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城市迅猛發展的今天,房屋拆遷不可避免。由于城市規劃和國家專項建設工程的需要,必須對城市國有土地的使用權實行再分配,從而達到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然而原本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導致實踐中矛盾沖突不斷,更是發生了很多惡性事件,危害到社會的穩定。本文試對沖突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的建議。
關鍵詞 房屋拆遷 補償 公共利益 強制拆遷
房屋拆遷,是指因國家建設、城市改造、整頓市容和環境保護等需要,對現存建設用地上的房屋進行拆除,對房屋所有者或使用者進行遷移安置并視情況給予一定補償的活動。近年來,因拆遷而引發的各類矛盾、沖突、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在一些地方還發生了被拆遷人自焚、當事人與政府對峙等極端事件。如何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成為關注的焦點。概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拆遷補償上的矛盾與解決
拆遷補償是城市房屋拆遷管理中很重要的內容,關系到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雙方的經濟利益,也是出現矛盾最多的地方。拆遷補償的形式包括貨幣補償和產權調換兩種。首先,就貨幣補償來說,存在著貨幣補償價格與購置新房、二手房價格不對等的矛盾。現時的貨幣補償標準不合理,這種過低的補償,使得失去原有住房的被拆遷人往往存在在一、二類地區“拆一”,在同類地區的二手房不能“買一”,在三、四類地區商品房不能“買一”的結果。特別是在老城區居住的大多是收入偏低的家庭。總之,他們很難通過拆遷改善居住條件,這也是他們拒絕拆遷的主要原因。其次,就產權調換來說,也是矛盾重重。老城區所在地通常都是市中心或者接近市中心的地帶,由于地理位置優越,可謂寸土寸金,開發商通常采用貨幣補償安置這一單一的方式。即使采用產權調換的方式,如果全部采用原地還建將會失去巨大利潤,因此也不可能就地或就近成片修建還建樓,這通常與被拆遷人的訴求對立,拆遷受阻。
要解決這一矛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
1.1完善現行立法,保證被拆遷人有選擇的多種補償方式。同時提高拆遷補償的最低標準,使被拆遷人也能夠正在享受到城市發展的福利。
1.2統一立法,將現有法律對公民財產權的保護落到實處。2004年3月14日《憲法修正案》和《物權法》的通過是對公民財產權保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但是由于現行《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與其在保護公民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原則和詳細規定方面存在抵觸,使得公民財產權的保護無法落到實處,私有房屋財產權不斷受到侵犯。立法機關應以法制協調統一原則為基礎,對各部門制定的法律、法規之中存在的抵觸、矛盾現象進行清理,以建立合法、公平、公正的房屋拆遷法律關系。
1.3在營利性拆遷中,行政機關要盡量減少對拆遷問題的干涉,做好“裁判員”。拆遷法律關系從本質上來說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對于拆遷人與被拆遷人之間有關補償安置的問題可以由其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自由決定,允許被拆遷人為了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與拆遷人達成交易,作為國家只需為雙方提供平等交易的平臺,其他的就交由法律去處理而不應過多干涉。
2 強制拆遷的適用
《憲法》第13條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物權法》第42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個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6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可以征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和個人的房屋,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以上三部法律的規定,被普遍認為是強制拆遷的法律依據,由于立法不夠細致,導致在實踐中強制拆遷被濫用,成為矛盾沖突的焦點。
解決強制拆遷的適用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明確強制拆遷的適用前提。由上述可知,在房屋拆遷過程中,雙方都是市場經濟中的平等主體,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根本目的,只要其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沒有沖突,即無可厚非,不應適用強制拆遷。由此可以將拆遷可以分為公益性拆遷和營利性拆遷,只有“為了公共利益”才可以強制拆遷。所謂公共利益是指某一行政區域范圍內公民的共同利益。基于人們的認識程度和社會的道德規范,對公共利益可做以下兩種區分:一是絕對的公共利益,包括國防、交通、醫療衛生、教育、水電氣公共管線、搶險救災征用等;二是相對的公共利益,包括舊城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等。對于絕對公共利益,其主管下的本級政府即可認定,對于相對公共利益由要由較高級別的政府甚至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認定,以確保從經濟發展全局來進行公共利益認定的正確性。
2.2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公共利益的范圍,從制度源頭上處理好城市發展的公共需求與公民財產權保護之間的關系。公共利益體現為以下幾方面特征:一是享受利益范圍大。公共利益必須是在某一個行政區域內絕大多數人可以享受到的利益;二是社會對政府征收的認可度高。基于公共利益對公民個人財產的征收必須能贏得行政區域內大部分民眾的認可;三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高。即在經濟收益及社會效益上明顯比公民個人繼續占有要大;四是需要有一種緊迫性。如果沒有一種維護社會公眾共同利益的緊迫性而去征收公民的個人財產,則沒有合理性。
2.3依據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實施強制拆遷。政府首先應注意通過公開、民主的程序確認拆遷的公益性質,這是被拆遷人應當享有的知情權,也是其為大局做出讓步的前提。其次要注意予以被拆遷人充分、及時的補償。政府必須提出不低于市場價格的足夠補償,充分尊重個人權利。
2.4強制拆遷應從“行政”轉向“司法”。在公益性拆遷中,政府與被拆遷人同處一種平等的市場主體和利益主體地位。“裁判員”只能是司法系統。在通過討價還價仍達不成協議時,交由法律途徑解決,發揮司法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的作用。
總之,房屋拆遷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影響社會的穩定及發展,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房屋拆遷及其引發的各種問題,需要從制度上反思,需要標本兼治。如果不能從制度源頭上處理好城市發展與公民財產權保護之間的關系,其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將進一步加劇。要充分利用法律制度的這一有力武器,并以此為契機,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進一步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