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會計是會計制度與稅收制度規定之間的差異在所得稅會計核算中的具體體現。由于我國所得稅會計規范互不協調,企業在會計實務中,各種會計處理方法均有使用,致使許多企業的報表在一些項目上缺乏可比性,帶來盈余操縱的問題。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滿足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更高層次的要求,有必要選擇一種統一、規范、操作性強的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并提出了會計準則與所得稅法規協調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所得稅會計 會計制度 稅收法規 會計處理
1 所得稅會計的基本涵義和程序
1.1所得稅會計的基本涵義
我國所得稅會計采用了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要求企業從資產負債表出發,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對于兩者之間的差異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每一會計期間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1.2所得稅會計的一般程序
1.2.1按照相關會計準則規定確定資產負債表中除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以外的其它資產和負債項目的賬面價值。
1.2.2按照會計準則中對于資產和負債計稅基礎的確定方法,以適用的稅收法規為基礎,確定資產負債表中有關資產、負債項目的計稅基礎。
1.2.3比較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對于兩者之間存在差異的,分析其性質,除準則中規定的特殊情況外,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定資產負債表日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金額,并與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相比,確定應予進一步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金額或應予轉銷的金額,作為遞延所得稅。
1.2.4就企業當期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按照適用的稅法規定計算確定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將應納稅所得額與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計算的結果確認為當期應交所得稅。
1.2.5確定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包括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兩個組成部分,企業在計算確定了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后,兩者之和(或之差),就是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2 新所得稅會計準則對稅會差異處理的新規范
企業所得稅會計是會計制度與稅收制度規定之間的差異在所得稅會計核算中的具體體現,新所得稅會計準則對稅會差異的處理采取了與舊規范完全不同的方法。
2.1新地計準項目影響稅會差異處理的方法
目前,經濟全球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國際資本市場發展迅速,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些因素要求經濟領域中包括會計標準在內的各種標準、制度應進行相應變革,以適應客觀環境的需要。我國會計準則為了適應國內外經濟環境的需要,在會計目標方面有了創新。新準則將會計目標明確規定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會計基本準則還明確了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由此可見,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以強調高質量會計信息的供給與需求為核心,要求財務報告在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同時,應當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這些決策有用信息中包括企業所得稅方面的信息,即企業當期應繳所得稅稅額或應退的企業所得稅稅額,以及在當期已確認的交易或事項對未來納稅的影響,這表明新會計準則將會計信息質量對決策有用性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當然也要滿足政府及有關部門宏觀管理的需要,包括稅收征管工作的需要。這就要求所得稅會計采取適當的方法來反映稅會差異及企業所得稅的相關情況。
2.2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來處理稅會之間的暫時性差異
新所得稅會計準則規定企業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來處理稅會之間的暫時性差異。
在以前,企業遵循實現原則,即收益的確認以實際發生的經濟交易為基礎,對于因價格或預測的變動而產生的價值變動,只要沒有發生實際的交易,就不予以確認,產生的財務報表體系是以收益表為重心,強調已實現的收益,報表以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和實現原則為基礎編制,從而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因此也導致了報表主要反映過去,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未來進行決策所需的會計信息相關性差。對于按照會計制度計算的稅前會計利潤或虧損與按照稅法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舊規范規定企業采用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納稅影響會計法又分為遞延法和債務法。應付稅款法是一種簡單的方法,按照此法,將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同樣處理,本期所得稅費用等于本期應稅所得與適用所得稅稅率計算的應繳所得稅,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不反映在會計報表中,這種方法不符合配比原則,據此提供的所得稅費用信息不能滿足相關性的要求;納稅影響會計法遵循的是收入費用觀,強調的是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和信息的可靠性,據此提供的所得稅費用信息也不能有效地滿足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需要。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從資產負債表出發,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對于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確定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定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每一會計期間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2.3計稅基礎和暫時性差異的確定是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核心問題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正確運用,關鍵在于按照稅法規定確定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在此基礎上確定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即確定其暫時性差異。所以,計稅基礎和暫時性差異的確定也是稅會差異處理的核心問題。
3 所得稅會計的確認和計量
3.1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
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用公式表示即為:資產的計稅基礎=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定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通常情況下,資產在初始確認時,其計稅基礎一般為取得成本,即資產在取得時其入賬價值與計稅基礎是相同的。但在后續計量過程中因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法規定不同,則可能產生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的差異。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用公式表示即為: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一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通常情況下,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等負債的確認和償還,不會對當期損益和應納稅所得額產生影響,其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是相同的,但在某些情況下,負債的確認可能會影響損益,進而影響不同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使其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之間產生差異。
3.2遞延所得稅負債及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計量及列報
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當按照暫時陛差異與適用所得稅稅率計算的結果,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以及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所得稅準則中明確規定的可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情況除外。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應當分別作為非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而所得稅費用則應當在利潤表中單獨列示。
新所得稅會計準則的實施給企業會計人員和稅務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所得稅會計準則變化的內容多、難度大。企業會計人員只有準確理解并掌握這些相關內容,才能達到所得稅會計準則制定和實施的目的;稅收征管人員只有準確把握其內容,才能了解企業核算的所得稅是否符合會計準則的要求和稅法的規定,才可能對企業的所得稅繳納情況做出正確的評價,從而提高稅收征管水平。
參考文獻:
1 于曉鐳,徐興恩 新企業會計準則實務指南與講解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2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3 周正 新準則下所得稅會計問題探析現代商貿工業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