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階段,英語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持續加大,幾乎所有公辦與民辦綜合性高校都設置了英語相關院系或專業。在英語專業就業市場日益飽和的狀況下,民辦高校英語專業若想在競爭中獲得生存與發展,就勢必要對專業定位及課程設置進行一定的調整,將畢業生培養成為社會、市場所需要的應用型外語外事人才。
關鍵詞 就業壓力 應用型定位 課程調整
序言
我國民辦高等院校的崛起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重要階段成果,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進入多元化發展的標志。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是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產物。根據教育部2005年的統計,截至當年5月,經教育部審批的具有頒發本專科文憑資格的全國民辦普通高校共249所。經過20多年的發展壯大,中國的民辦高校已經結束了之前無資金、無師資、無校舍的狀態,而且越來越注重教育質量和校園文化建設。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面臨很大的社會壓力,因而民辦高校更注重自身辦學特色,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特別是注重學生就業情況。這是由于民辦高校的競爭首先是生源的競爭,有了生源,學校才能夠存在和發展,但最終的競爭是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只有解決“出口”(就業)才是是解決“進口”(招生)的關鍵。
1 民辦高校英語專業就業現狀
中國英語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據統計,在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間,全國各類高校的本科英語專業教學點達900多個,英語語言文學碩士點220多個,外國語言文學博士點(包括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40余個。英語專業在校生也大幅度增加,總數達到40多萬。從2008年開始,每年的英語專業畢業生達12萬人。英國語言專家David Graddol于2006年在其名為English Next(《英語走向何方》)的報告上指出,全球化導致英語強勢地位下降,英語由外語變為中介語,教學模式隨之變化。英語已經不再是一門學科,而轉變為一種必備的語言技能。
隨著英語專業及精通英語或具備良好英語口語能力的非專業人才的逐年增多,就業競爭也越發激烈,相對公辦高校而言處于弱勢地位的民辦高校的英語專業畢業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首先是就業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擇優機制尚未形成,因此民辦高校的英語專業畢業生往往受到許多因素的干擾,真正依靠本專業擇業的人比例不高。其次,社會對民辦高校及其畢業生還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民辦高校是公辦的補充。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冷淡看待民辦高校的畢業生。比如同為英語專業畢業,獲得同等學士學位,同樣有英語專業四八級證書的民辦生和公辦生,多數人會選擇錄取公辦生,原因在于對民辦畢業生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抱有不信任態度。第三是競爭激烈,導致就業市場存在“本科生挑著要”的現狀。部分用人單位甚至采取畢業院校是否為”211”、”985”作為衡量應聘畢業生的標準,拒絕了一批具有良好專業素質的民辦畢業生。同時也對民辦高校的畢業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除上述外部市場因素外,我國現行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偏重于學術訓練,不利于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從一定程度上也導致就業狀況不理想的普遍情況。
2 課程調整策略
為把準市場需求的脈搏,民辦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應從對高等教育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把握人手,積極調整專業方向,優化專業結構,適應就業市場要求。民辦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應理順學校、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等的需求,注重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和培養所起到的作用。
對民辦高校英語專業進行課程調整,實際就是要轉變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對接,突出聽、說能力,培養其專業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課程調整首先是要轉變教學主體,采用適當的教學理念。英語是一種語言工具,英語專業開設的課程實質上都應該是實踐課,應體現實踐性強、行為性強的課程特點,這就要求英語語言技能的教授與習得都應經過學習者本人的大量實踐才得以實現。基于此情況,教師可采用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來引導學生學習,即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者為學習的中心。在教學環節中,既要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地位,又要讓教師發揮其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幫助學生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自由探索、自主學習對于學生的素質養成及其就業后的繼續學習都是大有裨益的。
課程調整要注重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切實的得到各方面能力素養的鍛煉及提高。目前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階段以聽說訓練為主,高級階段寫與譯的能力是主要提高的對象。在基礎階段的教學,應時刻突出重點,采取適當的雙邊教學模式,通過值日報告、小組合作等形式讓學生既要累積自己的專業基礎能力,又學會與人合作養成團隊意識。在高級階段,要充分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一系列實訓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實踐技巧,并幫其創造虛擬環境進行演練。教學檢查時也應采取多元化的英語應用能力考評方法。要打破傳統的以筆試定成績的局面,強調口頭與筆頭的能力并重,聽說讀寫譯綜合考評,既檢測學生的基本功掌握情況,又對其實際能力的側重點得以突出。
課程調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畢業前崗位實習,與就業接軌的實踐經驗的鍛煉,開設一些學生確實需要的課程,學生就業后反應收益大、效果好的課程。可以請一些負責英語專業就業招聘的企業人員來講解一些實際工作技巧,如物流流程操作,商務信函寫作,辦公室英語等,使在校生提前了解實際工作中所需的相關知識和技巧,為與市場接軌做好必要的準備。同時應大力宣傳務實的就業觀,鼓勵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同時應注重學生禮儀的養成,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養成等。培養學生成為全方位的高素質人才,在競爭中獲得一席之位。
結語
面對外部市場的就業壓力,民辦高校英語專業要認清現狀,同時也要善于利用自身優勢,特色辦學與精品辦學相結合,找到準確的發展方向和專業辦學定位,拓展專業輻射領域,以敏銳的視角發現英語專業人才市場的空缺并迅速做出反應。民辦高校要發揮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去填補公辦院校力所不及的空缺,培養市場需要的可迅速適應工作要求的應用型人才這一優勢。同時民辦高校英語專業也應通過一系列的課程調整,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的外語外事人才,為民辦高校英語專業豎起品牌效應,改正社會、市場及部分用人單位的偏見,也為民辦高校英語專業的競爭力及生存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石敬敏,民辦高校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高教研究,2006(12)
2 宋殿嬌,當前英語專業就業問題及對策研究,理論界,2007(12)
3 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8)
4 彭齊林,何少慶,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