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國人就開始對那花花綠綠、漫天飛舞的塑料袋有了較深刻的印象,塑料袋亦當之無愧成了“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既是污染,便有危害。本文從塑料袋的危害、限塑令的實施現狀及采取相關對策等方面作以分析,希望全民參與禁塑活動,共同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
關鍵詞 塑料袋 危害 現狀 實施
塑料袋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但其危害卻是永久的。由于塑料袋回收價值較低,在使用過程中除了散落于街道、水體、公路和鐵路兩側等造成視覺污染外,它還存在著潛在的危害。包括在使用過程中及被丟棄掩埋之后兩方面都存在著潛在的危害。
1 塑料袋的危害
1.1塑料袋在使用過程中的危害
我們現在用來裝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們就發現聚氯乙烯塑料中殘留有氯乙烯單體。當人們接觸氯乙烯后,就會出現手腕、手指浮腫,皮膚硬化等癥狀,還可能出現脾腫大、肝損傷等癥。在我國,我們用的超薄塑料袋幾乎都來自廢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業或家庭作坊生產的。這些生產廠所用原料是廢棄塑料桶、盆、一次性針筒等。生產時,首先用機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子放在一個水池里清洗(名日消毒),取出來曬干,再用機械把它壓成膜,制成各種塑料袋。每次吃飯時,就有不少人用塑料袋裝飯菜,他們不知道這種行為不僅危害環境,也危害自己的身體。
1.2塑料袋被丟棄或掩埋之后的危害
1.2.1塑料袋被丟棄后的危害:(1)對動物生存構成威脅。那些散落于房前屋后、田間地頭、水體公園等地方的塑料袋,很容易被動物有意或無意吞吃。動物吃了塑料膜,會引起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2)若把廢塑料直接進行焚燒處理,將給環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1.2.2塑料袋被掩埋之后的危害:(1)使土壤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2)占用耕地,影響土地的可持續利用。(3)污染地下水,填埋后的場地由于地基松軟,垃圾中的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很容易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圍環境。
塑料袋雖有如此嚴重現實和潛在的危害,然而,中國民眾每天用掉近30億個塑料袋。每年,國家須耗費500萬噸燃料或3700萬桶原油生產供包裝用的塑料。
2 實施限塑令以來的現狀
正是由于日趨加劇的白色污染問題,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限塑令”)指出,鑒于購物袋已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今后各級人民政府、部委等應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并將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袋”由于極易破損,大多被隨意丟棄,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殺手”,必須從生產源頭上嚴格禁止。有償使用是利用價格的杠桿作用,促進公眾減少對塑料袋的依賴,提倡重提菜籃子、布袋子,從日常點滴做起,自覺保護環境。時至今日,“限塑令”出臺并實施至今已兩年有余,究竟現狀如何呢?
據相關報道及調查結果發現,周圍的人群似乎對塑料袋情緣未了,依然“我行我塑”。小吃店、菜市場、水果行、商鋪、超市,大小老板們依然免費提供塑料袋。大型超市塑料袋初期禁塑效果較好,但現在又呈現使用量也有所回升態勢。收費塑料袋僅僅實在結算口售出,超市里的塑料袋那是大量供應,想用多少就有多少。只有部分中老年人大多出于節省愿自帶購物袋,青年人大多不在乎購買一個塑料袋所花費的2、3角錢,同時也怕麻煩,因而不選擇自帶購物袋。“限塑令”并未完全起到原來有關部門所設想的效果。由于大量廢棄的塑料包裝物、農膜等對市容景觀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從公路兩邊、鐵路沿線、水面及樹枝上隨處可見的白色廢舊塑料包裝即可得知,由廢舊塑料包裝造成的“白色污染”狀況依然十分嚴峻。人們甚至戲稱“禁白(白色垃圾)”成了“白禁”,“限塑令”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只嚇人,不咬人。基此,從環保意識角度審視“限塑令”就顯得愈發具有重要的意義。
3 影響限塑令實施的原因
“限塑令”難以“一禁到底”,主要有以下原因:
3.1宣傳不到位,群眾環保意識跟不上。禁塑并不是單純塑料袋的問題,而是要解決由塑料袋所引發的環境問題。而環境保護問題作為一種思想意識觀念,在人們心中不可能一瞬間形成,它需要有關部門去宣傳,去引導。到目前,很多老百姓雖然知道“限塑令”,但是還不知道塑料袋所能造成的危害。當談到塑料袋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比如說起二噁英是有毒有害物質,會誘發癌癥,老百姓會一臉的茫然甚至以為是危言聳聽。部分偏遠農村的村民更是無法理解為何要實行“禁塑令”。
3.2替代品生產技術和價格方面存在問題,替代品不能完全替代。塑料袋有經濟耐用的明顯優勢,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方便。而市場上現有的塑料袋替代品卻不能很好的替代。柳編袋,竹編筐等都不及塑料袋方便;紙質環保型購物袋因其價格問題和實用程度等原因也難以為老百姓所接受。同時,現行“限塑令”所規定超市及其他有關場所經營者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袋等措施非但不能起到有效減少其使用量的作用,某種程度反而成為了經營者的一筆合法收入。
3.3相關部門的監管問題。“禁塑”效果不佳,“限塑令”在農貿市場、小店、小攤成為一紙空文,缺乏有效的執行、監督和管理體系是主要原因。“禁塑”不只是消費者一方的事,要取得實效,關鍵還是得從源頭抓起。“禁塑”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4 “限塑令”有令必行
4.1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老百姓的環境保護意識。要讓人們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要讓人們真正了解到,塑料薄膜等塑料制品即使埋在地下200年也不會腐爛降解,大量的塑料廢棄物填埋在地下,還會破壞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板結,影響植物的生長。從而鼓勵老百姓做到“少用一點,回收一點,撿拾一點”的公眾參與之路。倡導環保理念,讓環保成為時尚,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引導人們不用或減少使用塑料袋。
4.2要加強對生產及流通環節的監管,尤其是加強對農貿市場等流通市場塑料袋使用的管理。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對超市、商場等較規范場所使用塑料袋的管理基本達到了“限塑令”的要求,但農貿市場等其他流通場所的情況比較混亂,政府有關部門應著重監管,因為目前大部分塑料袋都是由農貿市場免費送出的,由此造成的“白色污染”很嚴重。同時,有關部門要加大對生產不合格塑料袋的“地下工廠”的查辦力度,從源頭上禁止超薄塑料袋的生產。
4.3在技術方面,增加投入,增強研發能力,積極研制在經濟性、實用性方面可完全替代現有塑料制品的產品。目前,替代的產品主要是紙制品和可降解塑料。但紙制品制造過程需消耗大量的木材等資源,而我國森林資源還很短缺。同時造紙過程還會帶來水污染。當然還有很重要的問題是目前在性能、成本等方面,紙制品尚不能與塑料包裝制品相抗衡。但目前生產的可降解塑料由于技術原因降解效果并不明顯。在塑料包裝物品特別是塑料袋回收方面,目前由于技術和經濟因素影響,回收量不大。增加塑料包裝物品回收方面的技術研發,完善塑料包裝物品的回收系統,提高塑料包裝物品的回收率,對減輕目前“白色污染”的現狀也將會起到不可小視的作用。
總之,禁塑是一項希望短期達標同時又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要達成這一短期目標,需要全社會所有人員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共同愛護環境,愛護我們生存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