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和人們對人性認識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人文關懷的重要性被忽視。在這種情況下,認清人文關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認真分析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文關懷缺失的原因及影響,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關鍵詞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關懷 缺失 影響
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基礎性作用
1.1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來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育人工程,育人的基礎、核心和最高目標是育魂,這就要科學合理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關系,確立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關懷的正確認識。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一句話,人文關懷體現的是對學生的生存和發展的關心,強調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心和愛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對大學生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其過程是一個從關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導人的終極追求的,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從表層往深層推進的過程。二者有著共同的主體對象和目標任務,那就是塑造人、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欲直達大學生的心靈,必須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對其進行道德規范、人格培育和價值觀的引導,這樣才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和發展,要更好地對人進行理性培養,做好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2從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特性來看:
大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客體,加強人文關懷是促進其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學生所面對的是一個更加復雜、多變、新奇的世界,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交往范圍的日益擴大,各種文化觀念的直接沖擊,不同角色和行為方式的轉換,必然引起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其接受人文關懷的水平,關系到其自身的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功乃至民族精神的傳承。基于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主體性特征需要外界給予人文關懷,以幫助他們正確地選擇和確定自己的追求目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人人文關懷,在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基礎上,剖析大學生的思想變化,疏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在不同思想觀念的比較中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
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缺失的原因
2.1傳統觀念及教育方式的影響。傳統的育人方式重知識育人,輕實踐教育,導致了人文關懷水平的下降。特別”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對象一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和消極適應的地位,抑制其多向思維和創造思維的健康發展,更無視學生作為終身學習之動力源泉的理想、意志、操守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傳統的教育觀念缺乏起碼的人文關懷,其結果必然導致對學生人性、個性和創造性的壓抑。
2.2家庭教育人文關懷的錯位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傳統的家庭教育對子女過分溺愛、嬌慣,對其教育重智輕德,重智輕能,一方面養成了子女任性懶惰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使子女的心理壓力和學業負擔過重。還有一些家長對子女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強制多于慈愛,冷酷多于溫情。忽視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子女所起到的潛移默化地教育和影響,使家庭教育人文關懷產生了錯位甚至適得其反。
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缺失的表現及影響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脫離人的主體性作用,照本宣科,疲于應付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一方面對學生起不到應有的思想道德規范作用和政治信仰的提升作用,這種影響甚至可以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效能。另一方面致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總體來說,這種人文關懷的缺失體現在以下幾點:
3.1忽視教育者的人文素養,致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底蘊。
教育者的人文素養是教育者的整體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者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在從事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關心學生生存、促進學生發展的修養。包含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心理素質、人生態度、道德修養等豐富的精神世界。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由于過分強調教育者的專業知識,而忽視了其人文素養的狀況多多少少地存在著,如過分強調教育者的專業知識,學歷層次,而忽視其文化品位,道德情操;或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認識不深刻,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只不過是形式,是口號,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與此有關的宣講者,而忽視教育者的綜合素質。且部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就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理解還不夠深入、透徹。在工作實踐中,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能與大學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礎和互動關系。這些都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底蘊的缺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不盡如人意。
3.2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致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難以深入學生思想。
強調教師的主導性,忽視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不顧學生認識過程的客觀規律及學生的知識水平;片面強調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教育,不顧及受教育者的興趣和意愿,不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全忽視甚至扼殺了千差萬別的受教育者的個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變成了枯燥乏味的說教,很難深入學生思想,學生只能變成被動的承受者。還有一些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功能、社會價值比較看重,而對其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關注大學生終極追求的人文關懷價值則重視不夠。因而偏離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根本出發點。
3.3忽視教育方式的多樣性,致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枯燥乏味。
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單一,創新不夠。在實際工作中,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育、引導作用,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以外的溝通交流及對大學生的日常教育,忽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革、創新。一些豐富生動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如實踐式、研討式、互動式等,寧可被用作一些專業課程的教育,而不被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創新。這使思想政治教育難免流于形式、枯燥乏味。
3.4忽視教育內容的現實意義,致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在當前政治、經濟、文化日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社會競爭日益增強,社會壓力逐漸增大,使一些大學生出現了浮燥、壓抑、空虛等思想問題,迷失了生活的意義和航向,急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正確引導。而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卻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學生這種實際需要,內容上缺乏針對性。更有甚者,誤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就是一成不變的既成理論或相關法則,視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就是將這些既有理論條款告知學生,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習慣于用國家、集體、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大概念,忽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等主觀因素,忽視學生的實際生活、心理情感、實踐能力、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等人文關懷層面的內容,難免避重就輕,使思想政治教育脫離了“尊重人、關心人”這一人本思想,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