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事故發生帶來的經濟損失,造成的社會影響,是我們大家有目共睹的,同時傷亡和損失也是無法逆轉的。這些事故的發生主要存在于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以及管理上的缺陷。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的關系,由經濟角度的分析得出結論是加大對建筑安全產業的教育培訓。
關鍵詞 建筑業 安全生產 經濟學
隨著社會的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生產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建筑產品的質量提高和特殊要求與日俱增。為此,國家每年投入巨資生產建筑產品,以逐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部分工程項目由于施工中注意安全不夠,重大傷亡、倒塌等事故屢屢發生,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應在建筑行業內生產建筑產品的全過程中注重安全,樹立以安全生產促進質量提高,以安全生產促進建筑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以安全生產促進國民經濟收入增加的思想觀念,實現安全、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
企業經濟效益不單是建筑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包括使用建筑產品的企業(或個人)的經濟效益。為生產中的安全必然影響產品質量,而質量的高低又必然影響產品使用者的資金(如維修資金)的再投入或多投入問題,影響到資源的多耗用問題。建筑安全問題,影響建筑業的全部生產活動,也可說影響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建筑安全管理促進建筑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建筑科學的發展,推動建筑技術科學與心理學、行為學等學科的融合發展,從而對推動建筑業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作用。
我國建筑安全生產狀況不容樂觀,嚴重阻礙了建筑業的持續健康發展。2005-2008年,建筑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分別達2607人、2538人、2722人、2831人,僅次于交通和礦山事故。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在于安全投資長期不足,而企業不愿進行安全投資的重要原因在于其主觀上將安全投資看成是一種純消耗,認為其投資沒有經濟效益。通報表明,2009年3月份,全國建筑業傷亡事故呈高發頻發態勢,共發生較大以上事故14起、死亡和下落不明72人,同比增加5起、21人,分別上升55.6%和41.2%。其中,3月中旬,在內蒙古自治區卓資縣境內,由中鐵十二局承建的集包第二雙線新旗下營隧道施工時,發生坍塌事故,造成10人下落不明。進入4月份,又發生1起較大建筑施工事故,4月2號廣東新廣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江蘇南通中集罐式儲運設備制造有限公司重型壓力容器車間探傷房土建施工工地,在混凝土澆注過程中發生高支模坍塌事故,造成7人死亡。據中國建設報報道,去年,我省(浙江省)共發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71起、死亡100人。其中較大事故3起,死亡9人;重大事故1起,死亡21人。與2007年相比,去年的安全事故起數上升14.52%、死亡人數上升51.52%。由此可見,建筑施工事故帶來的經濟損失,造成的社會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建筑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密切相關:
(1)勞保用品與機械設備在質量上的優劣差別比較。實例分析:在建筑工地上常常發現產品質量不一的勞保用品和機械設備,例如,有的安全網片每片需花40元,而有的一片僅需18元。毫無疑問,18元一片的安全網質量差,這不僅表現了一部分商家投機取巧,迎合施工單位的心里,而且表現了一些施工單位片面追求暫時的經濟效益,不顧職工的安危,而購買價格低廉的勞保用品由此可見,購買質量較好的產品,乍看安全投資較大,但經久耐用、質量可靠、安全有保障。不僅會降低事故發生的風險,而且會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2)安全生產文明施工與工程經濟效益: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發生幾乎每天都有報道,一旦出現安全事故,企業人心惶惶,停業整頓,政府及有關部門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處理善后事宜,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不可估量、無法挽回的損失,這對于一個施工企業來講還有什么經濟效益可談?相反,為了確保安全生產,不少企業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連續多年無事故發生,這對施工企業來講又何嘗不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這是一種管理科學到位,重視員工利益的表現,它有利于企業凝聚力的提高與親和力的增強;有利于促進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因此,無形中促進了企業效益的最大化。
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從生產設備的投入和安全文明生產的投入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實現情況,可見重視安全生產不僅不會是一個多余的投入,反而會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1 一般均衡論對建筑安全的分析
