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語書面表達訓練一直以來都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框架理論”對寫作教學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主要從激發學生的已有框架和幫助學生建立新的框架兩個方面闡述了通過應用框架理論來提高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框架理論 英語寫作 語言框架 內容框架 文體框架
引言
外語教學是一個系統,而寫作教學是其中一個要求最高最綜合的子系統,它與聽、說、讀等教學共同構成一個科學的統一體。寫作教學是由英語詞匯、語法、主題及其寫作手法和技巧等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諸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我國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經過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與實踐應當選擇達到的標準。近年來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作文也很注重考查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但在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書面表達訓練相對滯后,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中單獨開設的寫作課極為有限。在有限的作文指導時也只是要求學生模仿一些范文的寫作,背會其中教師勾畫出的重點句型和表達法。在這種教學模式的作用下,學生寫出的文章如出一轍,極少有創新。教師大多只注重寫作的結果——習作。沒有給學生的寫作提供一定的寫作框架,也就未能為學生后面寫作降低難度,從而使學生產生了懼怕寫作的心理。大學英語作文寫作訓練也就走進了死胡同。因此,探索一種新的英語書面表達教學思路就迫在眉睫。
1 框架理論
“框架理論”(frame semantics)作為一種認知理論,近年來在語言輸入性的閱讀和聽力教學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筆者認為,該理論對語言輸出性的寫作教學也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它可以通過文字,圖片,動畫和多媒體等手段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已有框架,從而大大提高寫作教學的效果。
語言學的“框架”,發展于20世紀30年代心理學家所做的研究。計算機專家明斯基將心理學的圖式理論應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認為人的知識是以數據結構的形式存儲在記憶中的,用以表征常見的定型化了的情況(劉宇紅,2005)。多個序列相關的框架就可以說是個腳本(script)。因此,框架在許多方面與Rumelhart1975年提出的圖式理論以及schank和Abelson 1977年提出的腳本(script)理論相似,schank和Abelson明確提出“框架理論是‘腳本理論’的前身”(轉引朱永生)。我國教授王寅認為(2005)“腳本”是框架理論或圖式之一,它是一種共有信息的原型代表,其內部所含信息往往呈有序列排列。
最先把框架理論引入語言學中的是Fillmore。他將框架定義為能與典型情景相聯系的“語言選擇”的任何系統,1985年他說框架是統一的知識框架或統一的經驗圖式。Fillmore認為框架起碼有如下要求:(1)能體現情景或事物的特征。(2)原則上獨立于語言表達。Fillmore還認為,在同一個框架中,要對任何一個概念的意義進行闡述勢必要涉及這個框架內其他相關的概念。在不同的框架之間,可能存在多種聯系方式,其中主要有等級關系和次框架關系兩種。
框架理論從認知的角度出發,研究人類如何通過詞語的意義,在大腦中搜索相關的概念框架,激活與這個框架緊密相關的成分。在此過程中,框架理論把語篇意義的產生看作是對框架成分的填充,如果所有的成分都得到了填空,語篇就是完整的,否則是殘缺不全的。此外,框架理論不僅要發現框架是由哪些成分構成的,而且還力圖分清這些成分當中哪些是必備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同上)。
2 框架理論和英語寫作教學
大量的認知理論證明:人們在理解和吸收新輸入的信息時,會將輸入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識框架聯系起來,對新輸入的信息的解碼和編碼都依賴于人腦中已有的知識框架。因此知識框架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英語學習過程首先是輸入與詞匯相關的信息,當語言符號與這些信息相關的框架被找到后,就產生了理解。只有當頭腦中形成了語言符號與框架之間的穩固對應關系,學習者才能正確使用所學的詞匯和句型。由此可知,英語學習者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框架對于他們對新知識的吸收和運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框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新信息更容易地被理解和吸收到已有的框架中,豐富頭腦中框架的內容,則無論是寫作的哪個階段都會比較得心應手。
根據框架不同的特點,我們可將框架分為語言框架,內容框架和文體框架。語言框架是指語法范疇或型式結構將其框架強加給構建框架的材料(Fillmore 1982:123)。內容框架也就是概念框架,是”關于話題的一般背景性知識,它給寫作者提供有關事件的具體內容。具體內容就是概念框架之中的各種概念。例如“飯店”框架之中包括“服務員、顧客、廚師、餐桌、食物”等。文體框架是“關于語言的修辭結構和讀者關于某一特定類型結構的知識,如新聞報道,期刊文章等。”(Richards et al,2005:604)是關于文本篇章結構的知識,是對文本格式的排列和結構的安排等。。寫作過程就是在充分激活已有框架的基礎上,再補充進新的內容,建立新的框架,以書面的形式將新的框架中的概念和一系列的事件和行動表達出來的過程。
目前,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寫作當中的困難除了“詞匯匱乏,搭配不當”(這跟英語學習的基本功有關,也跟框架有一定的關系,本文暫不涉及)之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句型誤用,語法不通;(2)寫作思路不清,文章意義不連貫;(3)缺乏文體意識。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寫出的文章信息處理凌亂,缺乏邏輯性,跑題現象頻繁出現。這三個方面都跟框架有關,分別對應于語言框架、內容框架和文體框架。
寫作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編碼過程,及對各種信息的收集,分類,加工和重組之后再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輸出過程。主要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寫前階段:寫前對與主要觀點相關的信息收集的過程,主要是激活寫作者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認知框架。第二個階段是對第一階段中收集到的信息進行邏輯組織和加工,要學生根據不同的文體框架組織段落和文章,這一階段叫做寫中階段;在第二階段之后,就進入了寫后的修改和檢查階段。學生在這一階段中對照內容框架和文體框架對自己的文章進行反復的修改,最后形成定稿。可見,寫作的每一個步驟都與人腦中的框架知識緊密相連。在三個階段的輔導中,教師需要采取不同的輔導方式。寫前階段要根據具體的作文題目開展兩個方面的指導:(1)著重幫助學生確定文體類型并就確定的文體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文體框架;(2)就作文主題幫助學生分析內容框架及其具體概念,設法建立概念系統或概念網絡。在寫后階段的輔導中,主要在語言框架上下工夫。
寫作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認知過程和思維創造過程,學生記憶中與作文主題相關的認知框架能否被有效激活是成功構建英語文章的關鍵。因此,將框架理論運用于寫作教學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如果認知框架能夠被真正激活并進而形成完整的寫作思路,學生不僅不再,瞑怕英語寫作,而且能夠為寫出符合文體要求、意義完整和語句通順的文章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宇紅,2006,《認知語言學:理論與應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 王寅,2005,《認知語法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 朱永生,2005,《語境動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