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在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相應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各鄉鎮的家底也在逐年增加。與此同時,鄉鎮固定資產重復購置、閑置及隨意處置的現象也普遍地存在,鄉鎮資產管理中存在著一定的盲點和誤區。
1 當前鄉鎮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固定資產管理意識淡薄。由于鄉鎮長期以來受重錢輕物、重購置輕管理習慣的影響,部分鄉鎮領導只重視購置,忽視日常管理。對于固定資產的管理意識不強,長期不予盤點,以致有些固定資產已長期不存在,領導卻一無所知,或即使知道也不愿意加以處理,形成長期掛賬。再者有部分領導對固定資產處置存在隨意性,未按有關程序報批。在處理上也過于輕率,有部分可以追回的資產或是礙于情面、或是怕麻煩不予追回,大筆一揮加以報損,造成資產的嚴重流失。
部分鄉鎮財政監督管理不力,一些鄉鎮站所購置的固定資產不經有關部門批準,很多鄉鎮沒有實行政府集中采購,造成購置成本增加,個別領導在購置辦公用品時,讓工作人員充當經辦人員,造成固定資產購置人、使用人、所有權人不清。
1.2固定資產賬務處理隨意。調研中發現相當一部份鄉鎮沒有建立健全固定資產明細賬,財務會計資料無法真實全面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化。一些鄉鎮賬面沒有“固定資產”科目,購置時只列支出,不進行資產登記,形成賬外資產。有的是只反映固定資產總值,不記載明細資產的實物數量及其價值,由于固定資產實行原始計價一貫制的辦法,會計無法確認盤存資產數量的多少、及其價值的增減,賬面資產總值失去了對實物的控制。
賬務處理中,固定資產增加時,只按發票買價入賬,人為縮小了固定資產的價值。接受捐贈、無償調入固定資產,有的不顧會計制度的規定,不進行任何賬務處理和卡片登記。造成這些固定資產長期游離于賬外,甚至于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占有。已投入使用但尚未辦理竣工決算的基建固定資產,只使用,不記賬,只等竣工決算后再入賬。有的一等就是十幾年,加上領導人和財務人員的頻繁更換或調動,賬物不能一一對應,造成嚴重的賬實不符。固定資產減少時,不記賬,賬面上只增不減,違背了固定資產管理的目的。
1.3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缺乏。在日常管理中,固定資產的采購、驗收、使用制度;賬、物、卡核算制度;調入、調出、處置制度;相關責任賠償及追究制度等都不健全,流于形式,導致資產管理混亂,“家底”不清。具體表現在:固定資產賬實不符。即:有賬無物或有物無賬。鄉鎮雖有規定每年必須盤點固定資產,但一到年底,財會人員忙于年終結賬和決算,一般都不和實物管理部門去逐項清點財產。有些將一些尚未銷賬的家用電器、照相機、家具等固定資產,隨意地贈送或調撥,如此等等,則造成固定資產的有賬無物。時間一長,往往就難以查清。有些鄉鎮購置或接受配發、捐贈的計算機、照相機、攝像機等高檔物品不及時入賬,長期被個人占用,則也造成了固定資產的有物無賬。有些鄉鎮在資產的處置過程中,目無法紀,隨意處置;對淘汰、更換下來的無賬物資,沒有建立處置、收回殘值制度,或私自作價處理,或送親朋好友,導致國有資產嚴重流失。
1.4固定資產產權不清。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執行監督不力,固定資產流失狀況較為嚴重。對非經營性資產轉為經營陛資產缺乏管理,某些鄉鎮對轉為經營性資產的固定資產不按有關規定進行評估檢查,對出租、出借、轉讓的固定資產不按規定辦理資產出租、出借、轉入手續,甚至有的不收取使用費用,使得固定資產被經營單位無償占有和使用,鄉鎮資產得不到合理的補償。部分擁有固定資產使用權的鄉鎮內站所私自對外出租、出借房屋、設備、儀器等進行經營活動,謀取小集體利益。從而使得資產的安全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證,更不會保值增值,造成固定資產的隱形流失。還有的鄉鎮因受規定限制,購了高檔小汽車,卻將小汽車的產權又轉到下屬企業,有的則把下屬企業的車輛調到鄉鎮使用,導致產權關系不清。上述問題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會計財務制度雖規定有“固定資產”科目及其入賬標準,但由于鄉鎮領導對固定資產管理重視不夠,會計是否建立了固定資產賬,新增的固定資產是否入賬從不過問,只是在宏觀上知道自己任期內為鄉鎮增加了多少固定資產。另外鄉鎮會計自身業務水平有限,對如何履行會計職責,加強固定資產管理全盤不知。同時監督約束機制缺失,以致形成“上級監督不到,同級不愿監督,下級不敢監督”的惡性循環。
