年代,伴隨著分工深化,貿易壁壘的逐漸降低,生產的國際化和資本的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工業品的價值鏈環節越來越具有空間上的可分布性。處于主導地位的跨國公司,出于資源優化配置的考慮,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越的區位進行相關的產品價值鏈環節的生產布點,使傳統的以產品為界限的國際專業化分工,逐漸演變為同一產品內某個環節或某道工序的專業化分工。這種新的國際分工形式,我們稱之為全球價值鏈分工。全球價值鏈分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條件下國際分工呈現出的新特點,也是當代國際分工的一種重要的發展趨勢。
1 全球價值鏈分工理論
20世紀80年代中期,Kogut提出價值增值鏈的概念,由技術、原料與勞動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種投入環節,然后通過組裝把這些環節結合起來形成最終商品,最后通過市場交易、消費等環節最終完成價值循環過程“價值鏈”一詞由美國經濟學者波特(Porter)在1985年首次提出。波特認為,企業的生產過程、營銷、運輸、售后服務、采購、技術、人力資源和財務等活動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相互聯系,構成了公司的價值鏈條。而全球價值鏈的概念是Gereffi等人在波特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他們將企業戰略規劃的視野擴展到全球范圍內整個行業上游的研發、設計,中游的零部件制造與組裝,下游的營銷、品牌和服務。
全球價值鏈理論之所以成為分析加工貿易的有力工具,是因為加工貿易是全球價值鏈中的重要紐帶,也是連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價值鏈的重要組織形式。
2 全球價值鏈的利益分離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假定前提是要素不能在國際間自由流動,而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出現打破了國際間要素不流動的前提,傳統的貿易利益分配理論在解釋這種新型分工是相當乏力,因為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下,貿易利益將分離。
2.1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分離
在傳統分工中,產品交換發生于國家外部和企業外部的國際市場,交換價格服從于國際市場機制,企業在國際分工和貿易中利益的提高就等于是國家利益的增加,企業利益和國家利益完全一致。但是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跨國公司將跨越國界的價值鏈生產統一于一個企業內部,產品價值鏈之間的國際交換變成了企業內部的交換。鑒于各國的關稅、稅收以及外資企業政策的不同,跨國公司可能出于全球戰略的考慮通過轉移定價等方式致使價值鏈的國際交換并不遵循國際市場規則,而變成一種企業內部交換的非市場行為。企業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可能損傷某個國家甚至本國的利益,企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的統一關系出現了分離。企業利益雖然增加了,但國家利益未必一定增加,反而可能遭受某種程度上的損失。此外,通過貿易價格表面上分配給貿易國的貿易利益,并不全都屬于貿易國,而由跨國公司自主處置,一部分利潤可能匯回母國,東道主國家只能得到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有可能出現名義上有貿易利益但國民實際福利卻下降的極端情形。
2.2分工利益和交換利益的分離
全球價值鏈分工涉及到產業在國家間的轉移和中間產品的進出口,它帶來的利益就不僅僅包括分工本身產生的利益,還有分工引發的相應的國際交換產生的利益。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價值鏈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生產,從短期來看,發達國家可能出現產業的“空心化”,造成發達國家的GDP、就業的下降;發展中國家由于承接了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本國的GDP、稅收、就業等都會增加。雖然母國的分工利益受到了損失,東道主國家獲得了分工利益。但由于發達國家在價值鏈分工中居于主導地位,價值鏈的國際交換價格必然向發達國家傾斜。發展中國家在獲得分工利益的同時,交換利益很可能受損。
2.3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分離
通過全球價值鏈分工,發達國家把本國不具有比較優勢的價值鏈轉移到具有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在邊際產業轉移的的過程中,發達國家往往利用發展中國家融入國際分工體系、迫切需要發展的渴望,把一些高能耗、污染環境的價值鏈趁機轉移到廣大發展中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很可能出現資源消耗的高速增長,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一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受到產業轉移的刺激,經濟得到一度發展的同時又無可回避地承受發達國家轉移的社會成本。這加大了發展中國家保持社會持續協凋發展的難度。
結語
隨著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廣泛展開和深度鏈接,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那些不能及時進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的國家漸漸地被“邊緣化”。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驅動下,已經成為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的重要一員。我國要想提升在國際分工中的現有地位,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必須積極調整國家經濟戰略。我國出口貿易主要集中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其產品附加值低,盡管我國能從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獲利,但與發達國家獲取的利益相比,我國進入國際分工體系常常以相對利益受損為代價。因此,我國應該增加本國的高級生產要素供給,逐步扭轉本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被動地位。要在加工貿易的主體上實現轉變,就是要打破以外資企業為主體的發展方式,鼓勵更多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參與到加工貿易中來,最終實現國內企業主導加工貿易。這也是延伸國內價值鏈的需要,是中國加工貿易長遠發展戰略的需要。中國應逐步改變以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為主的產業態勢,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業、旅游服務業和國際會展業等現代服務業和加大研究設計、營銷服務力度,努力使中國的產業從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