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根據現代市民生活要求,對小區建設的設計理念進行了探討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 以人為本 住宅小區 設計理念
作為住宅小區中最大開放空間的庭院,它不僅有大片的綠地空間,還要有游憩活動的設施,是群眾性文化教育、娛樂、休息的場所,對城市面貌、環境保護、人民的文化生活都起著重要作用:可以改善人居環境中的自然環境,促進人們之間的交往、引導人們參加各種有益身心的活動,從而改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藝術環境、文化環境)。同時由于居住密度的增大、能量消耗的高漲,住宅小區中的公共開放空間將會得到重新評價,成為人們接近自然、改善生活質量、體現“以人為本”為出發點的重要場所。具體設計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引入自然要素
當人們游玩于自然山水之間,在審閱自然美的同時也促進了人的精神品質的自然升華,有助于人格的健全發展,這也是古人的至高追求一天人合一。住宅小區庭院,被人們認為是鋼筋混凝土沙漠中的“綠洲”,是居住區的“綠肺”,庭院中自然景象如樹木、山水以及四季的輪回給人們視覺上的放松,提供了人們接觸自然的有效場所。因此為了營造親切宜人的環境,要在設計中有意識地引入自然要素。而在住宅小區庭院設計中常用的自然要素是水體、綠色植物、陽光等,所以在具體設計時可以有如下考慮:
1.1水體
“水為萬物之源”,有水才會有生命。在住宅小區中水體的設計就應表現出人與水千絲萬縷的感情:首先尺度上應與小區整體環境相協調,比如位置關系恰到好處、空間大小關系適中;水體各要素的關系,水池、噴泉、瀑布以及小品、雕塑之間能做到主次分明,附屬要素很好襯托主體;人與水體的尺度關系即人的親水程度,比如池岸的高度、水的深淺和形式。
1.2綠化
小區的綠地結構上一般要視野開闊、樹種搭配多樣、空間變化豐富,能夠較好地展現自然之美和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首先綠化配置上,植物配置突出“草鋪底、喬遮蔭、花藤灌木巧點綴”的綠化特點,同時量化上盡量使其能發揮最佳生態效益。其次,樹木的種植方式上應由隨場地的規模和功能定。如以欣賞樹木的姿態應孤植;利用樹木劃分空間,引導視線可以采用列植;在游戲場地可以利用樹木圍合成獨立的空間,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區域可種植滿足遮陽隔音的樹種等等。再次,樹種選擇上,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做到“適地適樹”。最后,在空間布局上體現點、線、面相結合,注意再生空間的綠化等等以達到模擬自然,創造鳥語花香之意境。
2 配置環境設施
住宅小區的空間環境是環境主體(人)的行為和客體(物質環境)的統一。在公園中設置各種活動、運動場地以滿足人們運動、游戲的需求,使人們在更大范圍內進行社會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小區空間的人氣,充分體現其親和力和人性化。
2.1老年人活動區
隨著城市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住宅小區中的老年人活動區在在社區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因此,在設計中宜考慮分為動態活動區和靜態活動區;動態活動區主要以健身活動為主,在活動區外圍應有林蔭及休息設施,如設置亭、廊、花架、坐凳等,以便于老年人活動后休息。這類空間不需太大,小空間更能增強私密感和親和感。靜態活動區主要供老人們曬太陽、下棋、聊天、觀望、學習、打牌、談心等場地的布置應有林蔭、廊、花架等,保證夏季有足夠的遮蔭、冬季有足夠的陽光。
2.2青少年運動場地
在小區中應設置相應的運動場所,這些場所是青少年常來光顧的地方。如籃球場、羽毛球場甚至足球場,這些場地的設計要滿足相應要求。把比賽場地設在小區邊緣,這樣產生的噪聲和擁擠不會干擾安靜區。在場地周圍為觀眾設置長椅,如有可能可以把場地設置在緩坡下面,以便觀眾可以看清整個場地。這些場地應遠離兒童活動區,場地周圍布置掛外衣設施。場地周圍避免栽植大量揚花、落果、落花的樹木,以減少對運動場地的不利影響以及場地的清掃工作。
2.3兒童游戲設施
首先要了解兒童的需要,這一點很重要,兒童有權利游戲,在游戲中見到令人愉快的顏色,體會游戲的愉悅和從中獲得知識的幸福;然后確定游樂場將會為哪些年齡組的兒童服務,這一點對于規劃一個游樂場很重要,因為要建立一個功能齊全的游樂場,就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兒童的不同需求以及他們所處的發展階段;再界定游樂場的面積和邊界,特別注意會影響游樂設施放置的那些客觀因素,如下水道,障礙物,燈柱等;而游樂場的選址必須考慮周圍的交通狀況,是否方便在游樂場內騎自行車或滑板,是否方便攜帶嬰兒車或輪椅的進入;場地的顏色對兒童的影響很明顯,明亮愉悅的顏色會帶給兒童愉快的情緒。
2.4休息及服務設施
住宅小區庭院“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要求小區公共環境要為居民提供休息場所及服務設施。如適量的亭、廊、花架、坐椅、坐凳等休息場地及停車場、洗手間、飲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務設施在居住區公共環境中都有較高的利用率。
3 考慮無障礙設計
無障礙設施問題的最初提出在20世紀初,由于人道主義的呼喚,當時建筑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的建筑設計方法一無障礙設計。它的出現,旨在運用現代技術履行環境,為廣大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提供行動方便和安全的空間,創造一個平等、參與的環境。因此在小區的公共環境中無障礙是必不可少的設施,其對人的關懷應設計應體現到細部的處理上,因為身體障礙者更需要享受戶外運動的樂趣和舒適使用的環境空間。比如說在臺階和坡道側設置扶手,高者為高齡者和身體障礙者使用,矮的為坐輪椅者和兒童使用;臺階設置應防止疲勞,每隔1.2米設休息平臺;在小區里座椅的擺放位置、數量甚至其冬暖夏涼的要求,遮陽、避雨的設計,防滑設計,照明設計,公側的設置,電話亭設計等;為了顯示道路和高差的不同靈活采用路面材料,一些高差變化前給輪椅以足夠的回轉空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障礙設施也是為明天的我們準備的,我們善待殘疾人、老年人,也就是善待我們自己。作為殘疾人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有緊迫感和為殘疾人服務的責任感。從殘疾人的立場出發,呼吁整個社會都來關心無障礙建設。
結語
住宅小區庭院是人與人交流的地方,一個供人分享、同歡、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為歸屬的地方。公共空間或景觀不是讓人參觀、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讓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離開了人的活動、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間景觀便失去了意義。在現代住宅小區規劃與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的規劃設計原則,充分滿足人自身的需要,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公共空間環境規劃設計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華怡建筑工作室。住宅小區環境設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第一版,2002
2 馬建業。城市閑暇環境研究與設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第一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