2 強化鄉鎮固定資產管理的途徑及建議
2.1提高對固定資產管理的認識。加強領導人對固定資產管理的領導責任。對固定資產管理實行主要領導為全面責任人、分管領導為主要責任人、使用人為直接責任人的三級管理責任制。明確有關責任人的職責范圍,定期考核責任履行情況。并將固定資產管理作為組織部門考核領導干部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促使各“一把手”充分認識到管好、用好固定資產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固定資產購建、保管、使用、維護和盤存等制度。把固定資產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工作目標。提倡領導人在上任時必須進行固定資產的清點,讓其摸清家底。同時,在離任經濟審計中,突出對固定資產的審計,考查其在任職期間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益和變動情況,為領導干部考核提供一個參考數據。
2.2規范固定資產的賬務管理。根據《會計法》、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規定,鄉鎮應建立嚴格的資產管理制度,會計人員應做好會計基礎工作,建立固定資產明細賬、固定資產卡片等,如實登記固定資產購置的時間、金額、數量,形成詳實的財務資料,做到賬物相符。
鄉鎮無論通過何種途徑,包括用各種資金購置、自制、基建投資、無償調入或接受捐贈、上級撥付等取得的固定資產,都應登記入賬,包括登記總賬、分類明細賬和填制實物登記卡片,不得有賬外資產。購入的固定資產,入賬價值要包括運輸、裝卸、安裝調試、運輸途中保險費、稅金及其他附加費用。尚未辦理竣工決算的固定資產,應先按估價入賬,待竣工決算后,再根據審計報告單所確定的價值入賬,不得借故不入賬。接受捐贈、調入或撥付的固定資產,以所附單據確定的金額加上運輸費、保險費、安裝調試費、繳納的稅金等計價;無所附單據的,按照同類固定資產現行市場價格計算。
2.3強化固定資產的實物管理。鄉鎮必須健全和完善適合本管理要求的固定資產內控制度,并利用計算機和先進的固定資產軟件來核算和管理固定資產。一是要建立固定資產的驗收入庫制度。對購建的固定資產,應當由鄉鎮的財政部門和財產物資管理部門負責驗收。經驗收后的固定資產要及時入賬并交付使用。二是要建立固定資產的清理盤點制度。每年必須進行一次全面的清點,做到賬賬相符、賬卡相符、賬實相符。對盤盈、盤虧的固定資產按照有關的規定進行處理。三是要建立固定資產的損壞損失賠償制度。對造成損失、損壞、浪費和嚴重流失的,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區別情況進行處理。四是要健全固定資產的報告制度。固定資產的存量、變動、使用以及資產的占有和管理情況,都應納入資產管理范疇,保障固定資產的完整與防止流失。
2.4理順經營性資產產權關系。鄉鎮利用占有的固定資產從事經營活動,將部分非經營性資產轉為經營性資產,組織收入,在管理中必須堅持固定資產產權所有的原則。所以,對這部分資產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規范化的管理制度,按自用、出租、出借、投資和借入等情況,區別管理,對于出借的固定資產,看鄉鎮以后是否收回,如果不收回,要盡可能的辦理調出手續,轉移產權關系。對于出借、投資的資產,要建立專門的臺賬,管理資產收益,從事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所屬企業及經濟實體上交的純收入以及對外投資、出租固定資產取得的收益、租金等,都應納入財政統一管理。對于借入、長期租賃的資產,也要建立相應的臺賬,明確其產權,等同自有資產管理,杜絕一切固定資產的賬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