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研究文化資本理論對于高校學生工作的啟示,一方面通過文化資本理論揭示學校在促成學生文化資本不平等關系中所起的同謀作用;另一方面提出高校如何在學生文化資本積累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以促進每位學生文化資本最大化積累,促進文化資本在學生中平衡發展。
關鍵詞 文化資本 高校 傳承性 積累性
文化資本是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在20世紀中葉提出的文化社會學關鍵理論。根據文化資本理論,一個人在社會空間中的位置是由其所占有的資本總和決定的。這個理論對于高校學生工作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一方面文化資本具有傳承性。傳承性使學生文化資本持有量出現差異,家庭和學校在文化資本傳承過程中具有決定作用;另一方面,文化資本又具有積累性,學校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幫助學生培養文化資本。正因為學校對于學生文化資本持有量具有雙重作用,所以高校在學生工作中應該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學生文化資本的積累,促進文化資本在學生中平衡發展。
1 文化資本的傳承性:學生文化資本持有量不同的原因
文化資本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傳承性,文化資本的傳承深受家庭和學校的影響。家庭對于孩子持有的文化資本量具有很大影響;進入學校后,家庭社會經濟不平等造成的文化資本不平衡得以自然化。
1.1家庭在文化資本傳承方面的作用
文化資本生產的第一站是家庭。由于家庭教育的差距,人一出生就出現資本占有量的不同。家庭條件優越的子女通常比普通家庭的子女持有更多文化資本,進入學校和社會后更容易得到認可,從而有機會積累更多的文化資本;這種差異導致社會競爭先天存在不平等結構,這一結構反過來制約了社會競爭。比如大學生競選干部時,干部出生的學生通常比學生出生的更占優勢。因為干部家庭有更多時間進行家庭教育,可以通過社會關系增長孩子的見識,從而把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轉化成孩子的文化資本。而農民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忙于生計,或者由于教育資源有限,孩子綜合素質不能得到充分發展。文化資本不同還表現在世俗趣味方面。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可以接受藝術教育,從而“多才多藝”;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則沒有這種機會。目前招生應聘面試都看重是否有藝術特長,那些家庭出生良好具有文藝特長的孩子通常能夠得到升學和就業的好機會。出身不同的孩子繼承的文化資本不平等造成他們入學以后表現的差異;而后者反過來進一步促成了文化資本積累的不平等。
1.2學校在再生產文化資本不平等方面的作用
學校是生產文化資本不平等的第二站。布迪厄認為,學校以“公平公正”的形象出現,但是學校對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一視同仁,本身就默認了家庭傳承的不平等文化資本的合法性。首先,學生干部一般通過公開演說的形式選拔。這一形式外表公平,卻容易造成更大的不公平。通過這種選拔形式,家庭條件好、所受教育完善的學生必然脫穎而出,得到職位從而接受更多鍛煉。而那些家庭教育不完善的學生由于經歷鍛煉少,很難獲得職位,從而失去鍛煉機會。大學競選干部的形式沒有考慮學生所受教育的差異,所以必然是“強者的游戲”。其次,在學生活動中,更是體現了這種表面公正實為同謀的原則。目前大學生中舉辦的很多活動都具有競賽性質。一入學就開始的各種演講、歌舞比賽奠定了學生以后在學校發展的基礎。但是,這些比賽中,那些從小受過各種培養教育、見多識廣的學生如魚得水,而沒有經過鍛煉的學生只能做觀眾。
由此可見,學校鞏固了由家庭決定的文化資本占有的分化,將社會所賦予或附加的東西,以自然的性質來看待,所以學校是制造文化資本不平等的助手。
2 文化資本的積累性:學校在學生文化資本積累方面的積極作用
雖然布迪厄指出學校在文化資本不平等結構的再生產方面具有同謀作用,但由于文化資本具有積累性,高校可以改變工作思路,發揮在學生文化資本積累方面的積極作用。
2.1通過校園活動、社會實踐培養具體形態文化資本
學生主要通過活動和實踐積累具體形態文化資本。為了讓大多數學生收益,活動的形式、范圍、內容等方面要有所考慮。活動形式要多樣,不能為了渲染場面而限于歌舞類活動,否則不擅長歌舞的同學得不到機會。另外,活動涉及的學生范圍要廣泛,要經過初賽篩選、復賽選拔等程序決定獲勝選手,以吸引更多學生參與,不能搞一人表演眾人觀看的“精英活動”。除了校園文化活動,學生還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以積累文化資本。
2.2通過共享客觀形態文化資本促進學生文化資本積累
客觀化形態的文化資本指書籍、電子資料、校園環境等文化商品,高校要充分利用客觀形態的文化商品培養學生的文化資本。首先,校園環境設計文化氛圍要濃,校園園景設計、校內建筑、校內裝修等都要注意藝術性,校內條幅海報不能帶有太多商業氣息。其次,學校要利用圖書館資源培養學生文化資本。沒有一所大學可以擁有學生需要的所有書籍,所以大學應通過與其他大學之間客觀形態文化資本的共享,即通過大學之間書籍、光盤等的館際互借,使得學生可以方便地接觸到客觀形態的文化資源。另外,學校還要充分借用社會客觀形態文化資源,使得城市藝術館、博物館、檔案館等資源可為學生利用;城市舉辦會議承辦競賽時,可以組織學生以參觀,作志愿者等途徑來開拓眼界,積累文化資本。
2.3通過鼓勵學生考取證書積累體制形態文化資本
體制形態文化資本是指以學位證書、教授資格以及官方承認的其他證書形式存在的資本。提高學生體制形態文化資本占有量,一方面要鼓勵他們學好校內課程,獲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考取相應的從業資格證書和等級證書。從表面看,大學生考證只是為了通過考證找到好工作,只是一種應試教育的形式;但是,從文化資本角度看,考證過程實際是一種資本轉化過程。以大學生考英語四級的過程為例:首先需要購買應試的資料,即客觀化形態的文化資本,比如書籍光盤等等;然后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獲得具體形態的文化資本,也就是使自己英語能力達到四級水平;最后,通過考試獲得英語四級證書,使能力以證書形式獲得承認,即形成體制形態文化資本。考證過程中,需要將其他形式的資本,比如時間資本、機會資本、經濟資本等等轉化為體制形式的文化資本。學校可以鼓勵學生考取和專業相關的從業資格證書以及通用的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等來促進學生體制形態文化資本的積累。
總之,從文化資本理論的視角,學校應該認識到自己在學生文化資本不平等關系再生產過程中扮演的同謀角色。通過反思,發揮自己在學生文化資本積累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每位學生文化資本的積累,促進文化資本在學生中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