經濟學中的一般均衡論一直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中占統治地位,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一般均衡論,既多個產品市場在價格引導下的同時出清的理論,無論在宏觀經濟學還是在微觀經濟學中都是基礎的理論,在建筑安全的領域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應用。從時間上分析,建筑安全利益一般經歷負擔期一微利期持續強利期利益萎縮期無利期的階段循環。
從建筑安全的作用對象上看,建筑安全的目的首先是避免或減少人員的傷亡及職業病;第二是使設備、工具、材料等免遭毀損以及保障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維護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是消除或減少環境危害核工業污染,使人的生存條件免遭破壞,促進人類整體利益的增大。從經濟的著眼點看,建筑安全具有兩項主要功能:一是避免與減少事故的經濟損耗和損失;二是,維護生產力與保障社會經濟財富增值的雙重功能和作用。
從宏觀過程上看,建筑安全對生產和經濟發展的作用具有”滯后性”,既建筑安全活動的效果不是在一開始就能顯現出來,而是貫穿于整個過程,甚至在過程之后相當一段時間才出現。因此,建筑安全措施和對策應先于服務系統功能的出現,“超前”著手。其次,從微觀手段上看,建筑安全手段的效果往往是“預防型”的;而事后“搶救型”的,即從整體上分析,建筑安全措施具有時效性,建筑安全系統相對服務系統,是控制系統。因此,建筑安全系統在時間上應“優先”,在功能標準上應“優越”。基于上述兩方面的原因,在制定建筑安全發展規劃時,還應考慮建筑安全的超前發展原則,以充分實現建筑安全與社會經濟的“本質協調”。
2 建筑安全的保險分析
意外導致的損失是一定會發生的,當它們發生時,人們必須采取某些融資措施予以彌補。損失融資可通過自留和轉移來實現。一些潛在的損失被自留,是因為它們的重要性被低估了。許多單位自留某些風險,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而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遭受這一損失。轉移風險則是將風險的經濟負擔轉給了別人。如保險公司利用概率論和大數法則,本著一人受損眾人分攤的辦法來使受災者相對減少損失。2003年5月7日,經國務院第5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工傷保險條例》,工傷保險形式上是經濟補償,國外實踐的成功經驗表明:其運行的機制和措施包含事故預防作用,工傷保險”兩個費率”的經濟杠桿作用以及所展開的事故預防工作更容易為企業接受。
保險公司的經濟效應產生于邊際效用遞減效率。投機和保險市場,由于信息市場失靈,會出現許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市場失靈的兩個重要因素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及風險最大者成為最能購買保險的人群和惡意。在市場失靈時,就需要由社會保險,即由政府提供的強制性保險來發揮作用。政府具有稅收和調節權利,加上有能力通過擴大保險的覆蓋面以避免逆向選擇。
3 政府經濟學在建筑安全方面的分析
政府決定一經形成,就有強制貫徹的效力,也就是說必然影響現實的經濟。于是政府決定的形成過程是否符合效率資源配置的一種機制。政府決定的過程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它不可能像上述抽象模型那樣去決策,而是要分析現實的機制,看他是否大體符合效率原則,是否可以進行某種改進。
對實際的狀況的調查研究發現,發生事故后大部分的事故損失并非由企業承擔,而是雇員及其家庭,以及社會共同承擔。但是這種損失的轉移,使事故的成本不進入企業的利潤損失核算中。這樣就會造成企業決策者對建筑安全投資的決策,在僅僅依據利潤最大化原則指導下進行,如果政府不加干預,則建筑企業建筑安全投入的積極性是有限的,并常常處于虧欠的狀態。
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外部損失的存在使得個體投資決策這可能做出與社會利益最大化相違背的決策,看一下損失負擔的結構,大部分損失由社會承擔。由于通常是建筑企業控制事故風險方面起主導作用,事故水平將大大超過經濟范圍。這時,可以首先采取措施縮小內部損失和總損失的差距,使得損失更多的落在雇主肩上。在工業革命早期,即如此。其次,社會可以建立一個規范體系,使得建筑企業超脫利益限制,來改善工作環境。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滿足建筑安全生產的需要。故此,我們提出“外部損失內部化”的策略:一方面加大經濟激勵,另一方面加強規章體系的約束力。
結論
建筑行業的建筑安全生產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其事故高發,牽扯面廣,經濟損失嚴重,使得建筑安全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不再僅僅是死不死人、傷不傷人的問題,而是轉變為真正的以人為本。建立和諧社會的歷史階段,施工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必須實現安全生產。實現安全生產的基本物質條件是要保證必要的安全生產投入。必要的安全生產投入是施工企業減少事故,實現安全生產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基本條件。本文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使其市場與現場的關系更加緊密,從決策的角度研究建筑安全理論,對建筑安全問題進行多方面的分析,為今后做好建筑施工業安全生產發展工作開拓思路。
參考文獻:
1 威廉·諾德豪斯建筑安全指導(第十七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2 羅云 建筑安全經濟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3 金龍哲,宋存義建筑安全科學原理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