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教育系統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給中學生的學習、成長構建了美好的校園環境。為適應時代發展潮流,適應新課改需要,必須加強對中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如何讓思想政治課走進學生心靈,發揮其在個性心理教育方面的獨特作用,本文做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 思想政治 培養 和諧
由于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考試、升學的激烈競爭,社會家庭的寵愛和厚望使正處于成長發育期的青年學生陷入嚴重的心理壓抑和困惑之中。據權威機構心理測試結果表明,當前中學生心理素質合格率只有17%,這已經成為影響我國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成為新課改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因此,為適應時代發展潮流,適應新課改需要,必須加強對中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如何讓思想政治課走進學生心靈,發揮其在個性心理教育方面的獨特作用,本文做了一些探索。
1 以學生為本,教學相長,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進行心理素質培養的基礎
師生關系是中學生學習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際關系之一,新課程環境下要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把教育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之間應該是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和學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達到共識共進,共同提高。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云曉教授曾說:“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思想政治課中顯得格外重要。因為,思想政治課是知識性與教育性緊密結合的學科。如果沒有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基礎,知識性與教育性就無法統一,思想政治教育就成為空話,以學生為本,教學相長,這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積極投入到自主學習中去。
2 優化課堂心理環境,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是進行心理素質培養的條件
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生活,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教師要從“講壇”上走下來,走近學生,以學生為友,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幽默,多一點寬容,從學生的心理出發,引導他們多思、善問、會解,允許他們有與眾不同的想法、說法、做法;放手讓他們自由組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去悟、去聽、去講、去看、去思、去做,以滿足他們渴望自由、獨立、表現的愿望;讓課堂有笑聲、有辯論,讓學生的心靈充滿陽光。由此民主、寬松、活潑、合作、共鳴的課堂氛圍油然而生,學生置身于這樣良好的學習環境中,自然會快樂、健康、和諧的發展。例如,對教材中一些概念簡單、原理淺顯、思路清晰的內容,可鼓勵學生積極走上講臺當“老師”??刹捎糜懻撌健⒋疝q式、對話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各抒己見,并允許不同觀點的交鋒,讓他們自己得出結論。這樣做既可消除學生的壓抑感,又可加速其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勇于發現自我,表現自我,敢于發表獨特見解,以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
3 采取開放式教學,充分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是進行心理素質培養的關鍵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離不開學生的積極情感。有一位教育者說得好:“每一個干練的教師,就是一個藝術家,他從事于教學,猶如高手操琴一樣。他和緩地觸動人類思想感情上琴弦,刺激之,安慰之,興奮之,鼓勵之?!彼枷胝握n教學若能做到既有理智的增益,也有情趣、道德的熏陶,又有藝術的感染,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美的享受,讓學生的心靈和情感得到全面升華,這樣做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具體方法為:
3.1開放教學內容,使課堂貼近生活和學生實際。在遵循課程要求和教材的同時,可以有的放矢地突破課程和教材的局限,廣泛地引進自然的、社會的真實現象和數學已有的知識,拓寬教學內容,加強教學與社會、與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學,教學走進生活。在此基礎上,把思考、分析、發現的權力交給學生,組織他們集體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發散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團隊精神和參與的熱情。
3.2創設多元生成的課堂。新課堂具有多元性和生成性。多元性就是不局限于一個標準答案;生成性則要讓學生能“舉一反三”。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依據教學大綱要求,隨時調整教學進程和教學目標,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作用,調動學生聽、看、講、想、做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充分撞擊,個性得到充分張揚。
3.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如使用學習卡、電子幻燈、多媒體教學、計算機網絡等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實效;設計聽故事、問題辯論、看視頻電影、做游戲、談感想、說心理話等活動,創設情境,真情體驗,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思考與合作,在體驗中思想得以升華,情感得以激發。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痹诮虒W中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會使學生自信心不斷增強,當學生沉浸于“我能學好”的喜悅之中時,必然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心理狀態。
4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進行心理素質培養的基石
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注意貼近學生生活,選取典型性、時代性強的教學參考材料,這樣才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熱情。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的原則。如果只是簡單、片面地強化社會的光明面,淡化或回避社會的陰暗面,學生在接觸復雜的社會時候就會因其片面的思想、思維結構以及價值觀念與社會環境之間產生裂痕,帶來困惑。另外,黨和國家的重要舉措,在社會上都會引起民眾的議論,觀點也不盡相同。再則,學生的所見所聞也會帶來各種疑惑。所以,在貫徹理論聯系實際這一原則時候,除了堅持正面引導外,還要敢于正面剖析社會的一些陰暗面,但要做到少而精,切忌多而雜。同時,要經常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通過走訪、調查、參觀等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正確的看法,這些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交際能力、抗挫折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5 開展實踐活動是進行心理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課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不僅包括課堂教學,而且包括開展各種實踐探究活動。實踐活動中潛藏著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能夠有效擴大心理教育影響的重要渠道,是教師進行心理教育的極好機會。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滲透到實踐活動中去,可組織開展時事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讀書報告會、影評、法律咨詢、社會調查等各種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確立競爭意識、自強意識,在競爭中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個性,使他們的潛能、特長都有施展的機會。另外,思想政治課還應隸屬于學校德育教育的大系統之中,政治教師可以與學校共青團、學生會等組織密切聯系,有意識的為學生創設一些經受挫折和鍛煉的環境,例如軍訓、勞動、野外寫生、野營拉練等活動,培養他們在困難、挫折、失敗面前的心理承受能力,這些都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總之,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是關系到民族強盛的大事,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把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有機地應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之中,努力創造良好的心理氛圍,使思想政治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成為廣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