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應用基礎》是數控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程,為了使本課程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對《UG應用基礎》課程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增強學生的繪圖素質,培養學生的職業觀念,實現課程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最終目標,結合專業、課程的特點,特提出如下的教改方案:
1 教改的目的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使學生了解并掌握UG應用軟件的一般繪圖方法;了解并熟悉UG應用軟件在實際加工中的應用領域;從數控專業的加工方面對UG應用軟件的造型和加工方面生成數控加工程序角度,使用數控編程仿真軟件。
2 背景分析
2.1課程的特點
本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性都比較強的學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2.1.1理論性。本課程通過對數控加工基礎知識的掌握,進一步了解UG應用軟件軟件在數控加工方面的所涵蓋的理論知識。
2.1.2實踐性。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注重實踐、參與實踐,是學好這門課的關鍵。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教材基本理論的前提下,多在數控加工方面分析數控加工和數控編程與數控仿真軟件之間的關系,在軟件中造型并仿真加工和運用軟件生成的程序在實際加工中的差別,通過理論結合實際掌握軟件和實際加工區別并更深入的掌握實際數控加工的知識。
2.1.3綜合性應用性。本課程是一門綜合運用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應用課程,它涉及的知識包括《數控加工工藝》、《機械制造》、《數控刀具》、《數控夾具》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在知識方面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開設此課的目的,是培養有素質的教師,這就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邊學習邊觀察邊實踐”,把學、看、練緊密地結合起來。
2.2學習者的特點分析
《UG應用基礎》是機電學院數控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程,其學生主要在數控專業并且大多數都從事數控崗位為主。
從學習對象看,主要是學生的數控知識掌握的不夠扎實,學習本軟件只是將一些基本的參數進行修改,不能將生成的程序用作真實的數控加工。
從學習內容的選擇和指向來看,追求學以致用或現學現用,多從實效出發,希望所學知識與技能對提高自己的本職工作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希望所學內容有實用性,教學內容的編排便于自學。
2.3教學環境分析
2.3.1學習環境分析
《UG應用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完全由學校提供相應的機房安裝相關的軟件,保證每個學生一臺機器,并且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之間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可以先小組討論的方法進行解決問題,如果遇到難點可以與教師進行交流使得問題得到解決。
2.3.2師生的角色分析。
由于學生長期以來早已習慣被動式的接受式教學,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因此多數學生表現為被動接收型,與之對應教師就應是傳授型。通過教學,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還需培養學生相應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應逐漸讓學生具有發現型的特點,與之對應教育應具有指導型的特點。
2.3.3課程的資源配置情況及學習資源
目前該門課程所擁有的資源有以下幾類:
(1)文字媒體
文字主教材:教學的主要媒體,攜載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學內容,供日常教學使用。本課程采用本課程的主教材為教科書,采用呂修海主編,《cAD/CAM應用基礎-UG應用軟件2006》。本教材通過結合實際生產抽取出來的典型的圖形讓學生進行練習。
(2)其它網絡資源
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提供教學目的和要求、教學進度等其他詳細信息,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安排。
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提供課程的教學目標和總體要求,供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時參考,也可供學生在確立自主學習目標,加深對課程理解時參考。
教學輔導:對課程重要內容進行輔導,幫助學生理解消化教材內容,并幫助學生拓寬視野。
平時作業及自檢自測:為學生提供部分練習,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同時便于學生檢測學習效果,也可由教師在進行教學監控時使用。
2.3.4教學組織
(1)教學組織形式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機電學院主要采取以個別化、學習小組活動的方式為主,其他教學組織形式為輔的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既保證自主學習的靈活性,又發揮協作學習的作用。
(2)自主學習方法的支持
機電學院在教學中,不僅重視對學生學習內容上困難的支持,尤其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上的支持。在新生入校之時,教學管理人員就會對學生進行學習計劃的指導,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教學的安排,指導學生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適合于自己的學習計劃,使學生一開始就有明確的方向。在具體的學習方法指導上,學校從各高等院校中聘請專家教授為學生進行關于學習方法的講座。在學習過程中,學校還經常組織學生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學習方法的交流,相互借鑒,共同促進。
(3)學習動機的支持
機電學院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方面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過外在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學校通過教學管理人員隨時注意學生的思想狀況,以和學生交流談心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困難,使學生樹立信心。同時,我們還通過一些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情感因素,以情動人,激發學生對學科內容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探索。
3 模式框架
綜合該課程的特點,學習者和學習環境特征,結合課程的教學目標,現擬出課程教學模式的框架
本課程按分層疊進式教學:第一層次一知識的認知性教學,第二層次一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教學,第三層次一知識的轉化實踐的教學。
4 教學過程一體化設計
4.1教學組織形式:
導學+自主學習+集中輔導+學習小組+成果展示。
基本原理以自主學習、集中輔導為主,發展性問題以討論的方式為主,現實問題以實際操作的形式為主。
4.2教學方法:
結合課程內容采用自學教材、查閱資料(包括看光盤、雜志、上網查學習資源)、啟發式、案例式教學、討論式、實際操作等。
4.3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學習與學生工作實踐相結合。
4.4教學手段:多用網上資源、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在課堂上或在網上開展兩次專題討論;利用答疑區和E-mail等形式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問題。
5 課改效果評價
5.1提倡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可以指導學生開展自評和他評,小組間的評價,指導教師評價,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參加小組學習的情況,參加輔導課程的情況,參加答疑的情況,都作為評價的一部分,并使學生、教師、學校參與其中。評價的情況計入本課程的形成性考核成績占20%。
5.2考試
通過本課程的形成性考核、期末開卷考試,全面了解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情況。通過形成性考核,了解學生平時學習情況,學習中的存在的疑難問題,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通過小組論文、課改報告、制作的課件和期末考試,把握學生學習的效果、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課程資源的利用情況。
5.3實踐環節(實習)通過教學實習,了解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程度,為學生處理實踐中的問題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