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證券交易市場是清朝光緒末年(1891年)由上海外商經紀人組織的“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眾業公所”,新中國成立后,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證證券交易所分別于1990年12月和1991年成立。近百年后在中國再次出現的證券交易,歷經二十年的風風雨雨,上市公司無論在數量、規模、實力,還是運作和管理方面,都取得了發展和進步。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市公司通過會計信息造假,欺騙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中小股東,獲取不法利益。近幾年,接連發生的藍田股份、銀廣夏、科龍電器、大慶聯誼等會計舞弊事件,嚴重擾亂了證券市場秩序,并由此引發了資本市場的信任危機、股市動蕩、上市公司籌資困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上市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以及證券市場的不斷規范的要求,我國也不斷加大對上市公司會計監管,不斷完善對上司公司會計監管體系,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雖然,我國對上市公司會計監管也不斷加強。但是我國上市會計監管在法律、部門、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1 會計監管法律法規現狀
1.1會計監管法律法規之間不協調
由于監管部門眾多,必然造成所依據監管的法律法規不同,從而在會計法律法規之間存在不協調問題。在監管過程中,財政部門依據《會計法》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證監會依據《證券法》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注冊會計師事務所依據《注冊會計師法》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司法部門依據《刑法》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上市公司內部依據《公司法》對企業進行內部治理,況且,我國會計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部門立法、部門分割,有關措施缺乏照應、相互交叉或存在遺漏和抵觸現象,形式不規范,體系不統一等,致使監管部門很難對會計違法行為定性。由于,部門立法將會計監管進行部門分割狀態,造成部門之間既有交叉又有分割,勢必會造成使監管部門很難對會計違法行為進行定性。
1.2會計監管法律法規存在著缺陷和滯后性
既然是會計監管,法律的主要依據是以《會計法》為主體,相關的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文件為補充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會計監管法規體系。但在會計監管的法律法規中,仍存在著不少缺陷和漏洞。由于國家經濟形勢的發展,許多法律法規出臺時間并不長,但是,已經跟不上經濟形勢的發展需要,這就大大降低了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法律法規相對滯后勢必造成法律法規之間存在不一致性,如《會計法》與《注冊會計師法》之間就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相適應的情況勢必造成懲罰力度不夠,違規成本低等問題。
2 政府部門監管多頭和監管效率的現狀
2.1會計監管部門多且缺乏協調性目前,我國的政府會計監管部門包括財政部、審計署、證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國有資產管理局等,眾多的監管部門造成監管主體過多,監管職責不清,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形成監管合力,結果造成了監管的分散混亂的問題。同時,這種監管格局容易導致監管效率低下。我國上市公司的政府監管部門繁多,不僅功能交叉、標準不一,還分散管理,缺乏橫向信息溝通、相互協調。雖然多頭管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加大會計信息的造假成本,但是多頭監管最終會導致各部門之間的權力之爭和部門立法的泛濫。各個管理部門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本部門利益的最大化,相關監管部門紛紛確立自己的會計監管權,就導致了部門監管權力泛濫,。在實際工作中許多監管部門往往沒有形成監管的合力,各部門之間出現權力爭奪和責任推卸,空耗了各部門的大量資源,又降低了監管的效率。
2.2政府部門的監管是否適度決定監管的有效性
政府會計監管必須適度,監管目標應定位于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而監管目標的實現主要取決于監管組織機制和運行機制的完善。行政監管尋租現象嚴重,由于我國政府部門的權力過于集中,政府部門是監管法律的制定者、執行者、監督者和評判者,因此給他們尋租留下很大的空間。另外,政府監管的積極性差,政府作為會計監管的執法者,雖然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獨立性,但是由于沒有監管的利益驅動,缺少監管的積極性,立法、執法不嚴等情況。對他們來說,監管與否對其自身利益不會產生影響,于是存在懶惰或消極監管的心理,對許多財務舞弊現象置之不理。所以,不論是過度監管還是消極監管勢必不會形成有效地監管,只有進行適度、有效地監管,才會在監管過程中既保護投資者的而利益有有利于企業健康發展,并可以減少舞弊案件的發生。
3 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有效性不足
3.1內部治理結構存在缺陷
上市公司自我監管主要是通過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來實現的,但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主要表現在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中,董事會、監事會流于形式。上市公司內部會計監管主要是由監事會、審計委員會以及內部審計部門實施的,但是內部會計監管力度非常有限,監事會、審計委員會并沒有起到監管的作用。主要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監事會獨立性差、難以充分發揮監督作用。上市公司中監事及監事會往往由國家從企業內部指派,其的任命由管理層決定,監事的自身利益與企業緊密相聯,這就決定了監事會對董事及經理人員的監督權難以有效發揮。
3.2內控制度存在缺陷
內部會計監管的重點是對內部控制的監管,內部控制的缺陷和失效會導致財務的造假甚至公司的衰敗。內部控制的監管是公司會計監管的核心和基礎,是公司會計監管之本。由于我國一些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極不健全,有的單位雖有規章制度但不落實、不考核,形同虛設,單位經濟活動及會計工作本身均處于監督無力狀態,致使大量違紀現象發生。這種管理體制和監督模式弱化了會計監管,同時還會造成財會人員內部出現貪污、挪用公款等舞弊行為。
4 對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監管不力
會計的社會監管是主要是依靠社會中介機構對會計工作實施監督。社會中介機構即會計師事務所,具有專業優勢,它承擔著依法對會計事項進行核查、驗證,作出審計結論的責任。相對于英美國家來說,中國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稍顯年輕,作為一種行業自律組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許多問題。
4.1對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的違規行為處罰力度不夠
我國已公開的、與上市公司年度報表審計有關的行政處罰與法律裁決表明,我國會計職業界實際所承受的法律風險仍然較低。注冊會計師的違規行為沒有得到有力的懲處,較低的違規成本和較高的收益,使得一些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冒險出具虛假報告。
4.2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惡性競爭
會計師事務所與上市公司同樣屬于經濟實體,追求企業效益是他們的目標。會計師事務所之間往往為了爭得業務、取得審計收入,展開激烈的競爭,而競爭的重要手段就是價格的競爭。競爭的結果使他們不得不降低審計成本,不得不聽從審計客戶的不合理要求,不恰當地縮小了審計范圍,減少必要的審計程序,甚至出具不合理的審計報告。
4.3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缺乏獨立陛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實行脫鉤改制不久,與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著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發展的考慮,千方百計促成當地企業上市或者對已上市的企業進行保護,有些會計師事務所為了通過政府力量來達到爭攬業務的目的,便不得不聽從地方政府的指示,幫助準備上市的公司造假或者對造假視而不見。
5 社會監督的現狀
我國沒有頒布新聞法,財經媒體對證券市場的監督權利只是源于憲法賦予公民和組織的言論自由權。由于對財經媒體監督市場參與者行為和執法機關的監管活動的權利缺乏具體的法律條文做保障,媒體的報道權和批評權得不到充分的法律保護,加上理論認識的不足,使得媒體監督在會計監管中的地位和作用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在資本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上市公司的監管是否有效,對投資者具有很強的影響,低效或無效的監管,會極大地傷害投資者的利益,會擴大金融風險和爆發金融危機,從而影響國家的金融體系安全。我們應結合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的現狀加以改善,適用經濟的發展。