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翻譯的能力培養與文化疏導
張婷婷
摘要 隨著中國入世,社會對人才翻譯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培養大學生翻譯能力是翻譯教學的重中之重。該文針對課堂教學實踐對學生進行文化疏導使他們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把文化與翻譯,文學與學術結合起來,以達到追本溯源,透徹明確,以提高翻譯能力,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教學 翻譯 能力 文化 疏導
引言
隨著中國加入WTO,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各界對英語的需求越來越大,使用英語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翻譯作為“連接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的橋梁”在國際交流,信息互動,科技文化共享等諸多領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翻譯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強化學生翻譯水平以達到人才市場對大學生外語能力、水平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能夠處理相應翻譯資料及基本的翻譯任務。學生翻譯水平的提高與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提高密不可分,這就給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與機遇。盧思源等指出,“當前高等院校的翻譯教學筆譯人才的培養都是跟不上我國社會發展的。”慶幸的是在翻譯及教學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總結翻譯界近年來在翻譯教學改革中所做的研究包括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移。
1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易出現的問題
1.1什么是翻譯
中國現代學者林漢達說:“(正確的翻譯)就是盡可能地按照中國語文的習慣,忠實地表達原文中所有的意義”。中國現代學者徐永煐說:“翻譯一是譯者用一種語言(歸縮語言)來表達原作者用另一種語言(出發語言)表達的思想。”中國當代學者王以鑄說:“好的翻譯決不是把原文的一字一句硬搬遷來,而主要的卻是要傳達原來文章的神韻”。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同的個體由于文化、環境、教育等諸多因素的差異對同一篇章自然會有不同體驗,所以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文化疏導,不僅可以對文章的語義、語境有更深刻的了解,也可以培養學生英語思維進而達到無障礙溝通。
1.2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常見的問題
1.2.1教學中常見翻譯錯誤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學生普遍反映每個單詞都認識,但放到整體就翻譯得五花八門。下面是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I can't recommend this book too strongly for Java programmers,
有些同學將這句話翻譯為:我不能向Java程序員強烈推薦這本書,或我不能太強烈地向java程序員推薦這本書。但這句話真正的意義是:這本書太好了,因此我必須向java程序員強烈推薦這本書。大家之所以理解有偏差是因為對英語母語者說話習慣的不熟悉。”Can'ttoo”這一搭配是為了表示說話人強烈的感情。還有因為固定習語的缺失導致語義的錯誤。比如the milk way-銀河,black tea-紅茶,in one'sbirthday suit-赤身裸體,形式上是文化不對稱。如果沒有該方面的文化素養,恐怕有的同學就會翻譯成“牛奶路”,“黑茶”,“穿著生日禮服”。學生在翻譯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并不是詞匯量的缺失。同時學生也會有類似的疑問“為什么我每個單詞都認識,就是翻譯不正確?”其真正的原因在于文化方面的缺失。
1.2.2錯誤出現原因
導致學生在課堂教學翻譯這一環節出現錯誤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由于學生個體知識構成相對復雜,學生來自各個地區,而每個地區教育水平,對學科的重視各有不同,此外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大小有差異。其次主要的原因是文化差異導致知識點的缺失,語言文化導致了語言使用的差異。民族心理的差異導致表達方式的不同,所以跨文化的翻譯往往受到文化的影響。
2 翻譯教學模式的改革
2.1提高主體能力,增強互動
Kinaly的三維度,三層次的譯者能力說:建構主義視角認為譯者能力包括三個維度:合作性,真實性,專業水平。合作性體現減少個人增加合作的程度,包括“沒有激發的個人”,“二人互動”“合作的群體”三個階段;真實性包括“意識的提高”和“框架反思活動”兩個階段;專業水平包括生手,學徒,熟練三個階段。
了解翻譯能力的不同區分,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教師傳授知識激發學生主體性作用,做到真正的互動。在翻譯過程中教師應傳授給學生最基本的翻譯技巧如語法、句法、修辭、主題,為學生的翻譯打好基礎。同時,讓學生在教學模式下體驗作為一名譯者的感覺更能激發他們二次創作的能力。在翻譯過程互動是不可缺少的。不能教師進行一味的講解,在翻譯同時也不愿看到學生在沒有提示幫助下絞盡腦汁而半途而廢。只有適當的提示,互動,合作鼓勵才能完成課堂翻譯教學的任務。
2.2翻譯與文化疏導
在中西翻譯的對話中,既不能用西方話語,也不能用中國本土話語。途徑之一在于尋找雙方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從不同角度,在平等對話中進行討論。在翻譯過程中對被譯作品出處、文化背景,以及本土的文化語言模式的了解的重要程度是一樣的。勒費維爾曾言,翻譯不是在真空進行的,無論哪位譯者都會受到各種主客觀歷史條件的制約,絕對“忠實”的譯文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么盡量使翻譯在文化角度的準確性提高的方法就是要對被譯作品的出處和所處文化背景進行適當講解。
Colina認為交際翻譯能力包括:①與原文及其語境、翻譯任務要求、翻譯過程的參與者互動的能力;②生產符合譯文語境的和任務要求的譯文能力;③母語交際能力;④外語交際能力;⑤跨語言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翻譯能力的核心在于與翻譯過程中的各方保持積極的互動關系,了解母語與譯文之間的文化差異。
3 課堂實踐產生的結果
通過教師引導,拋磚引玉,學生發揮主動性,師生雙方配合達到了提高譯者能力和水平的目的。學生主動性強,學會靈活運用。在實踐課堂教學中,教師承擔翻譯內容的20%,對譯文準確度的要求100%;而學生負責翻譯內容的80%,對譯文準確度要求80%。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調動了主動性與疏通意識,課堂互動性明顯改善,不再遵循老師機械地講,學生被動地聽的舊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互動及文化疏導的前提下,學生通過了解譯文的文化背景進行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融會貫通,使全文行文流暢,渾然一體。通過一系列的課堂實踐,無論是教師或學生對翻譯能力的培養都有了全新的認識,并且更加重視譯文相關的各方面信息,學生在了解譯文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對譯文理解更加清晰、透徹,結合所積累的文化基礎和背景,翻譯是更加胸有成竹、如魚得水,做到了因材施教,寓教于樂,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本文討論了關于教學過程中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通過對譯文的文化疏導,背景知識的灌輸,使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提高翻譯意識和能力,對課堂實踐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從而做到了重視本土,洋為中用,體現了新時代翻譯的精神和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