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是圍繞一定培訓的目的,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員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通常為書面形式),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提高學員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它改變了傳統教學尤其是理論教學的那種死氣沉沉、枯燥無味的課堂氣氛,在學員討論中,使課堂氣氛很高漲。
關鍵詞 案例教學 本質 特點 改進
1 案例教學的特點
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我認為案例教學具有如下特點:
1.1鼓勵學員獨立思考。傳統的教學只告訴學員怎么去做,而且其內容在實踐中可能不實用,且非常乏味無趣,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員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但案例教學沒人會告訴你應該怎么辦,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創造,使得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而且案例教學的稍后階段。每位學員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發表見解。通過這種經驗的交流,一是可取長補短、促進人際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種激勵的效果。一兩次技不如人還情有可原,長期落后者,必有奮發向上、超越他人的內動力,從而積極進取、刻苦學習。
1.2引導學員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現在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識不等于能力,知識應該轉化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實踐重效益的,學員一味的通過學習書本的死知識而忽視實際能力的培養,不僅對自身的發展有著巨大的障礙。其所在的企業也不會直接受益。案例教學正是為此而生,為此而發展的。
1.3能夠實現教學相長。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員聽,聽沒聽、聽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測試才知道,而且學到的都是死知識。在案例教學種,學員拿到案例后,先要進行消化,然后查閱各種他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這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是主動進行的。捕捉這些理論知識后,他還要經過縝密地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一步應視為能力上的升華。同時他的答案隨時由教師給以引導,這也促使教師加深思考,根據不同學員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能夠實現教學相長。
1.3.1教師不僅是教師而且也是學員。一方面,教師是整個教學的主導者,掌握著教學進程,引導學員思考、組織討論研究,進行總結、歸納。另一方面,在教學中通過共同研討,不但可以發現自己的弱點,而且從學員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1.3.2能夠調動學員學習主動性。教學中,由于不斷變換教學形式,學員大腦興奮不斷轉移,注意力能夠得到及時調節,有利于學員精神始終維持最佳狀態。
1.3.3生動具體、直觀易學。案例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它的真實性,由于教學內容是具體的實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觀、生動的形式,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易于學習和理解。
1.3.4能夠集思廣益。教師在課堂上不是“獨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討論思考,學員在課堂上也不是忙于記筆記,而是共同探討問題。由于調動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容易開闊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們黨校的教學對象都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在職人員,他們在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經驗,這種教學形式更能發揮他們的特長,一定會受到他們的歡迎的。
2 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2.1老師講授原理時間多,分析和討論案例時間少。現在的教師仍習慣于在教學過程中以講授原理為主,甚至實行“滿堂灌”。其次,受制于中國教育制度和管理,致使學校老師普遍缺乏實際運作經驗,從而只好“揚長避短”,即發揮講授原理之長,避開分析案例之短。
2.2學員討論案例時間多,教師分析和講授案例時間少。當前不少老師也引入了案例教學,但由于不擅長案例分析,以至于既有的案例教學僅僅是組織學員討論案例,然后總結成功經驗或找出失敗教訓,而很少分析和講授案例。其次,由于缺乏自編案例和對案例內容不熟悉,有些案例討論甚至任由學生漫天神侃,教師很少點評,案例教學甚至演變為了學員之間的意氣之爭。
2.3學員以欣賞心態介入案例多,以角色置換介入案例少。教學案例是試圖模擬一種實際情景,讓學習者身臨其境地進行分析和決策。為此,學習者必須把自己擺放在案例之中,模擬成為案例中的當事人,面對案例提供的背景材料做出決策。當前由于很多學員不會分析案例和缺乏案例分析訓練,以至于僅僅站在欣賞者或局外人角度去閱讀案例或談論實例,這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教師引導和進行專門訓練。
2.4摘抄案例多,采寫案例少。我們所講的案例是指教學案例,即在設計和撰寫時有一定的教學目的,案例內容只描述了發生的事件和過程,并含有一個或多個急需決策的問題,請學員貢獻意見。由于采編案例費時費力費錢,教師缺乏投身案例建設的積極性,以至于目前很多老師使用的案例多是從報刊上直接摘抄或網上下載的文章甚至是傳記文學。這些案例只是陳述事實結果,或介紹成功的經驗,從嚴格意義上說不能稱作案例。這樣的案例很難使學員體驗到實際情況的復雜性和從案例當中學到決策方法。
2.5普通案例多,精品案例少。部分老師也曾采寫或改編過少數案例,但由于時間和力量投入不足,致使案例整體水平不高。這些案例只能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而不能夠有效地為實踐服務和為教學對象提供實踐經驗。
3 使用案例教學時應注意的問題
3.1典型性:案例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它應該具有典型性。應該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的聯系,而且是經過深入調查研究。來源于實踐,決不可由教師主觀臆測,虛構而作。尤其面對有實踐經驗的學員,一旦被他們發現是假的,虛擬的,于是便以假對假,把角色扮演變成角色游戲,那時鍛煉能力就無從談起了。案例一定要注意真實的細節,讓學員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學員才能認真地對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認真地分析各種數據和錯綜復雜的案情,才有可能搜尋知識、啟迪智慧、訓練能力。為此,教師一定要親身經歷,深入實踐,采集真實案例。
3.2客觀生動性:真實固然是前提,但案例不能是一堆事例、數據的羅列。教師要擺脫乏味教科書的編寫方式,盡其可能調動些文學手法。如采用場景描寫、情節敘述、心理刻畫、人物對白等,甚至可以加些議論,邊議邊敘,作用是加重氣氛,提示細節。但這些議論不可暴露案例編寫者的意圖。更不能由議論而產生導引結論的效果。案例可隨帶附件,諸如有關規章制度、文件決議、合同摘要等等,還可以有有關報表、臺賬、照片、曲線、資料、圖紙、當事人檔案等一些與案例分析有關的圖文資料。當然這里所說的生動,是在客觀真實基礎上的,旨在引發學員興趣的描寫。應更多地體現在形象和細節的具體描寫上。這與文字上的生動并非一回事,生動與具體要服從于教學的目的,舍此即為喧賓奪主了。
3.3案例的多樣性:案例應該只有情況沒有結果,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處理辦法和結論。后面未完成的部分,應該由學員去決策、去處理,而且不同的辦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假設一眼便可望穿,或只有一好一壞兩種結局。這樣的案例就不會引起爭論,學員會失去興趣。從這個意義上講,案例的結果越復雜,越多樣性,越有價值。
3.4討論的實效性:案例討論中盡量摒棄主觀臆想的成分,教師要掌握會場,引導討論方向,要十分注意培養能力,不要走過場,擺花架子。
我們黨校的教學面對的都是在實踐一線的在職人員,他們在工作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經驗,這種教學模式更能發揮他們的特長,一定會受到他們的歡迎的。同時,在討論中,可以相互取長補短,更增強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